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白血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是来源于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病毒病因学较受重视。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1986年发现的疱疹病毒科中的一个新成员。研究发现,HHV-6的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白血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为了探讨HHV-6感染与白血病的关系,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PCR,分别检测了白血病患者血清抗HHV-6 IgG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的序列。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病与人类6型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抗补体免疫荧光法(ACIF)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了40例类风湿病人和80例对照外周血中人类6型疱疹病毒的抗体及DNA。若以抗体滴度≥1:20为阳性,对照组抗体阳性率为72.50%,类风湿病人抗体阳性率为97.50%。两组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类风湿病人感染HHV-6的危险度对对照人群高14倍以上。且病例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当采用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HV-  相似文献   

3.
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一种新发现的疱疹病毒,其感染在人类非常普遍.HHV-6感染与幼儿急疹、器官移植后并发症、AIDS以及人类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就HHV-6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疱疹病毒6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一种新发现的疱疹病毒,其感染在人类非常普遍,HHV-6感染与幼儿急疹,器官移植后并发症,AIDS以及人类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本文就HHV-6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人类6型疱疹病毒的研究进展孙劲,谷淑燕(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北京100052)人类6型疱疾病毒(humanherpesvirustype6,HHV-6)1986年首次从淋巴增生疾病患者的血液淋巴细胞中分离得到[1],是人类疱疹病毒科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抗原。结果:淋巴瘤患者血清抗HHV-6抗体的阳性率为95.5%,几何平均滴度为1:123,PBMC中HHV-6 DNA的检出率为5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5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4例HHV-6抗原阳性。结论:HHV-6感染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口腔鳞癌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口腔鳞癌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HHV-6抗原。结果16例口腔鳞癌患者和16例其他口腔疾病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的阳性数分别为16例和12例,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118和1:6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上述两组患者HHV-6 DNA的检出数分别为10例和2例(P<0.05)。其中12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9例(9/12)HHV-6抗原阳性,而8例对应癌旁组织中,阳性者仅有2例(2/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HHV-6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诱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感染与神经胶质瘤的关系。方法将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神经胶质瘤患者45例纳入病例组,将同期该医院收治且已排除神经胶质瘤的脑外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人病变脑组织样本中HHV-6序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人病变脑组织样本中HHV-6抗原的表达。结果病例组HHV石DNA阳性率为31.11%,对照组HHV-6DNA阳性率为6.67%(χ2=8.755,P=0.003)。病例组HHV-6早期抗原041表达阳性率为22.22%,对照组HHV-6早期抗原p41表达阳性率为0.00%(χ2=11.250,P=0.001)。病例组HHV-6DNA阳性率、HHV-6抗原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胶质瘤患者和非神经胶质瘤脑外伤患者病变脑组织中HHV石感染率有差异,据此推断HHV-6感染在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脏移植并发疱疹病毒6型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3例心脏移植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2株疱疹病毒6型(HHV6),并检测了手术前后病人血清特异性抗-HHV6IgG抗体。这2株HHV6可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分离的毒株在电镜下可见疱疹类病毒样颗粒。经特异性抗体和DNA杂交试验证明,这两株病毒均属于HHV6B组。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HHV6IgG抗体出现4倍或4倍以上增长的有5例(39%),其中包括2例病毒分离阳性的病人血清。由于病人在术前血清已是阳性和术后出现有意义效价的增长,因此试验结果提示心脏移植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能是造成HHV6复发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宫内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人类生殖道感染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孕妇感染HSV后,可能引起胎儿宫内感染.造成流产、死产及新生儿围产期感染等系列问题[2]。用血清学可将SHV分为HSV-Ⅰ型和HSV-Ⅱ型[3].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是HSV-Ⅱ型感染。在围产期新生儿受到HSV-Ⅰ感染后死亡率很高[1],所以.预防或减少孕期的HSV感染是保护母婴健康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了203例孕妇血清和233例新生儿脐带血中的HSV-Ⅰ型IgG和IgM抗体,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标本收集在医…  相似文献   

1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新近发现的疱疹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关系密切。为了解HHV6在正常献血员中的分布,我们用HHV6E29病毒株制备的抗原片(北京医科大学肖俊教授馈赠,血清效价≥1∶20为阳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1FA)检测了252份AL...  相似文献   

12.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是近年来从卡波济肉瘤(KS)中发现的~种新型疱疹病毒.HHV-8的某些基因具有癌基因的功效.本文简要对HHV-8的特性及其致病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是近年来从卡波济肉瘤(KS)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疱疹病毒。HHV-8的某些基因是癌基因的功效。本文简要对HHV-8的特性及其致病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人类疱疹病毒 6型感染对单个核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属A型的GS株和属B型的南京株CN5株分别感染脐血单个核细胞 ,72h后以APAAP法检测细胞表面CD2、CD3、CD4、CD8和CD45RA分子 ,比较GS感染组、CN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各CD分子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显示 ,(1)CN5、GS两株病毒感染均可使CD3阳性细胞百分率下降 ,尤以GS株感染更为明显 ;但对CD2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无明显影响 ;(2 )两株病毒均可使CD4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 ;但只有GS株感染导致CD8阳性细胞百分率降低 ,并使CD4/CD8比值显著增高 ;(3)GS株感染还可使CD45RA阳性细胞百分率下降 ,但CN5株无此作用。人类疱疹病毒 6型感染可干扰某些CD分子的表达 ,A型株GS较B型株CN5对CD分子表达的干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检测血清中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人群中HHV-6抗体的水平。方法:用HHV-6GS株感染脐血单个核细胞制备抗原片,建立检测血清中HHV-6抗体的IFA法,并对长春市人群血清中的HHV-6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地建立了检测XHV-6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长春市人群血清中的XHV-6抗体水平进行检测表明,XHV-6抗体阳性率为65.2%。结论:建立了特异性的IFA法,用于HHV-6感染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人类疱疹病毒6 、7型(HHV-6、HHV-7)是近年发现的人类疱疹病毒家族的新成员,它们对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嗜性,同属于人类β-疱疹病毒.HHV-6根据体外生长特点,对单抗的反应性及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面特征又分为2种类型:A型和B型[1].本文研究了HHV-6A型株GS及我室分离的HHV-6 B型株 CN5、HHV-7YY5 3株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对CD抗原表达的影响[2,3],并对其免疫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范萍  季晓辉 《现代免疫学》1998,18(1):23-24,26
用生物活性法检测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GS株和CN8南京地方株感染的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素(IFN),结果表明感染后24h即可检出,48~72h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用IFN-α、β、γ的单抗分别处理感染细胞上清,仅IFN-α的单抗可以显著中和其干扰素活性。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与对流免疫电泳试验以及耐酸性(pH2.0,1h)、热稳定性(56℃,30min)试验都提示上清中的IFN为IFN-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玫瑰糠疹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人类疱疹病毒6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66例来我院就诊的急性期玫瑰糠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并且采集患者血浆、外周血单核细胞(PB MC)、皮损、唾液标本采用PCR法进行人类疱疹病毒6的DNA检测.另外,以22例恢复期患者及2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66例急性期玫瑰糠疹患者中7例血浆(10.6%)、12例PMBC(18.2%)、16例皮损组织(24.2%)、27例唾液(40.9%)标本均检测到HHV-6 DNA.结论 玫瑰糠疹具有不典型皮损、不典型发病部位及伴有显著的瘙痒症状的临床特征,并且玫瑰糠疹发病可能与人类疱疹病毒6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一类嗜人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1986年由美国癌症中心的Salahuddin首先从淋巴增殖性疾病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到,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β亚家族[1].HHV-6病毒株间的DNA同源性极高,但在细胞嗜性、致病性、病毒毒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基因序列及抗原性差异可分为A、B两个亚型,代表株分别为GS、U1102及Z29株[2-4].HHV-6原发感染一般发生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尤其是6~9个月的婴儿[5].HHV-6潜伏感染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当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状态的HHV-6可以被激活[6-7],在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患者等)可引发严重的病毒血症[8].我国人群中超过80%的健康成年人可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检测到HHV-6病毒DNA,大约5%的健康成年人体内含有抗HHV-6的IgM抗体,提示病毒处于被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在1986年由Salahuddin SZ[1]从艾滋病人和淋巴细胞增生性疾患病人的末梢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到的.以后根据这种新发现病毒的病毒学特征,归类于疱疹病毒,称疱疹病毒6型.1988年日本科学家YamanishiK[2]证实HHV-6是幼儿急疹的病原,并且HHV-6在原发感染后潜伏于人体,当人体免疫低下时可以再活化.本文简述了HHV-6的病毒学特征、感染的发病机理,概述了幼儿、儿童感染HHV-6的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