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镜检查73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肠镜对大肠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欧林巴斯纤维结肠镜及电子结肠镜检查,两人操作法,不采用X线透视下引导。结果大肠镜检查7395例,到达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的成功率98.9%,并提示了18种结肠病变,其中以慢性.结肠炎(55%),直结肠息肉(14%),直结肠癌(6.4%)最为常见。大肠镜与X线钡灌肠在大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0.2%。结论大肠镜检查是大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大肠镜明显优于X线钡灌肠,特别在大肠癌的诊断方面。  相似文献   

2.
电子结肠镜与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体会:附357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该文报告了电子结肠镜应用2095例和纤维结肠镜应用1476例。2组共行全结肠检查2955例次,成功率为98.61%。检出疾病20种。慢性结直肠炎(70.62%),大肠息肉65.89%和大肠恶性肿瘤73.09%,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24.56%的病例为多部位息肉,24.29%的大肠癌患者同时存在大肠息肉.故认为在检查中发现大肠息肉时,应尽可能地行全结肠检查。该文还讨论了如何提高全结肠检查成功率的方法,以及对电子结肠镜临床应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结肠镜在小儿下消化道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结肠镜对小儿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528例(565次)患儿的结肠镜检查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28人列中,发现病变462例,明确诊断率为87.5%,其中大肠息肉256例,占55.4%,大肠炎133例,占28.8%,溃疡性结肠炎14例,占3.0%,肛周疾病44例,占9.5%,阿炉巴肠病及其它病变共15例,占3.3%。228 经内镜电切肠息肉259枚,仅1例穿孔,1例麻醉  相似文献   

4.
我院1979~1986年应用纤维结肠镜(下称内镜)检出大肠癌49例(其中早癌4例),占内镜检查总数1117例的4.38%。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35例,女14例;年龄21~66岁,30岁以下者5例,51岁以上占45%。病程20天~3年不等,平均9.8月。临床诊断大肠癌者仅17例(35%),其余误诊为慢性结肠炎10例、溃疡性结肠炎、菌痢各3例、肠息肉2例,阿米巴痢疾、肠梗阻、肠结核各1例,以及便血、腹块、下腹痛待查等共11例。本组15例曾作钡灌肠检查、诊断和疑诊大肠癌9例,  相似文献   

5.
滕春媛  李梅  陈世耀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3):307-308,310
目的了解无症状大肠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4年行结肠镜检查的226例无症状体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在226例无症状体检者中,共检出大肠癌10例,占4.4%,大肠息肉31例,占13.7%,慢性大肠炎14例,占6.2%。受检者人数逐年增多,以2004年最多,为151例,占66.8%;其中40~0岁年龄妇人数最多,为141例,占62.4%。结论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结肠镜普查可提高早期大肠癌及大肠息肉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的癌变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技术来寻找表面型病变(Ⅱ型),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Ⅰ型)和Ⅱ型病变的癌变率。方法 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表面型病变。应用息肉切除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全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在3000例患者中。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Ⅰ型、Ⅱ型)725处,其中Ⅱ型病变占病变总数的7.179%(61/725)。725处病变中有659个腺瘤。659个腺瘤中Ⅰ型病变598个(90.74%),Ⅱ型病变61个(9.26%)。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Ⅰ型和Ⅱ型腺瘤性病变发生轻一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例数分别为269/598(44.98%)和34/61(55.73%)、43/598(7.19%)和11/61(18.03%)、7/598(1.17%)和6/61(9.84%)。结论 重度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发现车Ⅱ型明显高于Ⅰ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Ⅱ型病变与Ⅰ型病变比较,具有更高的癌变率。  相似文献   

7.
239例大肠癌术后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大肠癌术后结肠镜下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1年2月239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结果发现大肠癌12例(其中吻合口复发9例,非吻合口大肠癌2例,直肠息肉恶变1例),回肠癌(右半结肠癌术后)1例;吻合口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大肠息肉4l例(吻合口息肉14例,其他部位27例,其中腺瘤性息肉9例),占17.2%。结论大肠癌术后可再发良、恶性病变,应常规复查肠镜,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132例老年便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2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便血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2例中发现大肠癌61例,大肠息肉27例,血管畸形8例,炎性肠病6例,痔82例,未见异常1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定期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月113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结肠镜检查及活栓结果。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大肠癌复发或再发9例(其中吻合口复发6例,非吻合口大肠癌2例,直肠息肉恶变1例),发生率达7.9%;吻合口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大肠息肉19例(吻合口息肉9例。其他部位10例,其中腺瘤性息肉6例),病变检出率25.7%(29/113)。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可再发良、恶性病变,结肠镜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作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病灶部位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诊断下消化道出血385例。结果①本组385例因下消化道出血者行结肠镜检查,明确病病因者有366例(95.66%)。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溃结)、直肠炎居首位,占31.69%,其次是肛裂、痔(17.92%)和慢性结肠炎性反应(17.66%);②病灶部位以直肠多见,占45.71%,其次乙状结肠占29.61%,降结肠占9.61%。结论下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繁杂,易造成漏诊、误诊。及时的结肠镜检查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是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定期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0-2005年10月5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结肠镜检查及病检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大肠癌复发或再发6例(其中吻合口复发癌5例。直肠息肉恶变1例)。发生率为12%;吻合口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大肠息肉8例(吻合口息肉3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腺瘤性息肉4例);吻合口炎4例;病变检出率为38%。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可再发良、恶性病变,结肠镜检查应列为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并作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痛电子结肠镜对儿科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患儿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92.1%)患儿在内镜下明确诊断,其中结肠息肉63例(33.3%),慢性结肠肠炎48例(25.4%),肛周疾病17例(9.0%),炎症性肠病及其它病变共46例(24.3%)。经内镜高频电凝圈套器摘除肠息肉63例(81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结肠息肉是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率高,是诊疗小儿下消化道疾病首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全结肠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结肠镜检查的1055例患者,尤其是全结肠镜检查进入回肠末段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5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结肠病变共655例(62.09%),以大肠癌、结肠息肉为高发病率,其中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53例(35.33%)。进入回肠末段的有582病例,回肠末段病变共178例(30.58%),结肠疾病合并回肠末段病变的42例(23.60%),其中有回肠末段炎、淋巴滤泡增生症、溃疡性回肠炎、回肠结核、回肠克罗恩病、回肠末段出血、回肠息肉、回肠末段恶性淋巴瘤。结论回肠末段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变具有多样性,另外结肠疾病合并回肠末段病变及大肠癌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也较高,结肠镜检查时不应仅满足于一处病灶的发现,除肠腔狭窄或禁忌外,均应在肠道清洁良好的基础上进入回肠末段进行全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27例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内镜下大肠癌变息肉分布,病理类型及诊治。结果 27例,共31个大肠息肉癌变,其中2例2次息肉癌变,1例3次息肉癌变,该组息肉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共24例,占77.4%,癌变息肉的分布与息肉分布成正相关,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占22.9%,绒毛管状腺瘤12.9%,管状腺瘤最少见,为2.9%,1例息肉癌变是炎性息肉,〉12.0cm癌变息肉占整个癌变息肉71.0%,息肉癌变以无蒂息肉最高,其次是亚蒂,有蒂最低。活检诊断率为61.9%(13/21),内镜下切除诊断率为100%(16/16)。内镜切除16例,其中9例追加手术,15例直接手术。结论 对息肉,尤其是腺瘤应定期复查,甚至应终生定期复查,可明显提高早期癌发现率,减少活检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全结肠镜诊断大肠肿瘤29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全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和息肉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应电子结肠镜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并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近5年来内镜检出的大肠肿瘤作分析评价。结果:1819例全结肠镜检查插入回盲部成功率98.63%。检出大肠肿瘤296例(癌肿77例、息肉219例),总检出率16.27%。病理分类以管状腺癌(53例)和腺瘤性息肉(126例)为主。分布部位为直乙结肠最多(癌肿62.34%,息肉57.99%)。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93年12月~1999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2049例,现将结肠病变的内镜形态、分布特征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49例中男1308例,女841例,年龄13~88岁,平均50.5岁。其中<45岁893例,<30岁17例,45~6O岁775例,60岁381例。>70岁39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便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不成形,腹块,消瘦。采用日本CS一150型结肠镜和奥林巴斯CF-30L电视结肠镜。2049例中大肠癌134例,肠息肉及息肉病314例,各类大肠炎症1397例。其他少见结肠病变计31例,占1.5%,包括肠结核2例,克隆氏病2例,肠淋巴瘤2例,肝曲区脂…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用于大肠癌早期筛检的指标,采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了246例直肠粘液标本中的T抗原。其中35例大肠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82.8%;86例大肠息肉患者中肿瘤性息肉阳性率为49.0%,炎性息肉阳性率为14.2%;在73例肠道慢性炎症患者中阳性率为16.4%;在50例大肠粘膜正常的患者中阳性率为8.0%。结果表明,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T抗原对大肠癌的筛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2.8%)和特异性(92.0%),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并且,也为大肠息肉的筛检及其恶变的监测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大肠充盈超声检查在诊断炎症性肠病及大肠癌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明确的炎症性肠病即Crohn病(CD) 24例、溃疡性结肠炎(UC) 31例,与大肠癌30例对比观察大肠超声图像特点并与结肠镜所见情况比较.结果 经超声检查Crohn病和大肠癌的肠壁增厚例数明显高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比例较高,在彩超多普勒血流频谱显示大肠癌和炎症性肠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末期最低流速的差异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肠充盈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在声像图上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的表现有特点,对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肠镜检查结合可明显提高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及结肠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苏锐  张桂霞 《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1):103-104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与结肠镜检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102例临床及结肠镜检查情况。结果轻度50例(49.0%),中度34例(33.3%),重度18例(17.7%)结肠镜下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18例、29例、55例,以慢性复发型最多占53.9(55/102),以慢性复发型和初发型两性占87.2%(89/102),重度UC全结肠者占55.4%,重度UC中66.3%为结肠镜下Ⅲ级。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严重程度与结肠镜检查溃疡性结肠炎镜下分级及病变范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结肠镜诊治小儿便血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庆胜 《中国临床医学》2004,11(6):1156-1157
目的:探讨结肠镜对小儿便血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清洁肠道后采用结肠镜对52例便血小儿进行检查和治疗。结果:49例(94.2%)患儿在镜下得以明确诊断,其中大肠息肉31例(63.3%),大肠炎9例(18.4%),溃疡性结肠炎1例(2.0%)肛周疾病8例(16.3%),31例经结肠镜电切31颗息肉,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大肠息肉是小儿便血的主要原因;结肠镜在小儿便血的诊断和治疗中是较为有效和安全的,可达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