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5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100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神经肽Y(NPY)、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组病人行头颅高分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统计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根据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NPY、Cys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ysC、hs-CRP与NPY呈正相关(P<0.05),CysC与hs-CRP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病人颅内血管狭窄58例,轻中度狭窄43例,重度狭窄15例,不同狭窄程度病人高血压、糖尿病、NPY、hs-CRP、CysC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NPY、hs-CRP、CysC是影响脑梗死病人颅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NPY、hs-CRP、CysC均参与脑梗死发病,是影响脑梗死病人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血压、糖尿病也与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发生有关,需早期监测及对症处理以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按是否颅内动脉狭窄分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5.85±4.305)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24±2.288)(P=0.0001).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显示糖尿病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21;OR=5.375,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颅内动脉多支狭窄有相关性(OR=4.632,P=0.031).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对较重,影响预后.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支狭窄中年龄更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老年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检测,将颅内动脉狭窄者29例为狭窄组,其余125例为非狭窄组,比较两组间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血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尿白蛋白肌酐比(Alb/Cr),血脂水平,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明显增加(P=0.00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最高,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TG、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尿Alb/Cr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HbA1c和尿Alb/Cr是颅内动脉狭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颅内外血管狭窄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5例及同期入院的脑梗死患者110例进行回顾研究,分析导致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两组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颈动脉彩超检查,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纤维蛋白原指标及血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收缩压、空腹血糖及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患者中74例(占比62.18%)出现进展性脑梗死,无或轻度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患者中仅21例(占比24.42%)出现进展性脑梗死,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进展性脑梗死患组者脑内外大动脉中重度狭窄(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均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而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与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我院自2006年4月-2011年12月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98/128(84.1%),单纯颅内血管狭窄57例(47.1%),单纯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6例(34.8%),颅内合并颅外(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5例(57.9%).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结论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长期吸烟、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正>颅内动脉狭窄是高风险、高发病率的疾病,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基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提高10%,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6%。在我国,约30%~70%的缺血性卒中与颅内血管狭窄有关。因此,应重视颅内血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介入栓塞治疗131例,开颅夹闭术治疗107例。13例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其余225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分级为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为Ⅳ级,以及动脉瘤类型为多发动脉瘤(MSA)、不规则颈动脉瘤的人数比例更大;术中动脉瘤夹重新塑型夹闭、临时夹闭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更高;动脉瘤最大径、大小比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更大的动脉瘤直径(OR=1.052)和不规则颈部动脉瘤(OR=3.413)是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规则颈动脉瘤和动脉瘤直径大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对该类患者予以重视,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前瞻性分析首次新发脑梗死合并甲亢患者,入院后1周内完成(头+颈)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根据血管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组和无血管狭窄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同时比较不同血管狭窄程度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61例,其中无血管狭窄组26例,血管狭窄组35例。血管狭窄组前循环30例(85.71%),其中颈内动脉终末端(ICA)15例(42.86%),大脑中动脉(MCA)8例(22.86%)。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轻度狭窄10例(28.57%),中度狭窄10例(28.57%),重度狭窄5例(14.29%),均为 ICA,闭塞10例(28.57%)。血管狭窄组糖尿病的比例(28.57% vs 7.69%,P=0.0425)、总胆固醇(4.56 mmol/L±1.25 mmol/L vs 3.51 mmol/L±0.73 mmol/L,P=0.034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59.73 ng/dL±40.03 ng/dL vs 25.19 ng/dL±19.78 ng/dL,P=0.0261)、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APTO)(541.36 U/mL±536.54 U/mL vs 48.28 U/mL±24.25 U/mL,P=0.0045)显著高于无血管狭窄组。血管狭窄程度随着 FT4(P=0.0302)、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A TG)(P=0.0434)、APTO(P=0.0398)增加而加重。结论脑梗死合并甲亢患者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最易受累,糖尿病、总胆固醇、FT4、APTO可能是血管狭窄影响因素,同时血管狭窄程度随着FT4、A TG、APTO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诊断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的中老年患者病历资料,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及单纯颅内组(97例)。比较两组患者常见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1);两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与单纯颅内组比较,单纯颅外组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更高,血UA水平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UA升高易患颅内动脉重度狭窄(OR=1.005,95%CI:1.000~1.009,P=0.036)。结论:危险因素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63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分为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对照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比较各组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对照组与狭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随着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肽酶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63,95%CI:2.583~123.520,P=0.003)。结论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关系密切,且与狭窄严重程度正相关,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清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急性脑梗死血脂正常组、急性脑梗死高血脂组、急性脑梗死血脂正常治疗组、急性脑梗死高血脂治疗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FABP和ox-LDL水平,生物化学法测定血脂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高血脂患者及急性脑梗死血脂正常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FABP浓度明显降低(P0.05),ox-LDL浓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H-FABP和ox-LDL浓度,明显缓解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推测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抑制氧化应激效应这一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若干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4例非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纤维蛋白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暴露因素的状况,并对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将糖尿病患者分组,比较各暴露因素的状况,并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15.526,P=0.000,OR=3.088),95%OR可信区间是1.757~5.42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的3倍(χ2=11.987,P=0.001,OR=3.073),95%OR可信区间是1.612~5.86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的3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11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脑梗死组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其中斑块组按斑块回声性质分为强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及低回声斑块组。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不同类型脑梗死亚组血清ox-LDL、MCP-1的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ox-LDL、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组血清ox-LDL、MCP-1水平高于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低回声斑块组血清ox-LDL、MCP-1水平高于强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CP-1水平越高,CAS程度越重,斑块发生率越高,且以低回声斑块居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与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33例脑梗死患者和92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评分和管腔的狭窄率,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铁蛋白的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差异,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评分与血清铁蛋白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70.6%)较对照组(39.5%)明显增高,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8.5±107.4μg/L比197.6±94.8μg/L,P<0.05);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主要危险因素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血压控制情况和年龄进入回归方程。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评分之间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48(P<0.05);血清铁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积距相关系数为0.51(P<0.05)。结论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血清铁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74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及非代谢综合征组。检测血清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借助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计算各组的发生率。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2.759 mg/L比3.538 mg/L,P<0.05)。代谢综合征组血管狭窄发生率(85.0%)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脑动脉硬化狭窄无显著相关性(OR=1.272,P>0.05),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呈正相关(OR=3.09,P<0.05)。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是代谢综合征发病原因之一;代谢综合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脂联素与脑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比较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CT血管成像(CTA)的特点,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和235例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0.0%比64.7%;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4.9%和45.2%比19.7%和15.8%;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91.4%比66.4%;P<0.0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明显高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为36.3%和48.0%比22.7%和37.3%;P<0.05)。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与头颈部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和不稳定性斑块有关,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性质可能是引起复发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的78例经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 MoCA)评定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VCI组,67例同期住院的不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CI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高龄(≥70岁)和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吸烟、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并将脑梗死后VC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VCI组患者高龄(≥70岁)、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5.971,95%CI (0.750,0.902)〕、左侧梗死〔OR=4.861,95%CI (1.244,9.779)〕、糖尿病〔OR=3.563,95%CI (1.181,9.336)〕、血管狭窄(>50%)〔OR=3.013,95%CI (1.272,13.481)〕、大面积梗死〔OR=10.063,95%CI (1.416,33.295)〕、脑白质疏松〔OR=3.361,95%CI (1.580,16.339)〕、脑萎缩〔OR=2.794,95%CI (1.518,16.593)〕、酗酒〔OR=2.421,95%CI (2.403,55.444)〕及多次梗死〔OR=4.538,95%CI (1.165,13.550)〕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P<0.05)。两组患者语言流.能力、命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定向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CI组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龄(≥70岁)、左侧梗死、糖尿病、血管狭窄(>50%)、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脑萎缩、酗酒、多次梗死为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且VCI早期以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功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的78例经中文版蒙特利尔量表( MoCA)评定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VCI组,67例同期住院的不存在VCI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CI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高龄(≥70岁)和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吸烟、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并将脑梗死后VCI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VCI组患者高龄(≥70岁)、低教育(≤6年)所占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狭窄(>50%)、左侧梗死、多次梗死、大面积梗死、脑白质疏松、酗酒、脑萎缩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70岁)〔OR=5.971,95%CI (0.750,0.902)〕、左侧梗死〔OR=4.861,95%CI (1.244,9.779)〕、糖尿病〔OR=3.563,95%CI (1.181,9.336)〕、血管狭窄(>50%)〔OR=3.013,95%CI (1.272,13.481)〕、大面积梗死〔OR=10.063,95%CI (1.416,33.295)〕、脑白质疏松〔OR=3.361,95%CI (1.580,16.339)〕、脑萎缩〔OR=2.794,95%CI (1.518,16.593)〕、酗酒〔OR=2.421,95%CI (2.403,55.444)〕及多次梗死〔OR=4.538,95%CI (1.165,13.550)〕是脑梗死后VCI的危险因素( P<0.05)。两组患者语言流.能力、命名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定向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VCI组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及计算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龄(≥70岁)、左侧梗死、糖尿病、血管狭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