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毒化浊方对慢性输卵管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解毒化浊方治疗慢性输卵管炎患者5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解毒化浊方能降低慢性输卵管炎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的含量(均P<0.01)。结论:解毒化浊方可阻断黏附分子促进白细胞浸润至炎症部位,起到"抗黏附治疗"作用,为治疗慢性输卵管炎的有效方药,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证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在炎症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对白细胞与血管壁内皮细胞黏附、经内皮迁移及向组织浸润起了关键作用。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过度表达在多发性损伤、脓毒血症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肺损害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时极为常见,在多器官  相似文献   

3.
细胞黏附分子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间黏附的膜表面糖蛋白 ,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细胞黏附分子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 ,抗黏附治疗可以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一综述。1 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黏附的分子基础白细胞 (PMN)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是炎症反应的基本组织病理表现之一 ,近年研究发现其也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1] ,而白细胞 -内皮细胞 (PMN -EC)黏附是其发生的分子基础。细胞黏附包括PMN沿EC滚动、PMN -EC紧密黏附及PMN穿越EC游出 …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动脉管壁增厚或功能退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后期斑块破裂发生血栓,进而引起组织或器官缺血,故也是导致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核转录因子-κB(NF-κB)作为炎症反应中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被激活后可介导炎症因子的转录,能诱发AS发病或是加重病情。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因子等刺激下相关机制被激活,NF-κB介导内皮细胞内相关调控基因,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凝血因子,促进单核细胞等选择性聚集,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使黏附分子黏附于细胞内皮并向内膜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形成不稳定斑块等。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AS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现了许多中药可以抗AS,可作用于人体的多个靶点,在不同环节上影响AS发生和发展。该文章主要介绍了NF-κB通路及其与AS的关系,黄酮类、萜类和生物碱类等不同类型的75个中药单体成分在基于NF-κB通路抗AS中的研究现状,发现中药单体主要通过调节NF-κB通路起到调控胆固醇平衡、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增殖、抑制细胞间黏附和抑制泡沫细胞形成等作用,以期为防治AS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秀丽  邢军  常丽丽 《河北中医》2008,30(3):238-23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部分黏附分子表达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5例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16例)、肝郁脾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6例)、血瘀肠络证(5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个证型患者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的CD44、CD62P、CD54表达最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次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个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CD62P、CD54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佟红霞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03-105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迄今其发病机理尚未清楚,但研究表明与免疫因素有密切关系,属免疫异常导致的自体性炎症反应。本文总结近年来UC相关文献,得出其发病与自身、细胞及体液免疫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宗仁  肖铁卉  李晶华  马静  邵中军  郑瑾  马爱玲 《中草药》2003,34(11):1035-1036
近年来 ,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细胞黏附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其中内皮细胞 ( EC) ,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以及与血管内皮基质间相互黏附、相互作用而导致炎症反应和促凝异常、血栓形成 ,从而促进冠心病的形成和发展 ,而黏附分子和黏附蛋白是介导细胞黏附的分子基础。研究发现 ,细胞间黏附分子 -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 1 )参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心肌细胞 ,释放细胞毒过程 ,在心肌细胞坏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γ-干扰素 ( IFN-γ)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 ( IGF- 1 ) ,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8.
杨慧  童雨  廖正根 《中草药》2023,54(11):3696-370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和使人衰弱的、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包含合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多种炎症细胞通路靶点相互作用有关,是治疗UC的候选药物。通过对近年来姜黄素治疗UC的机制及其微纳米传递系统抗UC研究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姜黄素抗炎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姜黄素在UC防治中的深入研究及其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细胞因子、TOLL样受体黏附分子等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总结了中药对炎症性肠病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结果。目前免疫异常及肠道持续的炎症损伤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直结肠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是感染、环境、遗传、免疫及心理精神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临床上,UC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慢性病程。由于UC本身症状及治疗反应的影响,以及疾病所致工作效率下降、经济负担等问题的后续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渐受重视,并逐渐被公认为心身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细胞的髓外组织浸润是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多发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其中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死亡率最高,治疗最困难。白血病细胞同其它肿瘤细胞一样具有趋化、黏附、迁移、浸润及恶性增殖的特性。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发生是多因素、多环节、多步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黏附分子起到重要的作用。黏附分子(AM)是一类介导细胞一细胞之间与细胞-间质之问相互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分为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在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浸润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傅志慧  王娜  丁有钦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88-189,192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P-选择素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变化及脉络宁注射液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辨证分型为中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风痰火亢型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脉络宁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测定sI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均高水平表达,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CRP、P-选择素、sICAM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增高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脉络宁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产生黏附作用,在前炎症因子刺激后,两者黏附增加,从而对血管内皮造成严重伤害。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物质,前期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并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炎症级联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  相似文献   

15.
蒙中药合用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性疾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膜和黏膜下层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多发性溃疡形成。治疗比较困难,近几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们采用蒙中药内服配合锡类散灌肠治疗3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终生复发倾向[1]。大多数医家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中的"痢疾"、"肠僻"等范畴,研究表明:情志因素可能会导致UC的发生、复发或加剧[2],而UC  相似文献   

17.
张乃保  赵文华  刘瑞珍 《光明中医》2008,23(11):1704-1707
脂联素(adiponectin)是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细胞分泌并释放人血循环对远端组织起作用的一种肽类激素,研究发现脂联素不但具有调节体内能量平衡、调节糖脂代谢、抗炎、胰岛素增敏等多种作用,而且它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因子的产生、下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炎症、抑制单核细胞通过粘附分子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以非特异性、易复发和持续性肠道溃疡为特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肠黏膜屏障(包括免疫屏障、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受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进而参与UC发生发展并导致恶化。中医药治疗UC不仅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及作用温和的优势,而且对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和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现对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免疫紊乱治疗UC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并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干预措施,为U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直肠黏膜慢性持续性炎症为表现的疾患,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免疫炎症及凋亡活性增强等有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调控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通路,可调控肠道促炎因子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结肠组织损伤。UC状态下,JAK与STAT的生物活性及表达水平均上升,组织炎症反应及凋亡率增加,促使肠黏膜组织遭受破坏。目前,UC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近年来,中医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JAK/STAT通路治疗UC的作用,结果表明JAK/STAT通路是中医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基于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中医药以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健脾温肾和攻补兼施等法调控JAK/STAT通路,维持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削弱结肠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起到治疗UC的作用。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药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干预UC的机制和作用,并将不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调冲汤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大鼠子宫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混和菌制备Wistar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分组给药,治疗一月后取子宫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价并观察其子宫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子宫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结果益气化瘀调冲汤能调节炎症因子IL-6的和IL-2的释放,使Th1/Th2细胞偏移趋于平衡,并下调子宫内膜ICAM-1表达,使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益气化瘀调冲汤对慢性子宫内膜炎可发挥抗炎及促进内膜组织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