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7~79岁[(67.7±6.1)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打压植骨与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38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 女30例;年龄59~81岁[(68.9±4.9)岁]。骨折椎体:T8 1例, T11 9例, T12 10例, L1 8例, L2 10例。17例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术治疗(打压植骨组), 21例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骨水泥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时骨性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5个月[(28.7±2.9)个月]。打压植骨组手术时间为(150.7±25.4)min, 术中出血量为(285.3±48.6)ml;骨水泥组分别为(132.0±21.1)min和(251.4±44.8)ml(P均<0.05)。术前两组VAS、JOA评分及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  相似文献   

3.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8年3月采用C3~7椎弓根螺钉治疗的各类颈椎损伤患者112例(共使用624枚螺钉).创伤患者66例均行后路I期复位,双侧椎弓根钉棒/板系统固定;非创伤患者46例,予椎管减压,后路钉棒/板系统矫形或重建稳定性.所有患者结合术中颈椎椎弓根四壁探查、术后手术节段椎弓根CT扫描及颈椎左、右斜位X线片,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以及与椎弓根壁的关系和距离.结果 椎弓根壁损伤77枚(12.3%),其中外侧壁损伤68枚(10.9%),包括Ⅰ度损伤56枚(9.0%),Ⅱ度损伤12枚(1.9%);下壁损伤9枚(1.4%).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8个月).断钉2枚(0.3%),松动1枚(0.2%).未发现植骨不融合、假关节形成或节段不稳表现.结论 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相对安全的操作方法.术前详细分析影像学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节段腰椎椎弓椎体骨折伴滑脱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复位和前路钉棒固定后的神经功能与影像学结果.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腰椎多节段椎弓根椎体骨折脱位患者12例.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和前路钉棒固定手术给予复位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30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12例患者均有不完全神经损伤,术后至少改进了一个Frankel分级.经伤椎椎弓根骨折处的螺钉固定获得较好的复位.随访期间没有发现螺钉断裂. 结论不稳定腰椎多节段椎弓根椎体骨折伴神经损伤可以通过后路有选择性的经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前路钉棒系统固定来获得良好的复位和维持.  相似文献   

5.
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各19例.采用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伤椎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及内固定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6~37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两种术式术后Frankel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VAS评分、R值、Cobb角恢复明显优于A组.A组出现螺帽松动、螺钉折弯各1例,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结论 采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压缩性和轻中度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CT测量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量22例胸腰段(T11~L2)椎弓根理想螺钉的长度、进钉间距、最小横径、外偏角,观察椎弓根后缘中点与相应横突根部和关节突的下缘的关系.结果 T11~L2理想椎弓根螺钉的长度分别为(41.43±4.04) mm、(42.28±4.90) mm、(49.52±4.98) mm、(50.74±4.67) mm;直径分别为(7.03±1.41) mm、(7.1±1.47) mm、(6.12±1.62) mm、(6.31±1.34) mm;进钉间距分别为(30.10±2.44) mm、(31.5±2.60) mm、(35.8±3.00) mm、(37.15±3.16) mm;外偏角分别为4.40°±2.23°、4.44°±1.65°、10.02°±2.30°、10.48°±2.60°.T11椎弓根拟进钉点位于横突根部上缘与关节突中垂线的交点处,T12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关节突中垂线偏外处的交点,L1,2位于横突根部中点,关节突外侧缘.结论 进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胸腰椎椎弓根相关参数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3例胸腰椎椎弓根损伤患者于螺钉内固定术前均行拟固定椎体节段的椎弓根层面薄层CT扫描,图像传输至PACS医生诊断工作站,选择椎弓根最宽层面测量以下参数:椎弓根水平面角(PHA),椎弓根轴心线长度(PAL),钉道长度(LSC),椎弓根内横径(PTD)。结果 T1~12及L1~5椎弓根水平面角逐渐增大;T1~10及L1~4椎弓根轴心线长度逐渐增长,T111、2较T10短,L5较L4短,S1较L5短;T1~6椎弓根内横径逐渐变小,T7~12椎弓根内横径逐渐增大。胸腰段椎弓根水平面角、内横径及轴心线长度在不同个体及不同节段存在差异性。根据椎弓根水平面角,确定进钉的方向,根据椎弓根内横径,选择螺钉的最大直径,根据椎弓根轴心线长度,确定螺钉的总长度和螺钉植入深度。根据CT测量椎弓根相关数据进行个性化置钉,术后CT扫描证实螺钉全部准确置入椎弓根内。结论通过术前CT测量不同节段胸腰椎椎弓根相关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置钉方案,可提高置钉准确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体骨粒打压植骨预防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伤椎椎体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椎弓根行伤椎椎体内异体骨粒移植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4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正、侧位X线片,测定伤椎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评价局部胸背痛变化情况,了解骨折复位术后随访期有无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情况. 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及椎体内植骨,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椎体高度、椎体成角及上下终板成角均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年以上的38例患者中34例胸背疼痛完全解除,所有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异种骨粒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有效矫正局部畸形,预防伤椎椎体塌陷及内固定失败,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外侧壁穿破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应用于颈椎疾患中外侧壁穿破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 2009年7月采用C3~7椎弓根螺钉治疗的颈椎损伤患者214例(1 024枚螺钉),其中18例(28枚螺钉)发生外侧壁穿破。结合患者术中探查与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弓根CT扫描,记录外侧壁穿破者的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共有28枚螺钉发生椎弓根外侧壁穿破。使用向后逐步(Wald法)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引入两个变量。结论 颈椎椎弓根内、外侧壁厚度之比是外侧壁穿破的危险因素;置钉角度与CT测量角度之差为外侧壁穿破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给予所有入选患者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并对其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高度及Cobb's角、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患者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30min、1个月的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椎体后缘压缩高度、椎管占位率、Cobb's角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1个月的Frankel分级中A、B、C、D级比例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E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前(P0.05)。80例患者中,优37例,良35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0%(72/80)。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李公伦周中英于传久自1990年1月~1995年8月,笔者应用椎弓根短节段脊柱内固定器即Dick椎弓根多功能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男34例,女2例;年龄18~46...  相似文献   

1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自2001年3月起收治的17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部位:T31例,T42例,T52例,T64例,T76例,T82例。其中压缩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5例,爆裂型骨折3例。本组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其中江苏武进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固定11例,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固定6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38个月,平均21.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91%,螺钉位置不良4枚,术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中上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一定风险,但只要熟悉其解剖特点,正确选择螺钉直径及进针点、角度和深度,胸椎椎弓根螺钉可安全地置入椎弓根。  相似文献   

13.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单节段椎弓根钉骨折椎固定复位治疗胸腰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7岁。骨折按A0分类法分型:A型54例,B型16例。术中将两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正常椎中,复位固定,原位取骨行椎间关节融合。结果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切121长度7~10cm。4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中及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6和12个月骨折椎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的纠正与术中相比无明显丢失(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椎间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脊椎运动功能单位的丢失更少且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折损,可用于多数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后,椎弓根螺钉系统断裂、脱离、松动的可能原因。方法286例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有19例发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对内固定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例发生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断裂、脱离、松动,其中15例螺钉断裂(28枚螺钉),1例螺母脱出、钉杆分离,2例螺钉松动,1例连接棒断裂。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有:骨折节段未做植骨融合或融合不牢,术后过早活动并且未佩戴支具或佩戴支具时间过短,医师的操作技术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5.
董继武  石国华  胡跃 《西南军医》2011,13(2):247-248
目的 评价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3 月~2010 年8 月我院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完整的病例132 例,男74例,女58 例,年龄36~75 岁,平均52岁.失稳节段:L3/L4,12例;L4/L5,63 例;L5/ S1,57例.采用NaKai 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观察术后失稳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 周、术后16 个月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结果 手术时间1.5~3h,平均2 h ;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490ml.并发硬膜囊撕裂11例,神经根牵拉伤8例.随访时间2月多~53月,平均30月,术后腰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16 个月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98例,良26 例,可8 例,优良率93.9 % ;术后16 个月时,椎间融合率为100 % ;末次随访时无失稳复发,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等.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失稳症比较可靠的方法,能很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螺旋CT影像中钉道位置判断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置钉的参数变化、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20例采用螺旋CT设计钉道行腰椎椎弓根置钉的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采用传统Weinstein法进行腰椎椎弓根置钉的腰椎骨折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螺旋CT测定腰椎椎弓根钉道参数,并对比2组腰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安全率、完成钉道准备时间及置钉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L1~5节段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逐渐增大(P<0.05);L1~4节段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无明显变化,到L5节段明显减小(P<0.05)。同一椎体左右两侧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L1~5节段椎弓根轴线与棘突轴线成角、椎弓根宽度、入钉点至椎体前缘距离均大于女性(P<0.05,P<0.01)。双侧最小椎弓根宽度为(8.13±0.59)mm,为安全进钉区域,可安全容纳3.5 mm螺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及优势。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皮置钉44例[A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19~50岁,平均(45.3±3.5)岁],开放置钉42例[B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18~53岁,平均(44.6±2.9)岁]。对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表现、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A组术中X线曝光次数较B组多,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并能获得更高的术后3d 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之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过程中测量伤椎高度变化及Cobb角恢复情况大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与同组术前比较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早期及随访过程中ODI评分优于B组同一时间节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可靠,伤椎高度恢复良好且维持稳定,而经皮置钉在不影响疗效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骨折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标准:T_(12)~L_2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患者均在伤后10 d内手术.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23例(A组),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19~77岁).传统4钉固定20例(B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岁(22~67岁).A组首先固定骨折椎与其尾侧椎,再在骨折椎与头侧椎之间撑开.结果 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隙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1±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的变化为(15.8±7.8)°,B组为(13.1±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得到平均15个月(11~2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5.4°,B组平均丢失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同定杆断裂,B组2例螺钉断裂.结论 对部分胸腰椎骨折在骨折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避免骨折椎尾侧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5月~2011年8月28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发生断裂17例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3例,其中24~44岁13例,45~60岁4例。未使用横杆组断钉7例,使用横杆组10例;伤椎给予椎弓根螺钉固定断钉7例,未固定10例;椎间植骨组断钉1例,后侧植骨组断钉7例,未植骨断钉9例;椎板切除减压14例,未切除减压3例。结果在螺钉断裂的各独立因素中,性别对于断钉未见明显差别( P>0.05),而年龄<45岁、未使用横杆固定、伤椎未给予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未植骨和爆散面积>50%均为椎弓根螺钉断裂的高危的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保护,避免术后椎弓根螺钉断钉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共收治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28~62岁,平均41.5岁。T_(11)4例,T_(12)9例,L_111例,L_27例。病程0.5~12年,平均6.5年。术前Cobb角为32.5°±7.5°,VAS评分为7.6±2.1,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级9例,D级18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截骨、经伤椎上下各两组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固定、后外侧植骨治疗。结果围手术期安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加重、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即刻Cobb角为7.4°±2.5°,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获得30~73个月随访,平均48.5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2°±3.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VAS评分为2.3±0.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SIA神经功能分级全部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胸腰段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能够恢复脊柱生理曲度,缓解腰背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