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一种对肾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处理下腔静脉损伤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便 ,能较好阻断出血 ,便于更换心耳钳修复破裂的下腔静脉 ,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癌伴腔静脉癌栓的双途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肾动脉和下腔静脉双途径对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在28例肾癌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材料中,分成以介入治疗为主组16例,和以介入性术前化疗栓塞为辅组12例两组,重点对以介入治疗为主的16例中6例提示伴腔静脉癌栓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肾动脉途径对肾癌伴腔静脉癌栓的显示率在28例中仅检出1例,占4%,腔静脉造影对其癌栓的显示则明显提高。16例介入治疗组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1%与31%。结论经肾动脉和腔静脉双途径血管造影对肾癌特别是伴腔静脉癌栓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腔静脉内的溶栓化疗是此类病例重要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重复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意义。结果:10例均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前后显示下腔静脉癌栓血管,8例在栓塞后1~3个月内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癌栓的供应血管增多,癌栓增大,其中2例累及心房。2例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显影。栓塞后癌栓内均见碘油沉积,部分癌栓缩小。结论:原发性肝癌之下腔静脉癌栓由肝动脉主要供血,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对癌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排除有促进癌栓生长的可能。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致上腔或下腔静脉阻塞 ,因病情危重通常患者一般情况差 ,无法耐受较大创伤的治疗 ,使临床治疗十分困难 ,本组 30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资料患者 3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36~ 73岁 ,平均 5 7岁。上腔静脉综合征 12例 ,其中肺癌 8例 ,纵隔淋巴结转移癌 4例 (甲状腺癌 1例 ,原发灶不明癌 1例 ,食管癌 1例 ,乳腺癌 1例 ) ,主要表现 :颈静脉怒张、颜面及颈部浮肿、呼吸困难。下腔静脉综合征 18例 ,其中原发性肝癌 15例 ,后腹膜肿瘤 3例 ,主要表现 :腹壁静脉…  相似文献   

5.
肾癌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与治疗471003洛阳洛阳医学高等专科附属医院霍庆祥,王晓雄关键词肾肿瘤,下腔静脉,栓塞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7.11肾癌容易发生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IVC),近年作者诊治4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例IVC,占同...  相似文献   

6.
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材料和方法:108例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患者先作下腔静脉造影,用导丝通过狭窄段,置放Z型国产金属内支架,观察侧支循环、造影剂通过状况,测量狭窄段宽度及静脉压差。结果:108例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之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0例获良好血流动力改善,静脉压差明显降低,狭窄段宽度显著提高,侧支关闭;临床症状与体征在2-7天内减轻或消失;本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80例随访6个月,支架保持通畅。结论: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所致肝段下腔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伽玛刀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 对26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于内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伽玛刀治疗下腔静脉瘤栓.定期行下腔静脉造影复查,了解下腔静脉通畅程度.结果 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支架植入后下腔静脉内径增大(0.842±0.283)cm,伽玛刀治疗后内径增大(1.523±0.195)cm.伽玛刀治疗后内径与支架植入前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至少达6个月,3、6个月下腔静脉通畅率均为100%.均未发生与内支架植入术和伽玛刀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伽玛刀联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置入179枚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1±2.2)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1)kPa.狭窄段直径由(0.33±0.11)cm扩张至(1.6±0.4)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6.7%.结论 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东  胡春洪  张追阳  李新  马建勇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59-1262
目的:测量健康成人下腔静脉位置,并探讨下腔静脉推移征及其角度变化在肝肾间巨大肿块CT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第一肝门水平CT图像上,沿椎体前缘作一水平线作为X轴.并紧贴此椎体右缘作与X轴垂直的Y轴,分别测量下腔静脉中心距离x、Y轴的长度及下腔静脉长轴与X轴的角度.所有径线均由2位主治医师独立测量,取其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位于肝肾间隙、直径大于4 cm肿块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照正常标准探讨不同来源肝肾隐窝巨大占位性病变对下腔静脉推移的规律.结果:下腔静脉至X、Y轴距离无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P〉0.05),是一个较恒定的值,各性别、年龄组95%上限均分别小于〈2.5 cm1.0 cm.下腔静脉长轴与X轴的夹角为(31±5)°,无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但存在性别差异(P〈0.05),但两者95%上限均〈60°.肝右叶肿瘤易使下腔静脉夹角增大(68%)并向左移位(52%).下腔静脉前移可见于任何肝肾间隙来源的肿瘤,但以右肾上腺占位多见(50%).结论:第一肝门水平下腔静脉的位置及其与X轴的夹角相对固定,下腔静脉移位及其角度变化是判断肝肾间隙巨大占位性病变来源的有价值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0.
姑息性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阻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内联合置入内支架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5例男性晚期肝癌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56.3岁,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下腔静脉入口引起下腔静脉阻塞,产生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选用Z形自膨胀不锈 内支架,长度7.5-10.0cm,直径2.5cm,将其部分置入右心房,大部分置入下腔静脉,以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心腔段内支架置入长度1-3cm,结果 内支架均置入成功,阻塞的下腔静脉全部开通,患者下腔静脉阻塞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67-188天,下腔静脉阻塞症状未见复发,也无与内支架入有关的心脏并发症,结论 对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采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联合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下腔静脉畸形15例,其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3例,双下腔静脉畸形3例及下腔静脉膜性梗阻9例。作者根据有无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对该组疾病进行了分型,并结合本文病例分析,着重探讨了该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评价了超声、下腔静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组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多平面重建 (MPR )的表现。结果 :门静脉内癌栓 14例 ,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增宽 ,内见“铸型”样低密度充盈缺损 ,门静脉期门静脉相对应肝组织强化程度较轻或无强化呈低密度 ,6例门静脉癌栓见肝动脉供血。下腔静脉癌栓 4例 ,肝静脉并下腔静脉癌栓 2例 ,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 2例 ,下腔静脉癌栓并右心房癌栓 2例 ,均表现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铸型”样低密度充盈缺损。 12例MPR成像均清楚显示门静脉主干及一级分支、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根据静脉系统癌栓的范围 ,将其分为 3型 :Ⅰ型 ( 14例 )、Ⅱ型 ( 8例 )、Ⅲ型 ( 2例 )。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是诊断和评价原发性肝癌静脉系统内癌栓有效的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MSCT影像学表现,评价MSCT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经MSCT证实的24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4例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包括下腔静脉肝段缺如4例,其中2例伴有奇静脉代偿引流至上腔静脉,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2例为单纯性。左肾静脉畸形10例,CT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左肾静脉环绕腹主动脉分别为9例、1例。双下腔静脉8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右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2例。11例患者检出镜下血尿,4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患者为多脾综合征,2例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余患者为偶然发现。结论 MSCT能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属支的畸形,是诊断先天性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可降低手术及介入诊治中的风险,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左肾静脉解剖走向,探讨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栓塞治疗最佳路径,材料与方法:对30例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及左侧精索静脉造影作回顾性分析,测量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夹角,SV在坚肾静脉内开口与下腔静脉侧缘的距离,并对经皮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入路行SV栓塞与经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入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BuddChiari综合征是以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综合征,我国以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型较多[1],随着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有取代外科分流术的趋势。介入手段:1.腔静脉成形术(PTA);2.内支架置入术。一、手术方法平卧,局麻下经颈内静脉穿刺,送入5F的猪尾导管置下腔静脉近心残端内作为标记。经股静脉穿刺送导管至下腔静脉远心残端,使用RuPS100逐渐向下腔静脉近心端推进,穿刺破膜到达右心房后经导管送导丝至上腔静脉形成导丝轨,下腔静脉再通后沿导丝交换入球囊导管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MSCT下腔静脉直接成像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期间,28例行MSCT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其中2例同时行间接成像和直接成像,得到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10例,下腔静脉直接成像20例.采用双盲法对2种方法得出的下腔静脉图像按照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10例下腔静脉间接成像中,1例由于静脉期对比剂浓度太淡而失败.图像质量评价为良者2例,差者为7例,无评价为优者.20例下腔静脉直接成像中,血管显示分度为1度、2度、3度者分别为16、4和0例,图像质量为优、良、差和失败者分别为16、4、0和0例.检查成功率为100%,能较好的满足诊断要求.结论 下腔静脉直接成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下腔静脉间接法得到的图像.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与方法3例均为女性病人 ,2例为肾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 ,1例为肾上腺恶性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手术先在全麻下切除肾或肾上腺肿瘤 ,然后建立右房 下腔静脉旁路 ,在右房 下腔静脉自然转流术 (术中保持头低脚高位 )下 ,行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手术时间 6~ 10h ,总失血量 80 0~ 36 0 0ml;自体输血 5 0 0~2 95 0ml;库血球 (或血浆 ) 4 5 0~ 1480ml;总输液量 45 0 0~ 85 0 0ml。自然转流时间 7~ 2 2min。阻断转流前MAP为 6 0~6 6mmHg,转流期间最低MAP为 5 2~ 6 1mmHg ,阻断开放后MAP为 72~ 10 …  相似文献   

18.
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采用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治疗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78例晚期肝癌伴有下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原发性肝癌 6 6例、转移性肝癌 12例 ,患者中男 6 6例、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0 45± 11 81)岁 (年龄范围 2 0~ 78岁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彩色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检查 ,提示下腔静脉梗阻存在 ,同时对患者的梗阻症状进行记分。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狭窄及其程度 ,并在狭窄段放置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患者的梗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术后每 2个月采用CT、彩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对患者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8例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长度为 1 5~ 18 5cm(中位值为 7 2cm) ,共 94个支架放置于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 ,体内支架长度为7 5~ 2 0 0cm(中位值为 10 0cm)。支架释放成功率为 98%。除 1例患者于术后第 2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外 ,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由术前 0~ 0 5cm(中位值为 0 2cm)扩张至术后 0 3~ 1 6cm(中位值为 1 0cm) (Z =- 5 4 36 5 ,P <0 0 0 0 1)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术前的 4~ 5分 (中位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8例腔静脉综合征血管造影所见。腔静脉造影显示腔静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及范围,侧支血管扩张;腔静脉移位和狭窄则提示邻近有占位性病变。腹主动脉造影可显示条纹状血管供应下腔静脉旁肿瘤。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造影分型诊断进行扼要讨论,认为血管造影是诊断腔静脉综合征的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节段性狭窄闭塞Budd-Chiari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如何提高其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9~50岁,病程2月~25年。全部病例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下腔静脉造影确诊,其中下腔静脉肝段闭塞10例,狭窄2例,狭窄闭塞长度2~15.5cm,平均5.6cm。对完全闭塞者应用Brockenbrough穿刺针行闭塞段穿通术,尔后行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结果:10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行穿通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均获成功;2例节段性狭窄行PTA成功,但在1~1.5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经再次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也获较好效果。术前后下腔静脉压力由2.866±0.400kPa降至1.534±0.400kPa。术后患者腹胀减轻,肝脏回缩变软,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减轻。随访1.5~26个月,平均8.5个月,经彩超检查下腔静脉均保持通畅,仅2例发现内支架略有塌陷,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比术前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单行PTA容易发生再狭窄,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可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对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穿通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作者强调要熟练掌握Brockenbrough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