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测50例不同程度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患者组)和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浆一氧化氮(P-NO)含量,血浆过氧化脂质(P-LPO)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E-LPO)含量。结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因Hp感染而NO代谢异常,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研究幽门螺杆菌(Hp)清除后血清抗体水平下降规律。寻求抗体下降至何种程度可作为反映Hp根除的可靠指标,以替代侵入性检查。方法:Hp感染及根除的判断依据组织学、快速尿素酶反应及PCR检查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34例病人采用三联2周抗Hp疗法,并于治疗结束后1、3、6个月复查。结果:所有Hp根除的病例IgG均下降,1、3、6个月时下降幅度分别为39.18%、5219%、6217%。以3个月时下降40%为反映Hp根除的指标,敏感性是74%,特异性是100%,准确度794%。结论:观测抗Hp治疗后的血清抗体的变化能简便、准确反映Hp的根除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人胃癌(HG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PCR-Hp-DNA法检测胃粘膜Hp。方法:对1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2例胃癌患者作Hp现症感染的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较高,非贲门癌血抗Hp-IgG阳性率较贲门癌高,Hp感染者胃粘膜萎缩、肠化及癌变平均年龄较小。结论:Hp持续感染与HGC,特别是肠型非贲门癌密切相关,主要作用在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是HGC发生的“启动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且符合人选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60例(萎缩性胃炎组)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血清PGⅠ、PGⅡ水平,观察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PGⅠ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9)。(2)PG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51(95%CI:0.789~0.912)。(3)当PGI≤88.03μg/L时,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是76.25%、80.00%、90.39%、70.77%和85.00%。结论血清PGⅠ水平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辅助性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周宁 《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0):64-65
众所周知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1 ] ,Hp感染使慢性携带者发生胃的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以及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根除Hp可延缓慢性胃炎的进展过程 ,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三联抗Hp感染方案的疗效 ,同时对疗程 1周和 2周的Hp根除率进行随机性对比观察。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共有 4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有Hp感染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 ,所谓“活动性”是指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胃粘膜固有层、胃小凹上皮及表面上皮。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 ,随…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54例中医药防治萎缩性胃炎进展的观察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部队比较常见,并可能伴有癌前病变,因此需要注意防治。本文按照中医理论组方用药,并经胃镜活检了解病理改变。结果表明,用药前后萎缩性改变有非常的改善(P〈0.001),此外有7例非典型增生和4例肠上皮化呈好转。  相似文献   

7.
何宗保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2):141+143-141,14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上腹部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20%。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化学损伤(如胆汁反流和胰液反流)、吸烟、酗酒,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等。现将防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饮食疗法文/温如玉,康亚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常见病多发病,息者病程长,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无规律性的腹痛、暖气、反酸、恶心呕吐,以至厌食、体重减轻,严重者出现舌炎及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1)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居民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习惯,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在黄河三角洲4家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并完成胃镜检查的509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对照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观察组),由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体重、身高、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强度、吸烟及饮酒史)、健康状况(高血压、糖尿病、抗凝药物服用情况及胃癌家族史)以及各种饮食习惯和进食频率等。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n)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并计算趋势性P值。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年龄、体重指数(BMI)、家庭收入水平、饮酒、幽门螺杆菌(Hp)感染、高血压、服用抗凝药物、胃癌家族史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腌渍食物、外卖/街边小吃、冷食和碳酸饮料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0.
胃病患者血清及胃液中铜锌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GAG)、消化性胃溃疡(PU)、胃癌(CA)患者血清及胃液中铜锌含量,及掌握血清和胃液中铜锌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及胃液铜锌大多数有较大变化(P<0.05或0.01);血清和胃液变化呈平行关系;3组患者组中,以CA组变化最显著,提示铜锌的变化程度与疾病轻重呈正比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其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易发生癌变,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M)和(或)非典型增生(ATP)的患者,癌变几率显著增高^[2],目前尚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效药物。本院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基础上,联用中药煎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脾满疼痛多见,或脾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就萎缩性胃炎而论。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饮食、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属于多因素引起的疾病[1]。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因此,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胃癌抗原(MG7-Ag)、胃蛋白酶原(PG)表达水平及其临床价值,应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严重程度与PGⅠ、PGⅡ和MG7-Ag、PGR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瘦素mRNA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的表达。方法取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胃黏膜瘦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胃黏膜相比,瘦素mRNA在萎缩性胃炎胃窦和胃体黏膜表达均增多(P〈0.01),而血清瘦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AG患者胃体瘦素mRNA表达较胃窦增多(P〈0.01)。结论瘦素mRNA在CAG胃黏膜上表达增强,瘦素可能对胃黏膜细胞的代谢有直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165例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病人口服硫酸亚铁片及稀盐酸联合治疗的效果,并与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二个月、六个月分别作血常规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二个月后治疗组的贫血及萎缩、肠化程度明显减轻(P<0.05),贫血治愈率为56.1%,萎缩、肠化阴转率为27.3%;六个月后治疗组的贫血及萎缩、肠化程度进一步减轻(P<0.01),贫血治愈率为78.8%,萎缩、肠化的阴转率为56.4%。对照组二个月及六个月的贫血及萎缩、肠化程度均加重,且有5例发生非典型增生,2例发生癌变。硫酸亚铁及稀盐酸联用能够治疗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预防非典型增生及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本科室2015年9月到2017年9月间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等,分析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结果:实施胃镜检查患者病理改变类型为:单纯萎缩性胃炎116例,萎缩性胃炎伴增生84例.胃镜检查为单纯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诊断符合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Hp感染发生率85.7%、20.2%、22.6%、71.4%与萎缩性胃炎伴增生71.6%、9.5%、8.6%、55.2%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胃镜及胃釉膜组织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叶酸治疗慢陆萎缩性胃炎时加用抗茵药物可明显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患者胃镜检查形态表现以及H p感染、病理学检查改变等结果进行回顾与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胃镜检查显示:单纯萎缩性胃炎57例(47.5%);萎缩性胃炎伴增生63例(52.5%).57例单纯萎缩性胃炎病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结果对比。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来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治疗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30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使用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为CAG为97例(74.62%)、异型增生24例(18.46%)、肠上皮化生患者49例(37.69%),采用胃内镜检查结果为CAG130例,异形增生13例、肠上皮化生28例,两种诊断方法检查符合率为74.62%。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过程中使用病理诊断法准确率更高,胃内镜检查法则能够更好的了解病灶的病理表现,联合使用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的方法及其成效。方法以60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的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和对照组(采用的胃复春片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分别为66.7%(20/30)、90%(2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在治疗成效上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