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5例,稍高密度1例,1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诊断小肾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为等密度,1例为稍高密度,2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4例,中度强化为2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作为小肾癌CT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结果:17例中小实性肾癌15例,小囊性肾癌2例;CT平扫呈低密度12例,等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伴有斑点状钙化2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3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另2例小囊性肾癌的囊壁、壁结节及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实质期、肾盂期扫描所有肿瘤强化均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 改变;4例可见假包膜.17例MPR/MIP、9例VR重建均能清楚显示肾血管、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并发现副肾动脉2例.结论:小肾癌多为富血供肿瘤,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提高小肾癌的检出能力及定性诊断率;MPR/MIP、VR重建能清楚显示肿瘤及肿瘤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发现肿瘤肾的肾动脉有无先天变异、静脉内有无癌栓,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所需要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盂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癌35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分为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延迟期,将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表现分3型:病灶局限于肾盂内者25例;超出肾盂范围与肾实质分界不清6例;4例仅表现为肾孟肾盏积水扩张,但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13例病灶强化程度几乎没有改变,与相邻肾实质相比肿瘤呈低密度,14例延迟增强扫描见肾盂内不规则强化.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正确率,但更应重视肾延迟期的CT扫描.  相似文献   

6.
肾盂癌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各型肾盂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0例肾盂癌的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根据CT表现进行分型,研究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各型肾盂癌中的使用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皮质期能更清晰显示I型及III型肾盂癌的大小、轮廓;实质期有利于观察II型肾盂癌对肾实质的侵犯深度;排泄期可细致地显示出较小的I型肾盂癌形成的充盈缺损及较早的III型肾盂癌壁的不规则增厚.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各型肾盂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小肾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平扫及三期(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增强扫描征象,进行分析并寻找其特征性征象,并与超声结果对照。所有病例均先行超声检查。结果49例共53个病灶,其中小实性肾癌43例47个,增强扫描皮质期35个呈明显强化,12个呈轻中度强化;小囊性肾癌6例6个,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CT检出敏感性100%,诊断准确性91%;超声对小肾癌的检出率为96.3%,但准确性仅为38.6%。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动态扫描可明显提高小肾癌的诊断准确率,定性诊断较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小肾癌(≤3cm)的螺旋CT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21例小肾癌中实性18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期)15例呈明显全瘤性强化,幅度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其中5例轻中度强化,稍低于肾皮质,5例呈不均匀或分隔状强化或边缘强化,1例呈明显边缘强化。静脉期(皮髓质分界期)强化稍低于肾皮质。髓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动脉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呈更低密度,呈“快进快退”表现,这一强化形式有定性意义;加扫静脉期图像有利于观察小肾癌与正常肾皮质强化模式的区别,避免假阴性或假“驼峰肾”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肾癌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小肾癌CT表现.结果 17例小肾癌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1例呈高密度.16例小肾癌增强皮质期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程度明显减退.2例小肾癌边缘可见假包膜.结论 螺旋CT对小肾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肾癌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的影像特征。方法 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患者,包括透明细胞癌18例,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细胞癌各1例,术前均经增强前与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扫描,全部操作是采用GE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的。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小肾癌患者均为单发,左侧9例,右侧11例,肿瘤平均直径2.3±0.4 cm(范围1.6~2.9 cm)。局限于肾内4例,突出于肾轮廓外16例,但无1例伴发肾周、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侵及淋巴结转移。CT平扫检出16例,其中13例的瘤体呈低密度,增强后皮质期及实质期20例全部检出,其中18例的瘤体明显强化。皮质期瘤体CT值低于或达到对侧正常肾皮质,实质期瘤体CT值下降,排泄期瘤体CT值进一步下降,呈低密度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形式。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小肾癌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它的时相特征对于术前确诊和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目的 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15例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小实性肾癌13例,增强扫描皮质期9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中度强化;小囊性肾癌2例,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病理上所有病例血窦丰富(2例小囊性肾癌囊变明显,但实性部分血窦丰富)。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这一强化形式有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纳入小肾癌CT检查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肾盂癌和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70.2±11.7)岁]肾盂癌及26例[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67.3±11.7)岁]肾癌,所有病人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人的CT表现,测量并计算病人各期肿瘤/皮质CT比值及肿瘤-皮质CT差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各期CT参数值的差异。结果肾盂癌病人动脉期及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均低于肾癌病人(均P0.05),2组病人平扫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肾盂癌病人实质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低于肾癌病人(P0.05),而2组病人平扫、动脉期及排泄期的肿瘤-皮质CT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盂癌及肾癌的三期增强扫描CT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皮质CT比值对两者具有更好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黏液样小管状及梭形细胞肾癌(MTSRCC)的 CT 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MTSRCC 的 CT 表现,8例均行 MS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和程度、有无周边侵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征象。结果:8例 MTSRCC 均为单发病灶,CT 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最大直径平均为4.53 cm(1.8~7.6 cm),平扫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1例呈低密度,1例伴同侧肾结石,均未见出血和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呈渐进性轻度强化,6例呈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脏皮质,8例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平均 CT 值分别增加26.2 HU 和33.6 HU,肿瘤与肾皮质的强化比值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21.54%和33.28%。结论:MTSRCC 为好发于成年女性的较罕见低度恶性肿瘤,在 CT 上表现为边界清晰、出血坏死及钙化少见的规则肿块,可伴有同侧肾结石,具有平扫以等密度为主,渐进性轻度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实体性肾肿瘤的CT表现,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4例,肉瘤样癌1例,肾盂癌2例,嗜酸细胞瘤2例,血管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结果:2例肾盂癌和1例肾血管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余肾肿瘤主体均位于肾皮质。增强扫描24例透明细胞癌中2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显著强化,类似DSA中见到的“肿瘤染色”,而在静脉期和排泄期则呈低密度。3例Ⅰ级透明细胞癌和2例嗜酸细胞瘤类似肾脏的强化形式,即动脉期周边部与肾皮质同等强化,而中央部强化较晚,强化程度也较低。2例肾盂癌1例在动脉期呈不均质明显强化,另1例则始终无明显强化。1例血管瘤在3期均强化不明显。1例肉瘤样癌呈延迟强化,以周边部及类似房隔处强化明显。结论:不同类型的实体性肾肿瘤在CT上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但分化程度好的透明细胞癌与良性肾肿瘤鉴别较困难,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变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观察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结果 17例PRCC,16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两肾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9~8.7cm(4.9±2.6)cm。瘤体位于肾髓质13例,位于肾皮质4例。肿瘤形态呈类圆、椭圆形15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或假包膜15例,无包膜2例。囊变7例,钙化灶2例,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40.6±4.3vs 33.7±3.5or 30.3±3.1,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皮髓质期、肾盂期,PRCC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P<0.05);皮质期、皮髓质期,PRCC强化程度高于肾髓质(P<0.05),但肾盂期低于肾髓质强化(P<0.05)。结论 PRCC的动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脏肿物检出率及其特征 ,并提出适于肾脏肿物特征研究的肾脏螺旋CT扫描模式。资料与方法  115例患者行肾脏 4期螺旋CT增强扫描 ,统计不同期的检出率及其与病灶大小和部位的关系 ,并分析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程度和最大强化值出现时相。结果 共有 173个病灶 ,其中囊性 14 6个 ,实性 2 7个。实质期和排泄期的病灶的检出率均为 10 0 % ,直径 >2cm的病灶的检出率为 10 0 %。直径 <2cm的病灶的检出率的高低与扫描时相和病灶部位有关。不同肾脏实性肿物的强化方式不同 ,大多数肾细胞癌表现为重度强化 ,其最大强化值出现在皮髓质期。结论 实质期是检出小的肾脏肿物的最可靠的时相 ,皮髓质期是肾脏肿物特征分析的重要时相 ,肾脏肿物的检出和特征研究宜采用肾脏 4期螺旋CT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MRI检查。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瘤体、正常肾皮质、肾髓质的平扫、皮质期、皮髓交界期、肾盂期的强化情况并做对比分析,观察肾嫌色细胞癌瘤体的动态扫描特点。结果:正常肾皮质、正常肾髓质、嫌色细胞癌在CT平扫时,其CT值(HU)分别为30.7±3.2、28.5±2.8、32.7±5.6;增强皮质期分别为132.3±17.7、58.4±9.4、68.6±12.4;皮髓交界期分别为166.6±26.8、80.6±5.8、87.8±25.0;肾盂期分别为132.3±20.7、69.6±4.8、79.4±18.4;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T1WI示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