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4,(31):248-249
目的探讨步长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采取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银杏叶制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步长丹红注射液治疗,均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比较1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1.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常规治疗为基础上联合步长丹红注射液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应当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74例发病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切血浆黏度、低切血黏度、血浆还原比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降低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受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受检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VMCA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ADL评分和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患者为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发病时间等基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高血压、调脂、控制血糖等规范化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照组患者使用安慰剂注射液,安慰剂中不含有依达拉奉,且符合安慰剂的制备要求,外观和形态与依达拉奉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14、21 d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第7天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改变均优于治疗前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第7天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改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中两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未得到特殊治疗自行好转,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依达拉奉静脉注射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也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远期生活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究疏血通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在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间接诊的脑梗死病患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取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各35例。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约为%,对照组为%,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另对比两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所得结果也更为优异(P<0.05)。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则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要优于丹红注射液,更利于患者康复,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于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降低颅内压、脑细胞代谢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措施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81.25%的有效率相比,观察组93.75%的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无明显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对照组有2例轻微不良反应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7.
罗星 《北方药学》2021,18(5):131-132
目的:分析研究疏血通以及丹红注射液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时段:选取脑梗塞患者100例,施行常规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施行疏血通以及丹红注射液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00%)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00%)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疏血通、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方案,对脑梗塞患者具有降低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丹红注射液及普通治疗(阿司匹林)。于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总有效率(P<0.01)明显提高。结论丹红注射液明显改善急性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发病24 h之内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总剂量10%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持续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20 m L丹红注射液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脑梗死灶体积、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体积、NIHS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9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急性期缺血半暗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降低患者脑梗死灶体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天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60-16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NIHSS、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宋士卒  王兰香  韩静文 《安徽医药》2011,15(12):1603-1604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6 h内奥扎格雷钠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的含量,并考察配伍液在不同时间的外观、pH值变化。结果奥扎格雷钠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中的含量6 h内无明显变化,各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6 h内,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可以在转化糖等三种注射液中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0.9%氯化钠溶液中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25℃±1℃配伍稳定,24h内含量降低2%,pH值变化不明显。结论:在0.9%氯化钠液中两药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注射液和顺铂注射液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予以紫杉醇每次13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每次75 mg·m-2,第2天,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贝伐珠单抗每次15 mg·kg-1,第1天,静脉滴注。2组患者均治疗3个周期,每个周期2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2. 93%(34例次/41例次)和62. 22%(28例次/4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甲胎蛋白分别为(5. 23±0. 64)和(9. 06±1. 29) ng·m L-1,癌胚抗原分别为(3. 28±0. 42)和(4. 92±0. 60) ng·m L-1,糖链抗原199分别为(17. 55±2. 23)和(29. 90±5. 34) U·m 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均以转氨酶上升、腹痛、恶心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注射液和顺铂注射液可提高卵巢癌化疗中的临床效果,能够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且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肾康注射液与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合用致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42岁男性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8年,既往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治疗期间患者单独使用肾康注射液及普通胰岛素注射液,未出现不良反应。当给予肾康注射液10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普通胰岛素2 IU静滴,滴速60滴.min-1,10 min后,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斑片状风疹,略高于皮肤表面,双上肢、头及颈部较严重,无呼吸困难。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20 min后未再出现皮肤瘙痒,仍有皮肤斑片状风疹。1 d后症状好转,其余药品继续使用,未再发生类似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丹红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中主要共有物质的含量,明确丹红注射液中主要物质的组分结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Agilent Eclipse XDB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0.4%甲酸水溶液流动相梯度洗脱,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采用GraphPad Prism 6。结果:该方法测定了丹红注射液中12种主要物质基础的含量,并将其与丹参注射液中的11种共有成分和红花注射液中的2种共有成分进行比较。丹红注射液中含量较高者为腺苷、5-羟甲基糠醛、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除迷迭香酸和紫草酸,与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中的主要共有物质基础均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稳定性均较好。含量测定比较后确证丹红注射液中含量较高的主要物质基础基本为来自丹参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少量为来自红花中的核苷类和酚类化合物,且部分活性较强的物质组分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丹红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药效差异的原因。而5-羟甲基糠醛不是三者安全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其是否为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仍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相似文献   

16.
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不同温度(25℃、37℃)下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临床用药量的奥硝唑注射液加到临床用药量的木糖醇注射液中,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pH值、紫外分光度法测定混合液中奥硝唑的含量.结果在25℃与37℃条件下放置8h内,两种注射液配伍后的溶液的外观、pH值、奥硝唑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奥硝唑注射液与木糖醇注射液可以配伍,在8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7.
氟罗沙星注射液与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氟罗沙星注射液与3种抗感染中药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考察溶液配伍前后的外观色泽、微粒数、pH值等变化情况,并采用HPLC法考察配伍液中氟罗沙星的稳定性。结果:氟罗沙星注射液与穿琥宁粉针剂配伍后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并有沉淀析出;与双黄连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呈轻微浑浊;与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后12h内溶液澄明,外观色泽、微粒数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配伍液中氟罗沙星经HPLC测定含量稳定。结论:氟罗沙星注射液不宜与穿琥宁粉针、双黄连注射液配伍,与鱼腥草注射液配伍其含量稳定。  相似文献   

18.
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5%葡萄糖注射液(GS)中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25、37℃下,模拟临床常用浓度,将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5%GS中配伍,观察6 h内的配伍液外观、扫描紫外光谱、pH值、洛美沙星及阿昔洛韦含量的变化。结果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在配伍前后pH值有明显变化,注射用阿昔洛韦的pH值变化不明显;25℃时,注射用阿昔洛韦的含量均>90%,37℃时含量均<90%。结论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阿昔洛韦在5%GS中不宜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9.
唐文婧  丁选胜 《安徽医药》2013,17(7):1093-1094
目的考察两种不同剂型的葛根素注射剂体外致家兔红细胞溶血差异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体外试管法评价葛根素注射液及注射用葛根素对家兔红细胞的溶血作用。结果葛根素终浓度相等时,葛根素注射液致家兔红细胞体外溶血程度显著高于注射用葛根素,葛根素注射剂两种剂型体外均可引起家兔红细胞形态改变。结论不同剂型的葛根素注射剂,其体外溶血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将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舒血宁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以丹参注射液2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效率相差11.9%,有效率明显提高,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两药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对自由基的清除,保护了脑细胞、血管内皮细,扩张脑血管,明显改善了由于梗死导致的周围组织缺血情况,从而减轻了脑梗死所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症状,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的治疗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