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对轮叶党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轮叶党参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4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总结轮叶党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结果: 轮叶党参主要含有三萜皂苷类、生物碱类、苯丙醇苷类及黄酮类等49个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及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结论:对进一步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轮叶党参的药用资源提供参考。但针对轮叶党参开发出安全有效的药物仍相对较少,明确轮叶党参的作用机制和推广其临床应用仍是轮叶党参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李波 《天津药学》2016,(5):75-78
白花蛇舌草因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受到关注,许多学者对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鉴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黄酮类、蒽醌类、多糖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癌、抗菌消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本文就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更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进一步为该植物的保肝作用的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化学成分分类综述。结果报道的白花蛇舌草主要含有黄酮类、蒽醌类、萜类和甾醇类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和保肝等作用。结论通过对白花蛇舌草药学活性及各类化合物的讨论,揭示了白花蛇舌草药理学作用的分子基础,并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其保肝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博  刘辰卉 《海峡药学》2011,23(5):52-53
目的白花蛇舌草系茜草科耳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寒,味苦、甘,具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利尿消肿、抗癌肿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含有蒽醌类、黄酮类、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化学诱变、抗炎抗菌、保肝利胆、镇痛解毒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其抗肿瘤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的中草药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白志军教授治疗肾病蛋白尿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肾病蛋白尿的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白志军教授治疗肾病蛋白尿的中药处方(包括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和Mircrosoft Office Excel对筛选出的中药方剂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中药处方110首,涉及中药139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茅根、党参、炙甘草、茯苓等;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药性以寒性、平性居多,归经多属胃、肺、脾、肝经;高频次药物组合有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半枝莲+黄芪+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黄芪等;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5个新方。结论 肾病蛋白尿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亏虚、气阴不足,标实为瘀血、热毒、水湿。主要治则是以健脾固肾益气为首要,重视清热解毒,贯穿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白花蛇舌草治疗分化良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白花蛇舌草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O、GeneCards、OMIM、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取pNET的疾病相关靶点,通过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CCK-8法和Western blotting体外实验观察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BON-1、QGP-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 筛选得到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7个,成分相关靶点158个;获得pNET疾病相关靶点2 870个,成分与疾病共同相关靶点119个。共同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2 099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162条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凋亡、PI3K/Akt、P53等信号通路。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1.0、1.5、2.0、2.5、3.0、3.5、4.0、4.5 mg·mL-1]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干预BON-1、QGP-1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相关性。与对照组比较,随着白花蛇舌草提取物质量浓度增加,BON-1、QGP-1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漂浮死亡细胞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高质量浓度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可显著降低BON-1、QGP-1细胞Bcl-2蛋白表达(P < 0.05)。结论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BON-1、QGP-1细胞增殖,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白花蛇舌草能够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途径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相似文献   

7.
摘要: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密切相关,清热解毒中药白花蛇舌草兼具抗炎、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各种炎症、肿瘤的预防与治疗。白花蛇舌草抗炎机制研究主要涉及NF-κB、MAPK、5-LOX等信号通路,抗肿瘤研究主要为抗肠癌、抗肺癌、抗肝癌、抗乳腺癌、抗胃癌等,机制涉及PI3K/AKT、TGF-β/Smad、MAPK、STAT3等信号通路,并可能通过NF-κB、MAPK、VEGF等途径在“炎-癌”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为白花蛇舌草抗炎、抗肿瘤及干预“炎-癌转化”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摘 要头花蓼是少数民族地区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药,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头花蓼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有机酸、醛、酮,木脂素类,三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解热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其药材及其开发的制剂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头花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开发利用头花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7,(12):1104-1114
目的汇总近年来白花蛇舌草药材中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方法重点对57篇白花蛇舌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检索其中的新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结果与结论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归纳,表明白花蛇舌草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种类繁多,部分成分抗肿瘤作用明显,其相关活性的产生与化学成分的特殊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娜  高峰  刘彬  朴贤美 《药学实践杂志》2015,33(4):313-315,323
目的 介绍苄基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方法 综述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结果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学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且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结论 苄基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其药理作用便于更深入地了解该类化合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前景,为该领域药物开发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川产陈皮为例,探讨中药材数字化思路。方法:以实地调研、文献查阅与试验研究相结合,利用数字化工具记录和分析。结果:建立了川产陈皮的数字化示范模式,包含本草文献、法定标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基原及药材鉴定、种植及采收加工、品质及商品规格等内容。结论:本数字化研究内容示范性及实用性强,可用于指导栽培、产地加工、企业生产、检验及科研等,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谷海媛  刘杰  马双成  王淼  高慧媛  郑健 《中国药事》2023,(10):1180-1192
目的:对近年来黄芪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对黄芪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建立黄芪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分析,对黄芪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归纳综述,并从黄芪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有效性、不同生长年限和产区、网络药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其Q-Marker的预测,对黄芪的潜在作用靶点与通路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综合以上研究,发现黄芪的化学成分复杂,包含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和氨基酸等;药理活性多样,具有抗肿瘤、保护心血管、抗衰老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但是现行质量标准中质量控制指标单一,存在局限性,因此,应建立安全、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品质评价体系。通过预测分析,建议将黄芪多糖、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山柰酚、芒柄花苷、正己醛作为黄芪Q-marker的参考。黄芪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黄芪炮制品的药理研究较少,应扩大其炮制品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3.
王丽  鄢连和  杨婷婷  吴婷 《中国药师》2015,(6):1004-1026
摘 要 目的: 探讨畲药食凉茶的生物学特性与野生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汇总1989~2014年间食凉茶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对食凉茶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结果:食凉茶野生资源分布较窄;其主要含有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等化学物质;食凉茶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菌等药理作用。结论: 通过对食凉茶研究进展的阐述,为进一步扩大食凉茶的种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食凉茶保健品及其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支撑。  相似文献   

14.
王馨平  聂黎行  康帅  马双成 《中国药事》2023,(10):1193-1212
目的:对紫苏叶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综述,为紫苏叶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紫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控制研究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从紫苏叶中分离或鉴定得到7类共200余个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花青素、酚酸、三萜、氨基酸和糖共7类化合物,其中以挥发油成分最为丰富。现代研究表明,紫苏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过敏、抗肿瘤、抗血栓、抗抑郁等丰富的药理作用。紫苏叶中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HSGC/MS、GC-MS等方法测定,迷迭香酸和多酚等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HPLC-PDA、UFLC-Q-TOF-MS等方法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紫苏叶各论收载的质量控制项目可望进一步完善;建议针对紫苏叶片颜色与其化学成分及质量的相关性开展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创面敷料类产品类别属性与分类判定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在梳理产品的基础上,从组成成分是否含药、是否可吸收、是否发挥药理作用、接触创面情况等判定要素风险点进行分析。基于综合判定原则,分别探索分析创面敷料产品成分是否被吸收或发挥药理作用的判断方法,并总结分类界定研判规律。结果与结论:创面敷料类产品由于其类别属性与分类判定的复杂性,一直以来是行业内的关注热点和难点。该研究从判定要素角度出发,介绍具体的判定方法,为创面敷料类产品类别属性与分类判定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其科学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舒洛地特与低分子肝素都是多糖类抗血栓药物,多方位比较二者的异同,对监管提出建议。方法:从构效关系入手,探讨质控基本要求,对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多方位进行全面梳理并比较二者的抗凝、抗血栓强度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舒洛地特与低分子肝素作为抗血栓药物,二者抗血栓作用相当,抗凝作用舒洛地特比低分子肝素强,并且无出血风险。由于多组分多糖类药物质量控制难度较大,本文提出对原料药和制剂的监管需要从起始物料源头开始,参照生物类似药进行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以保证多糖类药物的质量稳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中药卷柏药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梳理卷柏历史沿革,对其基原进行本草考证;同时采用综述的方法对不同品种卷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相应的阐述和总结。结果与结论:不同基原的卷柏品种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功效主治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在临床实践中,应辨证用药,合理选择卷柏基原品种,并扩大或加强对卷柏地方品种的开发和使用力度。  相似文献   

18.
石斛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述石斛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石斛的合理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分别以"石斛""Dendrobium"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查询近十年关于石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工艺的文献,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行整理综述.结果 石斛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血竭为传统名贵中药,龙血竭与血竭化学成分不同,药理作用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时存在两者混用、乱用的现象。本文对两者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比较,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血竭和龙血竭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综述。结果 血竭主要成分为血竭素,而龙血竭中主要成分为龙血素A、龙血素B等。血竭对于活血、止血、镇痛、创面愈合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龙血竭除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外,在抗真菌、抗炎等方面作用较强。结论 血竭与龙血竭虽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但两者功效仍有较大差异,建议临床应用予以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 During the last decade, the use of electrospinning for the fabrication of nanofibrous materials loaded with antibacterial agents or anticancer drug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dressing materials for wound treatment and for local cancer treatment has evok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Different drugs can be easily incorporated in electrospun materials and their release profile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changes in the fibers morphology, porosity and composition. The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electrospun materials, the possibility for gradual release and site-specific local delivery of the active compounds lead to cytotoxicity decrease and enhancement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drugs.

Areas covered: The most recent studies on drug-loaded electrospun mats as materials for wound dressing or local cancer treatment are briefly summarized.

Expert opinion: The possibility for local drug delivery in cancer therapy using electrospun materials allows avoiding the oral or systemic drug application, thus leading to decrease in some deleterious side effects. The recent achievement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electrospinning, in control over the surfac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lectrospun materials, and in diversifying the applied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 propound larger prospects for creating new materials for wound dressing and local canc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