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与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相关的链球菌细胞抗原的抗体试验研究进展,包括抗A族链球菌碳水化合物抗体试验、抗链球菌M蛋白抗体试验、抗链球菌粘肽MDP抗体试验、抗链球菌原生质膜抗体试验,分析了各种抗体试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评估了它们对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可能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A族溶血性链球菌抗原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及受体表达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王育珊王淑惠叶红军潘国强艾芝兰刘德新王江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病)是免疫系统对A族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反应所导致的病理损伤。本组主要研究了A族溶血性链球菌抗原对...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可以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Af)为最多见,二尖瓣病变合并心力衰竭几乎都伴有Af。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逐年下降。而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此外也可能与近年来流行的链球菌菌株发生了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膜抗原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试验中诊断风湿性心脏炎的特异性。方法 分别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膜抗原和1%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刺激物,分别测定38名健康对照组,30例风湿性心脏病活动组(风心活动组)。20例风湿性心脏病静止组(风心静止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结果 在特异性菌膜抗原刺激下风心活动组PC  相似文献   

5.
李靖  曾志羽  桂春 《内科》2014,(3):340-342
风湿性心脏病目前仍是我国较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虽然A组链球菌在风湿性心脏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已经明确,但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准确地研究风湿性心瓣膜炎发生和发展的免疫机制,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概述国内外关于风湿性心瓣膜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脂磷壁酸抗体在风湿热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乙链菌)脂磷壁酸(LTA)抗体在风湿热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从A组乙链菌中提取的LTA作为抗原,采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LTA抗体。结果 ①风湿性心脏炎组LTA-IgG抗体滴度水平高于静止期风湿性心脏病组、病毒性心肌炎组、非湿性心脏瓣膜病组,其他关节炎组的滴度水平;②活动期风湿热患者LTA-IgG抗体阳性率(64%)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③风湿性心脏炎患者的LTA-IgG抗体阳性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PCA)、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抗DNAse-B、血沉、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相接近,高于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的阳性率。结论 血清LTA抗体在判断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活动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期提高IE的防治水平。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1996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治疗的IE病例,按改良的Duke标准纳入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将资料分为1996年7月至2001年6月和2001年7月至2006年6月2组,比较IE的流行病学变迁。结果IE的发病年龄显著增大(P〈0.01);60岁以上患者增加(P〈0.05),30岁以下患者减少(P〈0.05)。风湿性心瓣膜病基础上发生IE的构成比明显减少(P〈0.05),瓣膜退行性病变基础上发生IE的构成比显著增加(P〈0.05)。IE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真菌比例显著增加(P〈0.05)。结论IE的流行病学已发生明显变化,平均发病年龄显著增大。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且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IE的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草绿色链球菌仍是IE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已有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纯化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膜蛋白抗原 (A HSMPA)的方法及其在风湿性心脏炎发病免疫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用反胶束萃取法提纯 ,分别检测提纯前后A HSMPA的成分及抗原性 ,再以A HSMPA及粒细胞 /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分别刺激风湿性心脏炎组、风湿性心脏病静止期组、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非风湿性心脏病组、链球菌感染相关性疾病组及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检测其人类白细胞抗原DR亚型 (HLA DR)分子表达量的改变。结果  1 提纯后的A HSMPA基本为蛋白成分 ,提纯前后抗原检测外周淋巴细胞促凝血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 ,链球菌壁多糖抗体则差异显著。 2 加入A HSMPA孵育后 ,风湿性心脏炎组HLA DR分子表达量的增加为 (19 5 5± 4 32 )× 10 -6A/cell,对照组为 (12 2 2± 6 2 9)× 10 -6A/cell,各组有显著性差异 ;而经GM CSF刺激后 ,以上各组无明显差别。 3 A HSMPA对风湿性心脏炎患者的刺激作用较GM CSF明显。 4 风湿性心脏炎患者随着症状的好转其HLA DR表达量亦减少。结论  1 反胶束萃取法可提纯A HSMPA并保持其抗原性不变 ,且简便可靠。 2 A HSMPA与HLA DR分子表达量的改变均在风湿性心脏炎发展成为风湿性心脏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 监测A HSMPA刺激后H  相似文献   

9.
近年轻症和不典型风湿热病例呈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瓣膜病风湿活动的诊断难度更大。国内已有实验室将A组链球菌菌壁多糖抗体(ASP)的检测应用于典型或不典型风湿热病例的诊断试验中,但是对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活动的诊断少见报道。2004年6月~2008年5月,我们检测了92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ASP,以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链球菌的过敏反应可能是构成某些链球菌感染后非化脓性后遗症的原因。晚近,使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人周围血液淋巴细胞对A组β—链球菌的膜抗原呈致敏,肾小球肾炎病人亦呈延迟超敏反应。为此,本文研究风湿性心脏病人周围血液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反应和血清中补体3(C_3)及总补体(CH_(50))的浓度。风湿性心脏病人和健康人相比,B细胞数相似,T细胞数则显著较低,35例中19例(54.3%)的T细胞数低于健康人的最低值。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29例风湿性心脏病人(83%),其淋巴细胞摄取氚标记胸腺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的基础心脏病和致病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诊断为IE 46例病人(调查组)的基础心脏病和致病菌,并与1989年1 月~1994年12月IE 41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调查组的基础心脏病的构成比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多 (28%),其次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静脉毒瘾者(24%)和风湿性心脏病(21%),而对照组的构成比为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49%)、风湿性心脏病(44%)和瓣膜退行性变(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组病例血培养阳性有29例(63%),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4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8%),而10年前血培养阳性率 46%,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7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结论 IE的基础心脏病中,治疗组静脉毒瘾构成比增加,而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比例下降,致病菌中链球菌比例下降而金葡菌的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杂志》2004,12(6):560-561
二尖瓣狭窄的病因?风湿性心脏病。什么叫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对链球菌软组织感染(咽峡炎)的全身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指标,以探讨风湿热的活动性,从而提高风湿热和风心病的诊疗水平。方法用A组乙型溶血链球菌特异性菌膜抗原和1%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刺激物,分别测定38例健康对照组,30例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活动组,24例风湿性心脏病静止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贴壁抑制百分率(Lymphocyte adherence inhibition percent,LAIP)和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的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近8年IE患者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0.3岁增至2018年的46.8岁,总平均年龄为42.8岁,男女患者比为3.18:1。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410例(51.12%);在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208例(25.9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101例(12.59%);在心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IE共70例(8.73%)。802例IE患者共送检了535例血培养,阳性156例(29.16%);共送检576份瓣膜赘生物培养,102例(17.71%)培养阳性。156例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共98例(62.82%);其次为葡萄球菌38例(24.36%)和肠球菌10例(6.41%)。IE患者瓣膜赘生物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有34例(33.33%)和33例(32.35%)。血培养中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1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近8年IE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高。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15.
病因探讨获得性心瓣膜病可能由多种的感染原引起,但过去一向只重视“风湿”的病因,而风湿热又被认为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故一般认为链球菌是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原;但链球菌是否为唯一的因素,值得研究,而且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得到充分阐明。临床上注意到有1/3~1/2的“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以前没有急性风湿热史。很多年轻的妇女有风湿热病史而很少或没有心脏病的证据,而很多有二尖瓣狭窄的人没有风湿病史。病毒能引起人类的心脏病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年来临床医生对病毒性心肌炎和心包炎已有所认识,但病毒性心内膜炎或心瓣膜炎的概念仍未被接受。Burch等在详细复习了链球菌与慢性心瓣膜病的关系后,认为许多心瓣膜病是由于病毒引起的。因此他们提出病毒不但能引起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心脏炎是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心脏病。病程中不同程度地累及心内膜、心肌及心包膜,这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病因与发病原理风湿性心脏炎多见于5岁至24岁的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心房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变化,探讨风心病患者附壁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A组:风湿性心脏病不伴心房颤动、未合并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20例;B组: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未合并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14例;C组:风湿性心脏病伴。O房颤动、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16例。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样品中NO2-/NO3-的含量,免疫组化方法及RT—PCR法测定心肌组织e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血清NO2-/NO3-含量、左心耳心肌eNOS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低,P〈0.05。结论左房心肌组织eNOS表达下降导致NO生成减少,可能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附壁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长效青霉素预防链球菌感染,急性风湿热复发已显著减少。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长期预防甚至终身预防,目的防止风湿热心脏炎发展为风湿性心脏病。但对风湿热首次发作无心脏炎表现的病人,当  相似文献   

19.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中核转录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中核转录因子表达的特点,探讨核转录因子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术中取左室乳头肌,以成年正常乳头肌10例为对照,苏森素-伊红(HE),Masson染色检测心肌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核因子-kappa B(NF-kB),活化蛋白-1(AP-1)在心肌中的表达,均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NF-kB与AP-1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中阳性表达增强,表达强度与心肌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NF-kB:r=0.8945,AP-1:r=0.9011,P〈0.01),与NYHA心脏功能分级呈相关(NF-kB:r=0.7247,AP-1:r=0.,7879,P〈0.01);在正常心肌中表达呈弱阳性或阴性。结论NF-kB与AP-1均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形成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由风湿热活动引起的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心脏瓣膜病,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或血液反流。风湿性心脏病初次发作并不会立即引起瓣膜开口改变,往往须要数年甚至十几年以上才会形成瓣膜开口变化,因此患病初期仅有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