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例1,男,57岁,本院职工,过去从无心血管病史,有长期饮酒史,于1991年6月7日上午,在院外突发胸闷.胸痛,立即送本院急室时,呼吸心跳均已停止,给予胸腔外挤压,气管插管的同时,静推肾上腺素1mg,利多卡因200mg&;#215;2次,均无效,心电显示室颤,即行电除颤(非同步直流电300ws)共2次,每次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1h左右,其间予利多卡因,多巴胺,间羟胺等药物维持,  相似文献   

2.
和立  沈勤峰 《云南医药》2001,22(6):493-494
我们采用直流电复律治疗心律失常 5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例 1男 ,5 6岁 ,患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数年。突然出现晕厥、抽搐 ,急查心电图提示室扑室颤。急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4次 ,放电功率为 15 0~ 2 5 0瓦秒病人转律为窦性心律。例 2 ,女 ,6 5岁 ,患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安装VVI心脏起搏器 5年。因反复出现晕厥、抽搐诊急入院。心电监护提示阵发性室速、室颤 ,经用心律平、利多卡均无效 ,多次发生阿一斯发作 ,经 1小时 6次直流电复律 ,放电功率为 (10 0~ 2 5 0 )瓦秒 ,病人终止发作意识清醒。例 3,女 ,4 9岁 ,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在…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其主要死因之一是并发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室速、室颤,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心梗病人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自1994年12月至1999年12月间,我们对1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速、室颤病人抢救过程中,均电击复律成功。现总结临床应用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电复律是用电能来治疗各种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的一种方法,是继药物和起搏治疗之后的又一个途径。我科从1986年起已给5例病人进行了电复律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室纤颤(VF)常发现于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尤其频繁的VF更为严重的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复苏措施,必然会降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住院猝死率,下面结合典型病例,讨论一下我们对AMI频发室颤的复苏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重要而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电击转复心律疗法(简称电复律)是心律失常治疗上的重要进展之一。自从1962年 Ioun 及 Newmen 提出应用直流电击转复各种心律失常以来,国内外已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由于医用电子仪器和临床急救医学的发展,电复律和起搏技术趋于普及。电复律疗法对危急性心律失常如:心室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是首选抢救手段;对另一些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一、原理及设备(一)原理:电击复律是利用高能短时限直流电脉冲电流通过心肌,使所有心肌纤  相似文献   

7.
1病例摘要患者男,41岁。主因头晕,胸闷1年,心悸10天入院。1年前出现头晕,心悸,于外院诊为高血压。口服降压药后缓解。入院前10天出现持续性心悸,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查体Bp 100/80mmHg,P 80次/分,HR 120次/分。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HR 55~120次/分,最长R-  相似文献   

8.
李晓红 《医药世界》2009,11(5):178-179
我院2000-06/2009-01应用电复律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23~81岁。其中2例曾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再发,2例曾采用食道调博未能终止,6例曾先后采用维拉帕米针、美托络尔针、可达龙针静脉注射均未能终止。11例患者均试用瓦氏动作及(左或右)颈动脉窦交替按压治疗亦无效。其中1例持续36h,3例持续24h以上。并且住院部治疗4例,在门诊急诊科治疗7例。  相似文献   

9.
电复律法用于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收效迅速和转复率高等优点,但由于是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心脏达到治疗目的,故也有一些并发症,电复律后的心律失常就是其中之一。其发生类型影响到电复律的预后和复发率。我们收集1988~1998年10年间电复律后心律失常99例次,对其类型与预后和复发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复律对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已越来越普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植入起搏器后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起搏功能。现就我院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后电复律对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脏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近年来利用电复律来治疗心律失常,是一个重大的进展,有时能代替药物治疗,甚至能起到优于药物治疗的效果。是一种简便而较安全,疗效也较高的办法。我院自1976年5月至81年6月期间,用上海医学电子仪器厂所生产的XQQ—1型心脏除颤起博器。对38例次快速心律失常进行电复律,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危害性在于影响血流动力学使心输出量减少,诱发心衰和心绞痛,患者的心悸感和栓塞的发生。对房颤的背景情况也必须尽可能弄清,基础病因的治疗也十分重要。常见的病因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等。房颤的治疗首先是恢复窦性心律,如果难以复律则减慢过速的室率。复律可用药物或直流电复律。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78岁,医生,因胸闷气促,阵发性心前区绞痛并向左肩背部放射1周,突然昏倒1小时于1985年3月29日急诊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不详。入院查:血压90/62mmHg、口唇发绀、两肺有少许干湿性罗音、心律不齐130次/分。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电监护发现室性早搏及短暂室速。立即用利多卡因50mg 静脉缓注,心律转为正常。继用利多卡因维持。次日停用利多卡因,室速又复发且呈持续性,复发又1天后再给利多卡因100mg 静脉缓注无效,40分钟后又给100mg,心电监护下室速立即转为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国内王氏(1981)报告1小时内快速静注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7岁。因胸闷、心悸、气短2天人院。心电图示P波消失,R—R间期不规整,心率约200次/分,QRS波时间0.10秒。因有休克表现,在急诊室给予补液、静脉点滴多巴胺抗休克治疗。静脉注射心律平70mg3次,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为进一步治疗转入病房。既往体检发现预激综合征,无阵发心悸和晕厥发作史。查体:T35.3℃,R28次/分,脉搏细弱,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0岁,于2008年8月31日9:30因负重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大汗,胸痛呈压榨性,并向左侧上肢放射,烦躁不安,自服速效救心丸15粒症状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6.
王浩  王铁铮  唐玉龙 《黑龙江医药》2014,27(5):1085-1086
目的:探讨丙泊酚用于心脏电复律麻醉的效果。方法:将24例行心脏电复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分别应用丙泊酚和地西泮麻醉,并对两组病人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01),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45)。结论:丙泊酚用于心脏电复律麻醉起效快,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和心外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少数为原因不明的孤立性房颤,且其发生率随年龄增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和心外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少数为原因不明的孤立性房颤,且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使房颤患者明显获益.体外同步直流电转复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成功率高,医师可控制性强.因此,安全性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黄志梅 《贵州医药》2009,33(10):902-90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主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手术治疗、导管射频消融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开展此项技术限于少数有丰富经验的医院,推广普及的可能性不大。手术治疗效果由于高度依赖于术者的经验也难以普及。AFFIRM试验发表后,临床医生应用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的积极性受到巨大打击。但是,维持窦性心律永远是房颤患者最理想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4岁,农民。劳累时出现心慌、气喘、全身乏力半年。近来症状加重。于1987年11月15日入院。既往无癫痫史。体检:T36.5,P82次,R16次。BP150/98。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心率82次。心尖部有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S~T 段改变,频发室早。胸透:心脏稍大,以左心为主。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前叶EF 下降速减慢,主动脉重搏波小于5mm。入院诊断:冠心病、频发宣早、心功能Ⅲ级。入院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