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医务人员职业个人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存在的防护缺陷,积极有效防范,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方法:制定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登记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结果:通过对医务人员职业个人防护培训,规范职业伤害管理,提高医务人员职业个人防护意识.结论:医务人员职业个人防护从被动防护到自觉主动防护,重视自我,顾全大局,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2.
试论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医学是人学 ,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医学的目的可以表述为 :治疗疾病 ,延长生命 ,降低死亡率 ;预防疾病 ,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提高生命质量 ,优化生存环境 ,增进身心健康。应当指出 ,这既是整个医学的目的 ,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医务人员的目的。医学目的是医学精神建构的导向和根据 ,也是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1 敬业精神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最为宝贵的东西。早在唐代 ,中国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就指出 :“人命至贵 ,贵如千金”。因此 ,要求医务人员在向患者提供服务时 ,既… 相似文献
3.
4.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及应用情况,以提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对496名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职业暴露、防护与隔离知识及防护用品使用等问卷调查。结果护士职业暴露比例较医生、医技人员高,对防护知识的认知护士也较医生、医技人员高。影响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实施的主要因素是防护用品缺乏、防护用品使用影响操作及未养成自我防护习惯等。结论提高医务人员防护能力,应从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防护标准,建立防护基础设施,提供保质保量的防护用品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6.
7.
护士职业礼仪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不断推进,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技术操作,更应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及训练有素的职业礼仪修养。作为一项长期且必要的职工教育项目,如何开展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多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等主要用来保护患者,以防止其发生医院感染.而对于经常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的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的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和37.98%[1],可见医务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因此医务人员有必要了解职业暴露的相关问题及职业防护的知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做好处理以减少感染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索职业技能鉴定对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素质的影响.方法 通过2010年11月职业技能鉴定集中考试的机会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1 756份,调查基层卫生人员存在的问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通过率的情况,研究职业技能鉴定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影响.结果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高达99.60%,培训使基层卫生人员获取了新知识、新技能.结论 职业技能鉴定能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论述医护人员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医学专业图书馆开展医护人员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包括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多层次信息能力培训,整合信息资源,开展网络化参考咨询服务,提高图书馆员自身信息素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浅谈创伤学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业务学习,以更新创伤外科医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临床培训项目的实施、确定发展方向,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通过激励措施,结合临床工作强化临床科研意识,加强创伤学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年青医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医学物理学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三个代表"的精神指导医学物理学的教学改革,并且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配备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陕西省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及专职人员设置情况。方法对参加省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87所医院,74.7%的医院设置了独立的感染管理科,其中56.3%直属于院长领导;专职人员中女性占83.3%,年龄在30~49岁居多,学历以中专和大专为主(分别占40.2%和41.7%);专业人员以护理为主(占70.5%);从事医院感染工作时间中位数为3年。结论感染管理的专业设置已初具规模,但人员的配置还不能满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