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报道经治疗的1例原发性附睾粘液腺癌误诊附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结果本组1例附睾粘液腺癌,误诊为附睾结核,快速切片证实为恶性肿瘤,行睾丸、附睾及精索根治性切除术。结论附睾恶性肿瘤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诊断很容易误诊,采用超声检查较难鉴别附睾肿瘤与附睾结核、慢性附睾炎等疾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当肿块的性质不能确定或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积极地采用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2.
大部分附睾肿瘤是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少见。原发性附睾平滑肌肉瘤临床更是罕见,文献报道少。本院收治1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深对原发性恶性附睾肿瘤的认识,积累诊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附睾恶性肿瘤的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临床随访。结果恶性小细胞肿瘤3例,恶性畸胎瘤1例,左附睾恶性淋巴瘤1例。其中3例恶性小细胞肿瘤行术后放疗。术后随访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于术后2月因并发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4例随访21月未见其他脏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附睾肿块多为良性病变,附睾恶性肿瘤属于少见病,一旦确诊为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均应行患侧高位睾丸附睾切除,加强对附睾恶性肿瘤的研究总结有助于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42岁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手术标本经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表现为无痛性双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CD45、CD20、CD79α阳性,CD45RO、CD3、细胞角蛋白(CK)、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阴性。结论: 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郭关中 《宁夏医学杂志》2002,24(12):725-726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附睾肿瘤的临床资料 ,其中 17例良性肿瘤中 12例附睾肿瘤行单纯切除术 ,5例行全附睾切除术 ;1例恶性肿瘤行根治性睾丸附睾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 4个月 - 9年 ,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 ,1例恶性肿瘤术后 13个月死于广泛转移。结论 诊断取决于病史、体检与B超检查 ,必要时辅以针刺活检 ,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陆晓生  林芝 《广西医学》2003,25(2):232-232
原发性附睾肿瘤较少见 ,但据临床观察发现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院 1 98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收治 3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其年龄 1 5~ 60岁 ,平均 38岁。从发病至就诊时间为 6d~ 1 8年 ,平均 1年。左侧 1 7例 ,右侧 1 1例 ,双侧 2例。肿物位于附睾头部 1 1例 ,体部 2例 ,尾部 1 7例。肿物直径0 .8cm~ 5 .0 cm。术前诊断为附睾肿瘤 1 9例 ,慢性附睾炎 5例 ,附睾结核 3例 ,附睾精液囊肿 1例 ,附睾肿物性质待查 2例。1 .2 手术方式 :良性肿瘤中行单纯肿瘤切除 1 1例 ,患侧附睾切除 1 3例。恶性肿瘤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附睾肿瘤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附睾肿瘤比较少见,我们自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附睾肿瘤3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年龄18~61岁,平均40.5岁。左侧20例,右侧16例,均为单侧、单发性肿瘤。肿瘤为1.0cm~4.5cm。肿块位于尾部18例,头部13例,体尾部5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肿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附睾肿瘤临床少见 ,我院 1991~ 2 0 0 1年共诊治8例 ,报告如下。1 临 床 资 料8例患者除 1例未婚外 ,其余均已婚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34.6岁。病史 2个月~ 5年不等 ,平均 2 8.4月。均以阴囊内肿物伴轻微坠胀、疼痛就诊。左侧 6例 ,右侧 2例。肿物 5例位于附睾  相似文献   

9.
周昌东  董秀哲 《吉林医学》2008,29(9):777-778
目的:提高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将1例原发性附睾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根治性睾丸、附睾切除后4个月出现后腹腔淋巴结及盆腔转移,经全身化疗后转移灶消失。结论:附睾恶性肿瘤无特异性,其诊断应综合病史、体检、影象学检查及术中、术后病理确定。手术是治疗附睾肿瘤的昔选方法,可根据患者情况辅助化疗和(或)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附睾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45例附睾结节与手术病理诊断及临床诊断治疗结果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附睾疾病中,附睾肉芽肿3例,急性附睾炎18例,慢性附睾炎8例,附睾结核1例,附睾囊肿14例,附睾肿瘤1例,其中18例经临床诊断行药物抗炎治疗后超声复查附睾肿胀减轻或恢复正常,余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诊断符合率93.3%,误诊3例,病理诊断为附睾结核,附睾肉芽肿及附睾肿瘤各1例。结论: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附睾结节的诊断有可靠价值,可做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阴囊内肿瘤90%来自睾丸,10%来自附件,即精索、睾丸鞘膜及附睾。其中附件肿瘤90%为精索肿瘤。原发性附睾肿瘤甚为罕见,国内1949年至1979年间仅见5篇个案报告。顾方六等统计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1951年至1979年间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1897例中,附睾肿瘤仅有47例(占2.5%)。现将我院所见一例原发性附睾腺样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4例良性原发性附睾肿瘤,其中腺样瘤8例,平滑肌瘤6例。原发性附睾肿瘤多为良性,约占72.5—79.2%,其中最常见为腺样瘤和平滑肌瘤。其组织发生学分别来源于间皮和午非氏管。附睾良性肿瘤具有以下状征:(1)可发生于住何年龄,但一般多见于40—50岁。(2)肿瘤体积小,生长缓慢,症状轻微或缺如,不易引起患者注意,且易被误诊,因而从发病到发现肿物,直至接受治疗,往往要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附睾恶性淋巴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杨建军张忠林周性明(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南京210009)原发性附睾淋巴瘤极少见,国内外文献共报道6例[1~4],现就我科所见2例予以报告,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及讨论。1病例简介例1,55岁。以右侧附睾...  相似文献   

14.
附睾肿瘤临床较少见,我院1980~1992年12年间收治1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年龄2~18岁,良性肿瘤平均25.6岁,恶性肿瘤41.5岁。右侧5例,左侧10例,附睾头部5例,尾部2例,累及全附睾8例,肿块直径一般在2~5cm,最大8×6×5cm,表面光滑质地较硬10例。病程10天~1年,平均3.5个月。病理附睾良性畸胎瘤5例,单纯囊肿4例,结节性纤维瘤1例,附睾腺癌3例,附睾恶性畸胎瘤1例,附睾脂肪肉瘤1  相似文献   

15.
赵鲁平  魏强  李虹  杨宇如 《四川医学》2001,22(3):232-233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系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方法 总结1990-1999年我院收治泌尿生殖系原发性非霍淋巴瘤6例,其中明上腺,肾脏,膀胱,睾丸,附睾及前列腺各1例,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果 除原发于前列腺1例行单纯化疗外,余5例的均在手术后方英诊断,术后均行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4例生存已超过3年。结论 术前诊断泌尿生殖系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避免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应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6.
正附睾结核也称结核性附睾炎,可由泌尿系结核病灶直接播散而来,或由后尿道逆行感染引起,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漏诊~([1])。随着高频超声、超声造影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已成为附睾结核诊断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分析干酪样坏死性附睾结核的超声造影表现,旨在提高干酪性附睾结核诊断准确率。1临床资料2016年7月—2020年8月就诊于浙江省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干酪样坏死性附睾结核患者21例,年龄19~63(34.3±7.1)岁,其中左侧附睾结核10例,  相似文献   

17.
<正> 继发于输精管结扎术的精子肉芽肿很常见,发生率为5—18%,并且是输精管再吻合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原发性附睾精子肉芽肿(细菌、霉菌或寄生虫引起的附睾炎肉芽肿不计在内)并不少见,但国内外文献报告均甚少。本院最近有2例附睾肿物病理报告均系精子肉芽肿,现报道于下: 例1男性,28岁。因不育于1984年2月就诊。既往阴囊无外伤及炎症史。体检右附睾尾部可触及1.5及1厘米结节各一个,不规则,中等硬,轻压痛。左附睾头亦略增大变硬。双侧睾丸大小及质地均正常。精液检查未见精子。诊为附睾结核(双)?1984年2月1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切除肿物,附睾近端肉眼见正常处有少量灰黄色液体溢出,镜检有大量精子,因此行附睾输精管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总结附睾和睾丸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收治的1例附睾恶性间皮瘤和1例睾丸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流程和治疗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疾病特征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2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经术前检查后分别行附睾及睾丸切除术。附睾病理标本结果:附睾恶性间皮瘤,肿瘤侵犯睾丸白膜;免疫组化结果:CK(+),VIM(+),CK7(+),CK5/6(+),WT-1(+),CR(+),D2-40(+),KI67(+30%);术后给以辅助化疗治疗,随访至第19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睾丸病理标本结果:睾丸恶性间皮瘤;免疫标记:CK(+),Vimentin(+),CD117(灶+),D2-40(+),CD34(血管+),CD31(血管+),CR(+),KI67(+20%);患者分别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1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生殖系统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极差,术前诊断困难,易出现复发转移,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根治性切除手术为主,可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可...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附睾肿块的常见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作者对66例附睾肿块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8例,结核16例,芽肿3例,囊肿2例,肿瘤7例,良性肿瘤6例,恶性1例。认为:附睾肿块多是非肿瘤性的,其中以慢性非特性炎症最多见,不同性质的附睾肿块虽缺少特有临床症状,但有某些不同的临床特征资以鉴别。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附睾肿瘤临床较为少见。我院1980~1993年13年间共收治附睾肿瘤15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年龄2~81岁,平均35.5岁。其中良性肿瘤10例,平均年龄25.6岁;恶性肿瘤5例,平均年龄41.5岁。10例有不同程度患侧腰酸及睾丸下坠痛等不适,2例有明显阴囊、睾丸疼痛,3例无症状者在健康体检时发现。肿块发现后逐渐增大者有6例。病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