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与核素心肌断层显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0月~1998年1月,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41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60±7.2岁。其中典型心绞痛23例,心肌梗塞18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1.2检查方法:核素心肌断层显像:(1)静态显像:病人在安静状态下静脉注射99mTc-MIBI20mCi,1小时后取心脏垂直长轴,水平长轴和心脏短轴3个断层显像;(2)运动显像:采用踏车分级(次极量级)运动试验,在达到运动高峰时,静脉注射””TC…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接受不同介入治疗(PCI)方案患者心功能及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的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PCI最佳时机和方法。方法 入选69例行介入治疗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A组)、易化联合PCI组(B组)、延迟PCI组(C组)三组。术后第7、30天行心脏超声及^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评价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灌注。结果 ①三组患者扩张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管腔残余狭窄率〈10%,手术成功率100%。②第30天时A、B两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容积指数(LVESVI、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优于C组。③第30天时放射性缺损面积(MIA)A、B两组低于C组,A、B两组心肌组织血流灌注均优于C组。④住院期间A组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三组患者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C组1例患者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 直接PCI、易化PCI可显著提高AMI患者的近期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延迟PCI宜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测量ET值的方法。方法 采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测量EF值的方法进行模型研究及对12例病人检查测量EF值并与平均法心血池显像测量值进行对比。结果 对模型的测量发采用butterworth滤波函数陡度因子为5,截止频率为0.5时,软件测定值最接近真实值。软件测定值与模拟体积真实值相关性很好(r=0.98)。对病人的研究显示,采用该方法测量左室EF值与心血池测量值有较高的相关性(r=0.93),且重复性良好(CV(5%)。结论 采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可准确对左心室EF值进行测定,提高了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临床检查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息门控99TCm-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超声心动图、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明确不同方法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行性。方法:52例受试者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超声心动图、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结果:门控心肌显像LVEF值与超声心动图、心血池显像测量值呈正相关;不同病种用门控心肌显像测量的LVEF值均与其他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门控心肌显像正常组与疾病组LVEF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息门控心肌显像具有与心血池显像、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相互替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发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98例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分为再发组12例、无再发组8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将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出AMI患者PCI术后再发的各类风险因素后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的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比例均高于无再发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均是PCI术后AMI患者再发的风险因素,OR值均>1。结论:AMI患者PCI术后的风险因素较多,主要包含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术前LVEF≥40%、多支病变、用药依从性低等,需要临床强化有关预防性护理,通过健康指导和药物干预等有效防控措施,以降低术后的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联合^(99m)锝-甲氧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心肌存活评估的价值,通过此项显像来判定维吾尔族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区的坏死心肌及存活心肌,从而判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存活心肌对维吾尔族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的维吾尔族患者,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45~72岁,平均(51±14)岁,所有患者由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以上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均在PCI术前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并根据显像结果 ,将患者分为心肌存活组与无心肌存活组。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心功能指标。结果:78例维吾尔族心梗患者均在PCI术前及术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41例心肌存活组患者术前LVEF值42.21±6.79,在术后,其LVEF值提升至48.21±5.68,P<0.01;LVFS值由15.97±4.46升至26.68±7.34,P<0.01;手术前后心功能改善明显,统计学意义显著。无心肌存活组患者37例,术前LVEF值41.31±3.84,术后LVEF值42.13±3.65,P<0.01;术前LVFS值16.64±5.79,术后LVFS值18.51±3.75,P<0.01;心功能改善不佳,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联合18F-FDG心肌代谢显像能够有效检测维吾尔族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心肌,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在PCI术后其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故双核素心肌显像对维吾尔族心肌梗死患者的PCI术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早晚与其心肌梗死面积之关系。方法;选取经溶栓后IRA再灌流患者71例,发病2~3周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测定AMI梗死范围指数,二维超声测定在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57例距发病≤6hIRA再通患者的梗死范围指数低于14例>6h组(0.326±0.075比0.373±0.071,P<0.05);2)梗死范围指数与LVEF中度相关(r=0.5139,P<0.001)。结论: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IRA早开通比晚开通者的心梗范围缩小,心功能得到更好保护。  相似文献   

8.
心肌代谢和灌注不匹配的定量评价 及心功能恢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后心肌代谢和血流灌注不匹配区域与发病 1个月后左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 18例 ,1周内实施2 0 1TlCl和12 3 I β 甲基碘苯十五烷酸 (12 3 I BMIPP)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并制成BMIPP/Tl图像 ,分析BMIPP/Tl异常区域与 1个月后左室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 BMIPP/Tl在 0 .94~ 0 .85区域的像数与 1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计分的改善 (ΔLVEF和ΔWM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但BMIPP/Tl<0 .85区域的像数和ΔLVEF和ΔWMS不相关。结论 应用BMIPP/Tl图像定量评价AMI再灌注后心肌代谢和灌注的不匹配程度 ,可以客观地评价疗效和预测慢性期心功能的恢复 ,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Tcm-sestamibi,99 Tcm-MIBI)/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 glu-cose,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技术(DISA)检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力衰竭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患者存活心肌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4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以上冠脉闭塞导致心力衰竭型冠心病的老年患者,PCI术前1周行99 Tcm-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检查,根据DISA结果,分为有心肌存活组和无心肌存活组。分别比较PCI术前后2组患者血浆BNP值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结果有心肌存活组经PCI术后LVEF由41.12±5.97升至47.12±4.86,LVFS由16.79±5.64升至25.86±7.43,血NT-proBNP值由4287.25±401.56ng/L降至427.43±91.47ng/L;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无心肌存活组经PCI术后LVEF由40.03±3.48升至41.31±3.56,LVFS由16.35±5.86升至18.75±3.51,血NT-proBNP值由4495.32±347.72ng/L降至3827.53±97.28ng/L,术前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核素心肌显像能有效检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致心力衰竭型冠心病老年患者存活心肌,而有存活心肌者PCI术后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故双核素心肌显像对老年冠心病CTO病变行PCI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周内分别行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其他影像检查,分别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门控心肌灌注图像及室壁增厚率分级(各4级)进行比较。结果门控心肌灌注图像、左室室壁增厚率均与冠状动脉造影分级结果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左室室壁增厚率与心肌灌注图像分级结果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可提供心肌灌注图像、左室功能及左室运动参数,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可靠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28例住院患者,男76例,女52例。年龄30~85(56.5±12.5)岁。同时进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上述患者预后进行了抽样临床随访。结果: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CAG均阳性65例,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阳性、CAG阴性32例,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阴性、CAG阳性22例,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CAG均阴性9例。一种检查阳性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CAG均阴性预后良好。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CAG均阳性,CAG证实主要冠状动脉狭窄≥75%预后较差。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CAG相辅相成,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指导治疗决策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ATP-MPI)诊断老年人冠心病(CAD)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49例无心肌梗死病史的老年冠心病待查患者(年龄≥60岁,平均年龄66.33岁)行ATP-MPI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ATP介入试验过程中,共有19种不良反应表现,但这些表现均在停止注射ATP后2分内自行终止,无一例病人因不良反应中断ATP介入试验。ATP-MPI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敏感性90.0%,特异性89.5%,准确性89.8%;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84.1%,特异性90.1%。结论ATP介入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是诊断老年冠心病准确性和安全性均很高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对CABG术后左室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测定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整体及局部心功能参数的改变,比较室壁运动(WM)、室壁收缩增厚率(WT)对于评价CABG术后局部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40名冠心病患者(男30名,女10名)于CABG术前及术后3~5周行静息 99Tcm-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采用QGSPECT专用软件程序定量分析整体及局部心室功能结果 CABG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轻度提高[从(47.2±14.0)%到(50.8±15.1)%,t= -3.73,P<0.05],而舒张末容积(EDV)及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低[分别为从(133.7±59.7) ml到(105.0±54.4) ml,t=5.82,P<0. 01及从(77.0±54.0) ml到(58.1±44.3) ml, t=5.16,P<0.01].术前术后LVEF改变值和整体WM改变值(r=0.75;P<0.01)、LVEF改变值和整体WT改变值(r=0.79;P<0.01)有良好的相关性.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值(示踪剂相对摄取值)在前壁、间隔、下壁提高,而术后WM值在间隔运动减低,侧壁运动提高,WT值在间隔无减低、在前侧壁无提高 .间隔WT值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值的相关性(r=0.73)高于WM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值的相关性(r=0.24). 结论 CABG术后通过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得到的WM分析低估了间隔室壁运动、高估了侧壁运动.WT值与心肌血流灌注值不论术前还是术后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所以WT可能更适合用来评价CABG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危险度分层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1月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37例。首先依据GRACE评分方法进行评分;然后行^99mTc-MIBI运动或腺苷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依据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所测定的可逆性心肌缺血计分值(SDS)和负荷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分析^99mTc-MIBI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危险分层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99mTc-MIBI运动或腺苷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低危组和中危组之间的GRACE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GRACE评分与负荷状态下心肌缺血计分值(SSS)呈正相关(r=0.561,P〈0.01),与SDS呈正相关(r=0.623,P〈0.01),与静息状态下心肌缺血计分值(SRS)无关(r=0.175,P〉0.05)。结论:GRACE评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危险度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心导管检查术中一种既常用又安全的方法,为冠心病的诊治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我院自1995年8月~1997年3月共行选择性冠脉造影(SCAG)80例,现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这些病人的临床特点和造影所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病人中男5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士9.2岁(35~86岁)。1.2临床诊断: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0例,均有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发作,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检查提示有心肌缺血。根据WHO心绞痛分型,1994年全国UAP诊治研讨会精神[1…  相似文献   

16.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国内多采用单探头取样技术,本文报道应用直角双探头取样技术进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其技术要点。1对象和方法本院住院病人55例,平均年龄59.6岁,其中男44例,女11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11例,急性心肌梗塞组15例,陈旧性心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42例AMI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情况分为首发组102例与再发组140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对AMI行PCI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再发组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术前左心射血分数(LVEF)、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的发生率均高于首发组(P 0. 05),用药依从性低于首发组(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术前LVEF、术前Killp分级Ⅱ~Ⅳ级、病变支数为多支及用药依从性是影响AMI行PCI术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行PCI术后再发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及用药依从性相关,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保证预后质量,避免疾病再发。  相似文献   

18.
探讨含服硝酸甘油(NTG)介入~(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MIBI)心肌断层显像在评价心梗患者心肌存活中的价值。方法:37例心梗患者中病程≤4周的急性心梗(AMI)者18例,病程>4周的陈旧心梗(OMI)者19例。所有患者先行静息心肌断层显像,24~48小时后再行NTG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结果:18例AMI患者静态心肌显像112个节段异常,NTG介入后有32个节段改善或明显改善,总改善率28.6%,无变化和恶化率71.4%;19例OMI患者静态心肌显像87个节段异常,NTG介入后有45个节段改善或明显改善,总改善率51.7%,无变化和恶化率48.3%。结论:AMI组和OMI组NTG介入后心肌灌注总改善率有明显差异(P<0.05)。NTG介入心肌显像对陈旧心梗患者心肌存活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对AMI者应注意结果受临床用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息门控断层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治疗抉择中的价值。方法54例心脏疾病患者,其中冠心病32例,动脉粥样硬化13例,其他心脏疾病9例(心肌桥3例、心肌病5例、x综合征1例),均行静息门控断层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静息门控断层心膪灌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冠心病组94%(30/32)、动脉粥样硬化组69%(9/13)、其他心脏疾病组100%(9/9)。结论静息门控断层心肌灌注显像可灵敏反映心肌血供状况及预估心肌活力,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CAD)的诊断、危险分层、疗效评估、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应作为冠脉造影及支架安放或搭桥术前基础评估手段,避免盲目’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快速床旁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脑钠素(BNP)浓度,探讨AMI早期BNP浓度的测定在评价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脑钠素(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将患者分别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LVEF≤40%组与LVEF〉40%组、Killip(1—2)组与Killip(3—4)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BNP浓度的对比。结果 重构组、LVEF≤40%组、Killip(3—4)组和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非重构组(P〈0.001)、LYEF〉40%组(P〈0.001)、Killip(1-2)组(P〈0.001)和非死亡组(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塞预后的敏感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