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冻机采血小板用于急性严重失血患者的治疗性输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在急性严重失血患者中输注的有效性。方法对45例急性严重失血患者采用冰冻机采血小板输注,测出患者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后1h、24h的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值、出血时间及续用红细胞量,与21例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平行对照。结果急性严重失血患者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后,1h CCI值有效率非常显著低于新鲜机采血小板组,且患者出血时间和输注血小板后24h内人均续用红细胞量也显著小于新鲜机采血小板组,提示冰冻机采血小板被即时消耗起止血作用。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治疗急性严重出血患者即时止血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血小板供应紧张地区对急性严重失血患者可推广应用冰冻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58例分别输注浓缩血小板(手工法)与单采血小板(APC)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测定1h、24hPLT,纠正计数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结果与输注浓缩血小板比较,输注单采血小板后的病例CCI及回升率升高显著。结论 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优于输注浓缩血小板,APC输注可显著降低血小板低下患者的出血概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对预防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和输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增值(CCI);治疗性急性出血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及输后1h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平行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组中,测定1h CCI>7.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86.7%(13/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9%(20/2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4h CCI>4.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53.3%(8/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86.4%(19/2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性急性出血组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别(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治疗急性出血患者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显著差于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熊燕  胡俊  魏立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915-916,920
目的 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用于治疗血液病及创伤性失血后患者在止血与血小板计数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 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40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对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患者输注前后出血改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输注冰冻血小板1 h CCI(5.8±1.4)×109、PPR 36%,24 h CCI(2.9±1.0)×109、PPR 18%.输注新鲜血小板1 h CCI(20.1±4.8)×109、PPR 72%,24 h CCI(16.0±6.1)×109、PPR 56%.CCI值和PPR值比较,P<0.05,提示外周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平均提高血小板计数能力不及输新鲜血小板组高,但两组输注后患者出血情况均有改善.结论 在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种制剂有差异,输新鲜血小板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效果好,输冰冻血小板效果差.评判冰冻血小板的效果,不以单纯外周血小板的计数指标评价,应综合评价.冰冻血小板只适用于应急止血,不适合常规使用,新鲜血小板是血液病患者的首选制剂.两种制剂在有效止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疗效,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及提高输注有效率。方法通过该院患者71例次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观察其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1)71例血小板输注中有20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28.2%。(2)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输注次数和所患疾病有关。结论 (1)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2)反复输血、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及无效输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血小板输血反应日渐增多,特别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症(PTR),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据有关报道,其发生率为30%-70%[1].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接受充足治疗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处于血小板治疗不应性状态,即输入的血小板在体内存活期很短,患者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R%)很低[2],临床出血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本文就我科收治的血液病患者的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数量严重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血小板的输注目的分为预防性输注和治疗性输注两种.血小板输入体内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即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笔者对本院对38例多次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监测其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分析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升,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目前,临床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依据为输注前、输注后1 h、输注后24 h时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以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和输注后的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或输注后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光量子疗法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的影响。方法将74例血小板减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血液光量子疗法进行血小板输注,对照组单纯行血小板输注。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血小板输注前后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和PAIgM);计数血小板,计算1、24小时血小板增值(CCI):观察其临床效果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结果血小板输注前两组PAIgM及PAIgG值无显著性差异,输注后两组PAIgM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组PAIg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CCI 1小时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CCI 24小时和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NHFTR低于对照组(P<0.05),其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光量子疗法可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输注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种慢性疾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能够提高血小板水平,起到防止出血的作用。但血小板输注毕竟是一种异体移植,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严重的会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使治疗失败,甚至加重出血。单采血小板输注等方法在减少这种免疫反应方面做了许多有效尝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单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输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大多数有全血细胞的降低,特别是血小板的减少。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输注血小板悬液,以预防各脏器的出血。笔者观察了40例血液病患者的31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加以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出血性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榆注效果.方法 将4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别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机采组输注后1h,输注后24h,CCI高于手工采组,机采组输血无效率低于手工采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优于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17例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其中对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配合组与普通组),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手术外科、肿瘤及其他内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输注1次组(1组)输注总有效率高于输注5次以上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中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达60.0%,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基因配型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明显高于血清学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影响输注疗效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抗体)随着受血者接受输注次数增加,在体内可累积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提倡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不见临床疗效的血液病患者,应尽早采用快速、简便、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技术进行交配试验,输注同型的单采血小板对提高受血者体内血小板数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3个月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 - 80℃冰冻保存 3个月的机采血小板输注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测定输注有效率及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急性大出血与术中出血患者输注后Plt显著高于输注前白血病与肿瘤放、化疗患者输注后Plt有所升高 ,但差异并不显著 ;4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有关。结论 冰冻机采血小板可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71例(447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不同疾病和输注频率分组进行统计分柝,计数输注前、输注后1h、24 h外周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肿瘤及其他疾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频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中频组和高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频组与输注7次以上的高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中频组与高频组的输注后1h、24 h CCI和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随着输注频率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频繁输注者(≥7次)输注疗效较差,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疗效,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样本来源于该院经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住院患者,其中134例患者输用6 756 U手工血小板为A组;74例患者输用2 880 U机采血小板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输注24 h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输血反应等进行输注后疗效判断.结果 与B组比较,A组CCI、PPR、总的输注有效率、输注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未产生同种免疫的患者,输注手工血小板或机采血小板,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手工血小板的应用能够节约血液资源,缓解血小板供应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对预防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和输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增值(CCI);治疗性急性出血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及输后1h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平行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组中,测定1hCCI>7.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86.7%(13/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9%(20/2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4hCCI>4.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53.3%(8/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86.4%(19/2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性急性出血组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别(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治疗急性出血患者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显著差于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把57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无抗体组和有抗体组,分别在输注前1h内和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无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有高度显著性增多,有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只显著性增多;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抗体组有效率为77.4%,有抗体组有效率为26.9%,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有关,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