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经导管介入治疗57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1.5~75.0(29.4±3.5)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VSD合并ASD 2例,VSD合并PDA 1例,ASD合并PDA 1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ASD合并PDA患者先封堵动脉导管,再封堵ASD;VSD合并PDA患者先堵动脉导管,再封堵VSD;VSD合并ASD患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介入治疗手术时间30~90 min。全组手术成功56例,成功率98.3%(56/57),1例老年女性ASD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压高放弃封堵而终止手术。住院时间3~7 d。全组门诊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随访1个月~2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安全、微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11~2008-05,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8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86例,室间隔缺损60例,房间隔缺损40例,年龄3~32岁。封堵前常规做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主要用心脏彩超确定封堵病例,在封堵时再做主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及室间隔缺损的形状及大小。动脉导管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3~6mm,室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1~2mm,房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4~6mm。术中在透视监测下建立股动脉及股静脉轨道,在左心室释放封堵器前伞,在右心室释放封堵器右伞封堵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不建立轨道,将长导丝从肺动脉放到胸降主动,在主动脉侧释放前伞,在肺动脉侧释放后伞,封堵动脉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时一般将导丝放在右上肺或者左上肺静脉再进入输送鞘管,在左房侧释放前伞,在右房侧释放后伞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mg/kg),疗程半年。术后3、6、12个月随诊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透。结果其中有2例室间隔缺损病例,因缺损较大封堵不成功改作手术治疗,其余全部封堵成功。术后6个月显示肺血明显减少,心胸比例由0.60±0.2减少至0.45±0.15(P0.05)。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径由术前(56.4±6.5)mm缩小为术后(40.5±3.0)mm(P0.01),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由术前(90±23)mmHg降低至(20±15)mmHg(P0.01)。结论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证选择合适成功率高,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诊。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48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方法 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Cardiacure-TM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2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ASD合并PDA 1例,VSD合并PDA 2例. 结果 全组患者无死亡,一次性封堵成功44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为91.7%(44/48);15例次 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为100%(15/15);22例次ASD患者成功率为90.9%(20/22), 14例次VSD患者成功率为85.7%(12/14). 封堵伞于术中脱落3例,其中ASD伞脱落2例,VSD伞脱落1例;介入治疗未成功1例.4例封堵未成功的患者中3例择期行体外循环修补手术治愈,1例行急诊体外循环修补手术治愈.随访40例,随访时间1~19个月,复查心脏杂音消失,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分流. 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心胸外科医师掌握该项技术有其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自 1966年Rushkind和Miller提出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治疗大动脉转位 ,介入性治疗开始进入先心病的规范治疗范畴。其后 ,Porstmann于 1971年开展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1974年King及 1977Rashkind成功实现了介入治疗房间隔封堵术。 1982年Kan首先报道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瓣狭窄 ;1984年Lababidi成功实现球囊扩张治疗主动脉瓣狭窄。1985年 ,日本胸外科医生Inoue开发了二尖瓣球囊导管 ,成功开展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1992年 ,Cambier首先报道应用弹簧栓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取得成功。上世纪 90年代 ,Amplatz开发了动脉导管封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非气管插管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麻醉效果及对循环、呼吸的影响.方法 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409例,年龄1~12岁.以氯胺酮1.5~2 mg/kg静注基础麻醉,然后以氯胺酮25~30μg·kg~(-1)·min~(-1)、丙泊酚1.5~2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面罩给氧.监测SBP、DBP、MAP、HR、RR、SpO_2和ECG.结果 患儿术中安静398例(97.31%),出现短暂肢体轻微扭动11例(2.69%);麻醉诱导后及术中BP、RR平稳,无呼吸暂停;术毕苏醒时间(14.84±9.49)min;苏醒期轻度躁动12例(2.93%),恶心10例(2.44%).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手术的镇静、镇痛效果满意,对BP、HR和呼吸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总结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优质护理的方法。方法术前、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手术成功率100%,病人3~4d痊愈出院。结论护理工作予以重视,努力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护理质量,积极预防,是获得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沈阳军区总医院(110015)胡为民,朱鲜阳随着心血管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纯诊断性的心导管检查已趋向于治疗性技术的转变。以往需开胸手术的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可经导管法治愈或缓解症状以争取手术时机。l经皮球羹霞股成形术1982年Ka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3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手术并给予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结果:3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病人均成功出院。结论:完善术前护理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是获得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由于封堵装置及导管的逐步改进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技术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由于本技术属于微创手术 ,毋需开胸及体外循环 ,病人手术创伤及机体紊乱程度小 ,住院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在国内也受到关注。现将我院 4 0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麻醉处理予以报道。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4 0例均为儿童 ,ASAⅠ级 ,男 2 8例 ,女 12例 ,年龄 4~ 12岁。其中房间隔缺损 2 0例 ,动脉导管未闭 12例 ,室间隔缺损 8例。术前禁食 6~ 8h ,术前 30min给予阿托品 0 0 1mg/kg肌肉注射。麻醉方法  4 0例随机分两组 …  相似文献   

10.
郭树领  程凤丽  王静 《中国科学美容》2011,(17):132-132,155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经介入封堵手术前后的护理和生活质量。方法对26例进行封堵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干预护理及生活质量观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结果患者并发症有封堵器脱落、心律失常、机械性溶血等,心理干预护理效果理想。结论对采用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其并发症的更深入认识,便于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复原及其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1月~2005年5月,采用改良Fontan手术纠治1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右心室双出口、大动脉错位、肺动脉闭锁、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等)患者,手术年龄7.6±5.5岁.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9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05例.右心房-肺动脉连接17例,右心房-右心室连接19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88例.23例行分期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术后30d)死亡17例(13.7%),其中行右心房-肺动脉连接者死亡率为23.5%(4/17),行右心房-右心室连接者死亡率为15.8%(3/19),行TCPC者死亡率为11.4%(10/88),同期预留或术后开窗手术死亡率为14.6%(6/41),分期手术患者死亡率为8.7%(2/23).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室颤动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1/124),主要为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术后随访89例,随访时间6~65个月.远期再住院率6.5%,再手术率0.9%.3例出现再发性胸腔积液,3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出现下腔静脉梗阻,均经相应的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好.结论 改良Fontan手术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功能性单心室的最佳手术方案;房间隔开窗可明显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减少渗出.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Heart transplantation (HT) as primary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has become unusual. With improved early results of reconstructive surgery, the population of children and adults surviving with CHD is expanding. End-stage CHD related to myocardial dysfunction or circulation failure after prior surgery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as an indication for HT. This heterogeneous group of CHD recipients referred for HT presents unique decision-making, technical, and physiologic challenges. Historically, a diagnosis of CHD has been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early mortality after HT. Rescue HT, especially in the setting of failing Fontan physiology, has the worst outcome. Early referral (before end-organ damage), proper se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cipients, as well as meticulous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are crucial to improving early outcomes of HT in this population. Beyond the early post-HT period, children with end-stage CHD experience long-term survival comparable to most other non-CHD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