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要求。方法根据自编问卷逐题呈现、个别访谈315名普通高校的新生。结果63.5%的被访者愿意去心理咨询;被访者认为自己寝室中有23.3%的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近8成的被访者将心理咨询作为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手段,而2成多的则认为是“心理有病”才去;被访者对心理咨询室的要求首要条件是安静,对咨询师的首要要求是平易近人;这两方面的要求男女有别。结论还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宣传工作,并对咨询师和咨询室做出适应来访者性别差异的安排。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众对心理咨询的基本认识及态度,探讨个体心理咨询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态度的改善。方法自行编制心理咨询态度调查问卷,对扬州1159名群众进行调查。选取19名扬州大学本科生,根据是否接受心理咨询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自编问卷前后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调查中,74.2%的人认同"当今社会不少人需要心理咨询"(2χ=942.696,P=0.000);62.7%否认"心理问题是否解决完全取决于咨询师"(χ2=667.435,P=0.000);42.8%认为心理咨询给人神秘感觉(χ2=587.69,P=0.000);②男女在开放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3.168,P=0.002);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在求助信任(t=3.953,P=0.000)、容忍度(t=3.961,P=0.000)和开放度(t=7.078,P=0.000)3项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而国内与国外在求助信任(t=-0.498,P=0.619)、容忍度(t=-0.133,P=0.894)、需求度(t=-1.66,P=0.098)、开放度(t=-1.325,P=0.186)上均无显著差异;③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求助信任(t=1.16,P=0.262)、容忍度(t=0.16,P=0.875)上由不显著差异转为显著差异(t=2.622,P=0.018;t=2.488,P=0.048)。结论男性与女性、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心理咨询干预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有一定效果,尤其在求助信任、容忍度2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人群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法用自行编制的心理咨询态度调查问卷调查了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138名学员及185名普通大众。结果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与普通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总体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118,P=0.000);在各个维度上表现为:①对心理咨询职业前景的认识态度差异显著(2χ=440.071,P=0.000);②对主动求询的态度无显著差异(2χ=334.083,P=0.099);③对隐私保护的态度显著差异(2χ=311.921,P=0.000)。结论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的学员对心理咨询的总体态度比普通大众积极,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咨询职业前景和对隐私保护态度上。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群体差异性,有利于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用自编的《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的调查问卷》,对河海大学2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功能有一定了解,但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高年级群体对于自己或他人接受心理咨询的态度差异性较为显著,存在知行矛盾;大学生希望营造积极接受心理咨询的氛围,但担心会受到误解和歧视。  相似文献   

5.
不同性别、年龄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法:用自编调查表让123名来访者无记名填写。结果:男女之间在最先求助对象、咨询方式以及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上,存在明显不同。在不同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差别更大,不仅仅表现在咨询的内容上,更多地表现在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咨询对象的选择、对咨询及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及心理咨询的作用上。结论:在心理咨询中应该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的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的不同,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来访者的特点,选择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因势利导,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促进咨询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国内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用自编调查表让来访者无记名填写。结果 82.92%的来访者是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30.08%的人认为目前心理咨询很不方便,69.11%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在出现问题时,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依次为亲朋好友、电台心理热线、单位领导等;55.28%的人对咨询师不十分信任,32.52%的人对咨询师是否能为其保密担忧,43.09%的人认为咨询师是合格的,36.59%的人表示会按照咨询师的意见去做。结论 心理咨询的普及性和可接受性,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快进行系统培训、资格认定及管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态度的内隐情感倾向,考察咨询师对这些伦理行为的内隐情感、外显认知态度差异,以及中美咨询师的态度差异.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177名正在从事或正在学习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从业人员,用自编“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接受度”调查问卷进行内隐情感态度调查,并选取中美已有的关于认知态度的研究,来比较与已有研究中咨询师对伦理行为的态度差异.结果:咨询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情感态度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咨询师对10个条目(33.33%)的伦理行为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咨询师对某行为是否符合伦理有较清晰的认知判断,但从主观情感角度出发对21个条目(70%)的行为更加宽容,在内心中更能接受和容许这些行为的发生.本研究和已有研究的中国被试对15个条目(50%)在认知判断和情感评价两个角度认为符合伦理的人数均低于美国被试.结论:从本研究调查情况和与前人研究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咨询师对部分条目的认知态度和情感态度缺乏一致性,而中美咨询师对待某些条目的态度具有明显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公众对心理咨询的心理误区访谈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顾世界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可以预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公众中为心理咨询事业在中国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心理空间殊为必要。笔者参照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拟定一份访谈提纲,进行了一次社会采访。1健康隐私问题在“如果产生心理问题,你会如何处理”的话题不,25%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战而胜之”,26%“自我安慰一下了事”,25%“通过阅读具有心理辅导价值的报刊文章自疗”.10%“寻找佰赖朋友的安慰”.10%向家人倾诉.594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电话,2%接受心理咨询.其它回答无所适从。数据资料显示·7594以上的人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基本特点及与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提高其网络心理咨询行为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在2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中选取有心理咨询经历者310人(其中面对面心理咨询经历者32人,无面对面经历者278人).选用网络心理咨询态度问卷(OCAS,包含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和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两个维度)、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及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测查.结果: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得分较高,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较低.有面对面心理咨询经历者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低于无面对面心理咨询经历者[(12.9±2.6)vs.(14.0±2.8),P<0.05].大一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得分低于其他3个年级学生[(17.8±3.0)vs.(18.7±2.6),(19.0±2.2),(19.1±1.7);均P<0.05],大一、大二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高于大三学生[(14.4±3.1),(14.2±2.5) vs.(13.3±2.8);均P<0.05].QZPS的外向性、善良、才干、情绪性和处世态度得分及大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网络能力感、行为努力感得分均与网络心理咨询的评价得分呈正相关(r=0.11~0.29;均P<0.05);网络心理咨询的不适感得分与QZPS的外向性、处世态度得分呈负相关(r=-0.21、-0.16,均P<0.05),而与才干得分呈正相关(r=0.13,P<0.05).结论: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有较积极的态度,外向性低、高才干的个体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接纳性可能更低;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态度可能与其人格特征、网络自我效能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证了解网络心理咨询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这一新心理咨询方式的态度,从而为学校网络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公选课的92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态度量表测查。结果1咨询与未咨询组在人际敏感和其他这2项因子上有显著差异(t=2.64和3.30,P0.05);2咨询组后测成绩在人际关系和恐惧这2项因子上与前测有显著差异(t=2.27和2.73,P0.05);3调查中,仅1.8%的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效,18.2%的学生愿意尝试网络心理咨询,没有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值得在高校推广。结论网络心理咨询对大学生降低人际敏感和恐惧有帮助,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不认可网络心理咨询有效,网络心理咨询现如今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尚待考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网络心理咨询干预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扬州大学参加心理学课程的92名本科学生,根据是否接受网络心理咨询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再依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测将两组再各自分成健康组与不健康组,通过SCL-90前后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干预后,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恐惧、精神病性、其它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在恐惧上出现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人际敏感、偏执及总分上出现显著差异(P1=0.02;P2=0.05);2干预后,不健康实验组与不健康对照组在人际敏感因子上由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转为无显著差异(P=0.16)。结论网络心理咨询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偏执、人际敏感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校研究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自编高校研究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表,对4所高校共43名博士研究生和15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不仅可以解决心理问题,还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希望咨询师像朋友或心理学专家,愿意接受时长1小时左右的个体咨询,希望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现阶段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较少,但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心理咨询后自身得到一定的帮助。结论高校研究生普遍认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团体辅导对青少年复原力干预效果.方法 16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接受8次的团体辅导,比较干预前后青少年复原力量表评分并分析.结果 实验组后测在复原力、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分别高于前测(t=-6.782,P<0.03),也高于对照组(t=4.101,P<0.03).结论 团体辅导可以提高复原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心理门诊服务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少儿心理门诊2年来就诊患儿的情况,以探讨少儿心理卫生的服务模式。方法:按10:1的比例随机抽取1999年1月-2000年12月来就诊患儿的1012份门诊病历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就诊患儿以小学生和初中生占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近3:1,来自上海的患儿明显多于来自外地的患儿;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就诊次数在6次以下者点89.8%;就诊患儿诊断按多少为序排列如下: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发育性障碍、其它障碍、精神疾病、抽动障碍、学习困难和适应障碍。结论:少儿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是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是受患儿欢迎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团体咨询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进行干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2007级392名在校大学新生进行筛查,通过对其中39名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探讨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及团体咨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心理干预前后,干预组的SCL-90总分较实验前改善,强迫、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6项因子有明显改善。结论团体咨询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近期效应,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区茂县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灾区茂县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了认知疗法、渐进性放松、交互抑制、系统脱敏、深呼吸调整、催眠疗法、冥想放松、危机干预、来访者中心疗法、绘画、做游戏等干预措施,采用来访者自我评估、家庭成员评估和专家评估的平均等级为评价标准,采用Ridit分析方法。结果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成人的心理问题有9类,直接与地震有关的心理问题有7类,女性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数比男性明显要多,几类与地震直接有关的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干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χ2=8.0390,P=0.090)。结论要灵活应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及时的心理干预对突发性地震灾难短期产生的心理问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医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改善作用。方法 医学院校一年级学生,实验组23人、对照组20人。实验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做干预。干预前后两组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 干预前后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4个因子分以及SAI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团体辅导的方法对于提高医学院校新生适应性、降低焦虑水平、促进学生以开放、信任、自信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有显著的效果。②用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医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行且有一定优势。③心理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