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2年3月诊治的17例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暗红色血便、血水样便为主,18例次行结肠镜检查,11例阳性;胶囊内镀检查7例,3例阳性;血管造影检查6例,4例阳性。7例内镜下治疗,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栓塞止血治疗,7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DSA、结肠镜、胶囊内镜均有助于诊断;DSA栓塞、内镜下治疗、手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95年3月至1998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下消化道出血确诊为小肠、结肠血管异常所致的共20例。现就其诊断与处理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33~75岁,平均55.9岁。病程1周至16年。临床表现以反复便血为主,暗红血便11例,血水样便3例,黑便6例。10例患者有明显贫血,Hb<60g/L,入院时休克2例。1.2 检查方法及结果:全组行消化道钡餐8例次,胃镜检查6例次,肠镜检查9例次,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13例次。钡餐未能明确病变与出血部位。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2例,排除下消化道活动出血可能。肠镜检查见直结肠粘膜… 相似文献
3.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有时尽管作了各种检查,甚至剖腹探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病例诊断不明。随着内脏血管造影等现代诊断技术的不断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血管畸形是下消化遭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院最近两年来遇到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潘扬马思星冯昌宗包刚(贵阳医学院附院外科贵阳550004)下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下肠管内出血。临床表现为急性大出血、显性出血或隐匿性出血。由血管病病变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仅占出血原因的0.5%左右[1],而肠... 相似文献
6.
血管结构不良这一名词通常用来描述发生于肠道的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为下消化道出血少见原因,诊断较困难,我们将临床上遇到的血管结构不良致消化道出血3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肠道血管畸形常以下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为临床特征,过去因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确诊,自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开展以来,才逐渐认识到本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8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8例,男1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50.8岁,其中55岁以上6例。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为7年。均表现为反复便血,其中2例引起出血性休克。 2.检查与治疗结果:本组所有病人均先行纤维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再作纤维肠镜检查,发现盲肠及升结肠粘膜有血管畸形伴出血2例,阳性率为25%。然后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系膜血管有异常6例,阳性率达75%。病变位于盲肠及升结肠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病变位于小肠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病理报告均为血管异常伴出血,术后出血均停止。随访时间最长2年3个月,最短2个月,均未发现有再出血。 相似文献
8.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血管畸形(intestinalvascularmalformation简称IVM)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并非少见,常规检查方法诊断困难,甚至剖腹手术也难以发现,误诊率高达48%~71.3%[1]。近年来,由于纤维内镜、选择性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闪烁摄影... 相似文献
9.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临床少见,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早期诊断率低,因而常常延误治疗。我们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7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32~61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反复黑便2例,间断暗红色便5例,病程7月至5年不等。7例入院后均行纤维胃镜、胃肠钡餐检查均为阴性,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3例,并局部喷洒止血药治疗,4例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提示血管畸形。1.2病变部位:7例中位于空肠2例、回肠1例、回盲部1例、乙… 相似文献
10.
小肠血管畸形所致下消化道出血,腹部少有阳性体征.笔者总结近10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例23例,就其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LGIB)是发生在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可发生于小肠、结肠、直肠及肛管等部位,发生原因多样,但阑尾出血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LGIB为表现入院的阑尾出血患者,并结合内镜下诊断、治疗和相关文献分析阑尾出血诊治过程的难点和要点。 相似文献
13.
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年龄较大,多有心脑血管病史,出血前临床症状不明显,出血量较大,使用生长抑素治疗效果较好;结肠镜检查多为小肠、结肠节段性浅溃疡,黏膜红斑、糜烂等表现.结论 老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易发NSAIDs相关性下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较大,使用生长抑素治疗效果较好.及早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小肠动静脉畸形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经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23例行手术治疗,3例经内科治疗痊愈。肠系膜血管造影阳性诊断率为88%(23/26)。23例经病理证实均为小肠动静脉畸形。结论 肠系膜血管造影是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病变小肠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 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异常出血进行病因分析,探讨FⅪ基因变异与治疗后下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家系调查(共3 代5 人)。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相关凝血指标。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FⅪ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序列、5’和3’端非翻译区序列,及家系成员相应的变异位点区域。用PyMol软件构建基因变异前后蛋白模型。结果:患者因“直肠息肉摘除术后3 d,血便2 d”入院。凝血指标检查显示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Ⅺ活性(FⅪ:C)和FⅪ抗原(FⅪ:Ag)分别为50.9 s、53%和47.2%;其父亲上述3 项指标分别为45.4 s、44%和43.1%。DNA测序发现患者及其父亲的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均存在c.841C>T杂合无义变异(p.Gln281*)。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Gln281*变异会产生截短蛋白。结论:该家系FⅪ基因第8号外显子c.841C>T(NM_000128)杂合无义变异与其FⅪ水平减低有关,可能也是该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溃疡性结肠炎合并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特色的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临床疗效、SAS及SDS评分、疾病知识知晓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后SAS和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相关疾病知晓率及护理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导致慢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并能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率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调查亳州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1年5月因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142例患者,根据入院前10 d内有无服用过NSAIDs的病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49例)及非NSAIDs组(93例)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比较,患者的性别、消化道溃疡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SAIDs组患者在年龄、心血管病史、出血前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含量、内镜下消化道溃疡、住院时间、72 h止血率等方面与非NSAID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AIDs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年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更易出现并发症,且止血效果欠佳。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紧急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紧急结肠镜检查对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5 6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进行紧急结肠镜检查 ,并对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紧急结肠镜检查阳性率为 85 72 % ,成功率为 10 0 % ,准确率 10 0 % ,并发症为 0。结论 紧急结肠镜检查是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aused by splen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s a common acute clinical emergency,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5%-12%.Most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s self-limited, but a small number of cases are difficult to treat due to an untraceable site and cause of bleeding, massive bleeding, serious illness, or other complication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usually cannot achieve effective hemostasis.2 Blind exploratory laparotomy is risky and often leads to delaye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some cas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合并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29例克罗恩病合并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7例确诊克罗恩病患者中,发生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者29例(7.0%),平均发病年龄29.5岁,平均第1次出血年龄32.9岁,复发出血率60.0%(15/25),病死率24.1%(7/24)。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小肠(62.1%),结肠(37.9%)。出血部位的诊断以多层螺旋CT诊断阳性率最高(77.8%),其次为血管造影(56.3%)、结肠镜阳性率最低(20.0%)。糖皮质激素治疗使出血复发的风险增加4.567倍(P=0.0155),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有助于预测出血复发(P=0.0661,HR=3.858)。结论克罗恩病合并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高,多层螺旋CT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是预测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