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临床药师主导、基于远程的慢病药学服务实践模式,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药学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高血压出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后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临床药师不同周期及监护级别的随访:干预组前3个月每2周随访1次,后3个月每4周随访1次,由临床药师进行远程用药指导和药学服务;对照组每3个月随访1次,进行一般慢病管理建议。两组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随访方式包括远程药学服务平台、电话及微信,具体选择方式根据患者需求决定。结果: 研究共纳入109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高血压出院患者,有93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干预组48例,对照组45例。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30%vs.63.89%,P<0.05);药物了解程度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1.44±0.65)分vs.(2.17±0.66)分,P<0.05];用药依从性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1.41±0.69)分vs.(2.17±0.82)分,P<0.05];不良反应的错误处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vs.61.53%,P<0.05);体质指数(BMI)改善干预组优于对照组(87.80%vs.32.43%,P<0.05)。结论: 临床药师主导的远程慢病药学服务可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对药物的了解程度、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的错误处置率及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医药护联合门诊对腹膜透析(PD)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连续复诊的PD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使用常规门诊工作流程,观察组使用临床药师参与医药护联合门诊模式,对比两组干预前(T1)、干预后4个月(T2)、6个月(T3)、1年(T4)的用药依从性、对药物认知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在干预期间,临床药师总共接诊观察组患者515人次,提供药物咨询509次,其中咨询血压的控制占29.47%,居于最高位。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评分和药物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PD患者的医药护联合门诊,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对药物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用药咨询的特点,以提升临床药师业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2019年该院冠心病监护病房临床药师接受的药物咨询记录,累计204例。对用药咨询的人员构成、反馈结果、咨询内容、药物种类及参考资料等进行统计,并绘制帕累托图,分析主要因素。结果:204例用药咨询中,咨询人员以临床医师为主,共167例(占81.86%);可以给出明确答案的有196例(占96.08%)。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肝肾功能不全用药,用法用量、药品不良反应、静脉给药的配置及溶媒、适应证、抗菌药物皮试规范、药物比较和相互作用为咨询内容的主要因素。心血管系统、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药物为咨询种类的主要因素。说明书、说明书联合文献、文献、专科临床药师、各类标准和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为参考资料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对冠心病监护病房用药咨询的帕累托图分析,专科临床药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完善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为医护患提供更加优质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公众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监测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我院门诊取药的300例患者按日期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窗口发药指导,发放ADR宣传资料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平台推送ADR相关知识的图文信息,提供安全合理用药指导。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ADR认知及行为得分情况。结果:观察组1个月后ADR认知及行为的得分为(7.02±3.04)、(11.82±1.96),高于对照组的(5.39±2.28)、(11.30±1.60),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有5例患者报告ADR,有4例患者咨询与ADR有关的问题,而对照组为零。结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施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公众对ADR的认知度和报告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消化内科患者入院时药物重整情况,为临床药师参与消化内科患者入院时药物管理及用药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某院消化内科新入院患者,纳入入院前存在服用药物的病例,通过药学问诊,记录患者的用药目的、用法用量、慢病是否定期随访或监测指标值、过敏史。结果:共纳入111例病例,其中有慢病史的102例,占比91.89%;平均服用药物数量为4.04种;平均药疗差异问题数为1.81;存在药疗差异的有92例,占比82.88%,其中接受药师建议的有90例,占比97.83%。结论:患者自我药疗偏差较大,部分患者规范就医用药意识薄弱;临床药师可通过入院时的药学问诊以及用药宣教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各医疗机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运行及建设现状,为甘肃省PIVAS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针对甘肃省医疗机构PIVAS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邀请甘肃省各医疗机构药学部负责人或PIVAS负责人开展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现有22家医疗机构建有PIVAS,其中11家PIVAS(50.00%)已运行,3家(13.64%)已建成待展开,8家(36.36%)建设中;甘肃省PIVAS平均建筑面积(652.94±376.06) m2,日均调配量为(1 814.10±1 609.47)袋,调配量较低;甘肃省PIVAS各功能区域和操作台配备完善,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状况较好;已运行的11家PIVAS中,药学人员为(30.84±18.25)%,占比较低;已运行的11家PIVAS中,长期医嘱服务率为(93.18±7.54)%,临时医嘱服务率为(50.00±22.73)%,部分医院尚未实现肠外营养制剂和细胞毒性药品的全部调配;已运行的PIVAS中仅有1家(9.09%)收取所用药物种类的配置费,有4家(36.36%)只收取肠外营养制剂和细胞毒性药品的配置费,且收费标准远远低于配置成本;医院各个层面对PIVAS工作的认可程度较高。结论:甘肃省PIVAS存在数量少、调配量低、医嘱服务范围较窄等特点,PIVAS未全部发挥功能,各医疗机构PIVAS负责人希望通过促进配置费的收取,使更多医院看到PIVAS的价值,加快PIVAS建设,充分发挥甘肃省PIVAS在保障全省人民静脉用药安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患者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达标情况,分析影响达标的相关因素,为CCS血脂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CCS患者345例,进行横断面、非干预性调查。结果:老年CCS患者入院前他汀类药物使用率66.4%(单用他汀94.8%,联合治疗5.2%),以中等强度他汀为主。LDL-C达标率39.1%,其中74.1%的患者入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入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促进LDL-C达标,整体及用药组均提示女性及病史5年以上降低LDL-C达标率。出院时他汀类药物处方上升至94.5%,联合治疗占10.7%。结论:老年CCS患者LDL-C达标率低,他汀类药物使用与指南推荐仍有差距;建议临床药师参与或加强对老年CCS患者血脂的综合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在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至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中的作用。方法: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药师是否参加治疗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DNT的差异比较;次要结局指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DNT<45 min、DNT<60 min的占比差异及药物剂量、NIHSS评分变化值、住院时长等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59名患者,实验组29名,对照组30名。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DNT分别为(50±14.6) min和(66±25.5) min (P<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2.75%,43.33%(P<0.01),NIHSS评分变化值(溶栓前-溶栓后)中位数分别为0(0~33)、0(-5~2)(P<0.05);DNT<45 min的患者比例、药物剂量、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DNT。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拉莫三嗪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剂量校正浓度(C/D)的影响因素,为其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2020年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及139例患者统计学资料,考察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对稳态谷浓度及C/D的影响。结果: 患者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均值为(4.64±3.37)μg·mL-1,平均日剂量为(142.35±81.66)mg,患者的C/D均值为(36.06±22.97)μg·mL-1·g-1·d,无合并用药患者与合并丙戊酸用药患者血药浓度分别为(3.2±2.19),(6.42±3.70)μg·mL-1,C/D分别为(24.76±14.76),(50.31±23.16)μg·mL-1·g-1·d。合并丙戊酸患者组的C/D明显大于无合并用药患者组(P<0.001)。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对血药浓度和C/D无显著影响。结论: 合并丙戊酸用药可显著增加拉莫三嗪剂量校正后血药浓度,建议合并丙戊酸用药患者可实施拉莫三嗪剂量减半,同时密切监测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低蛋白血症患儿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为其治疗药物监测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5月在某院就诊并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6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临床诊断、白蛋白、万古霉素浓度、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等,并对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蛋白正常组(占58.1%),万古霉素平均稳态谷质量浓度(6.8±7.0)mg·L-1,低蛋白血症组(占41.9%),平均谷质量浓度(3.4±3.5)mg·L-1,低于成人应用万古霉素推荐血药浓度标准;合并用药13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儿童,低蛋白血症儿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1.
许元宝  许杜娟  刘红 《中国药房》2014,(42):4028-403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为平台开展全面、全程参与营养支持的工作模式。方法:PIVAS的临床营养药师除服务所在病区,为专科提供临床药学服务外,还依托PIVAS,对全院肠外营养液(TPN)医嘱进行审核、把关,如发现不合理医嘱,主动跟临床医师联系,开展用药指导、院内会诊,规范全院营养支持工作;此外,在PIVAS的工作中,临床营养药师充分参与TPN配置质量的管理,使药学监护在患者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全程覆盖,有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结果与结论:临床营养药师能够从临床给药方案制订、医嘱审核、肠外营养液规范化配置、用药监护、药学咨询等各方面开展临床营养工作,丰富并拓宽了临床药师发挥专业性作用的舞台,有力提高了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推动了临床营养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连瑞 《中国药房》2009,(11):869-87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门诊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干预的效果。方法:对76例用药依从性差的高血压患者每周进行1次面对面的药学服务,每次不少于15分钟,共进行4次,分析4周后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血压达标情况的变化。结果:患者依从率从第1周的(48.99±22.90)%上升至第5周的(83.82±12.47)%(P<0.01);血压达标率由第1周的6.58%上升至第5周的51.32%(P<0.01)。结论:临床药师为门诊高血压患者开展药学服务,可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输液顺序调控流程,并实施个体化调控。方法:建立智能提醒和人工智能输液顺序调控系统,结合每批次液体量、组间配伍禁忌、特定药品的特定溶剂等因素设定调控规则,自动针对不同病区、不同诊断、不同用药目的的患者一天内使用的治疗药物和辅助用药等进行先后排序以实现个体化输液顺序智能调控;选择2017年1-9月和2019年1-9月分别为个体化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前、后的研究阶段,以输液优先级合理例数占比、老年患者批次液体量适宜例数占比、隔开组间配伍禁忌例数占比、冲管次数及费用等为考察指标评价调控效果。结果:实现个体化输液顺序调控后,输液优先级合理例数占比由调控前的5.56%上升至调控后的98.72%,老年患者批次液体量适宜例数占比由9.58%上升至98.10%,隔开组间配伍禁忌例数占比由41.03%上升至99.12%,冲管次数由(12.95±0.57)次/病区/d下降至(0.95±0.43)次/病区/d,冲管费用节约8.58万元/年。结论:个体化输液顺序调控的实现促进了患者输液使用的安全、有效,也为国内PIVAS药师开展精准化药学服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区域中心医院临床药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药师协同管理的模式,提高门诊糖尿病病人的用药依从性、血糖达标率以及解决病人的药物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前来中心医院及社区就诊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糖尿病病人信息,录入慢病管理系统(小程序),对应的社区药师和(或)中心医院药师进入慢病管理系统,每两个月对病人进行随访、干预,全程共6个月,评估病人干预前后用药依从性(Morisky评分)、血糖达标率以及药物相关问题(欧洲药学监护联盟分类系统)。结果共入组糖尿病病人132人,失访4人。随访期间,病人的平均依从性评分依次提高0.34、0.09和0.20;第2个月随访时的血糖达标率较入组时,第4个月较第2个月都有显著提高(P<0.05);共解发现药物相关问题145例次,提出干预方案220条,最终解决或部分解决药物相关问题115例次。结论 采用中心医院药师和社区药师的协同管理模式对糖尿病病人进行慢病管理,可以高效提高病人依从性、提高病人血糖达标率以及解决病人的药物相关问题,体现临床药师价值,该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9~2020年不合理医嘱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9年10月~2020年9月抽取的59089份医嘱进行处方点评分析。结果发现不合理用药率为0.72%,其中包含溶媒选择不适宜,溶媒量不适宜,用法与用量不适宜,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等。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需加强医嘱审核,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处方,加强药师与临床的紧密联系,规避用药风险,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临床药师在肿瘤患者实施化疗中的作用.方法 从临床药师化疗前协助医生制定化疗方案,做好化疗前预处理;化疗时加强与护士沟通,关注用药细节;化疗后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依从性等方面,探讨抗肿瘤临床药师的作用.结果 临床药师的参与有效提高了药物疗效,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 临床药师只有强化药学知识,加强与医、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确保肿瘤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综述了临床惯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药师克服临床惯性的诸多建议,为临床药师参与慢病管理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我院门诊药师应用“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模式, 对2019年6-8月接收的200名高血压病患者,分析探讨临床惯性的影响及药师克服的方法。结果:在初诊的200名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60%,存在临床惯性现象的患者共60人,由于药师的干预,复诊患者减少了 40人,血压达标率上升到90%。结论:临床惯性在慢病管理中普遍存在,药师参与慢病管理可以有效地克服临床惯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加深冠心病患者对冠心病用药的认知程度,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降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13-12~2014-03在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临床药师对冠心病患者给予以用药指导为主的健康教育介入干预,观察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药师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佳的比率从16%提高至92%,80%患者可控制危险因素降低至1~2项。结论 临床药师的干预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以及药学服务路径的建立。方法将2012年7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诊断为COPD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对照组46例。临床药师对研究组患者开展药学服务、建立药学服务路径表、开展患者教育,药师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全程监控患者用药,防止潜在药品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对部分重点患者进行药学随访。对照组患者不开展相应药学干预。结果用药数量依从性方面,研究组为(99.97±1.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89±8.68)%(P〈0.05);时间依从性,研究组为(99.50±2.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89±8.68)%(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也明显超过了对照组(P〈0.05)。研究组用药差错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患者的依从性大大改善,无论是用药数量的正确性和用药时间的正确性都明显提高,且患者服务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