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难以治愈且极易复发的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IBD的传统药物主要是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但有相当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呈激素依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常需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因此常规治疗疗效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在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如硫唑嘌呤(AZA)和6-巯基嘌呤(6-MP)]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简称为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的患者,合理使用可提高疗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用于IBD的治疗,近20年来在国外已广泛推广并不断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我国应用的经验和临床研究尚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DFPP)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998-04-30-2006-04-20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的5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DFPP组(治疗组25例)与非DFPP组(对照组25例).治疗组全部应用DFPP治疗,同时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照组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时间为2~3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补体CA、白蛋白升高,IgG、IgA、IgM、γ-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IgG、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NA抗体及ds-DNA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FPP联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可改善血生化指标,降低自身抗体,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结缔组织病患者由于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肺炎发病率增高.国外文献报道肺孢子菌病(PCP)发病率为1%~2%,多发生在韦格纳肉芽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目前国内报道较少,仅个案报道.  相似文献   

5.
脂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脂膜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随访在我院住院诊断为脂膜炎的患者,对原发性脂膜炎皮肤型和系统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随访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61例患者平均随访49.2个月(2~216个月),17例达到临床缓解,26例反复发作,18例继发结缔组织病(CTD)、血液病、肿瘤和结核.43例原发性脂膜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3±17)岁,男女比例1:1.15,皮肤型12例,系统型31例.系统型患者出现肝脏病变25例,脾脏的肿大23例,肺部受累11例,肾脏受累12例,心脏受累3例.系统型9例出现血白细胞减少,而皮肤型为0,两者比较P=-0.044.组织病理学上原发性脂膜炎16.3%患者可见核尘.皮肤型4例单用激素或对症治疗,8例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平均随访63.2个月,7例缓解,5例反复发作;系统型11例单用激素或对症治疗,20例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平均随访47.5个月,10例缓解,21例反复发作.结论 脂膜炎可继发CTD、肿瘤、血液病和结核感染.系统型患者最常受累的脏器为肝脾,可出现白细胞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部分患者缓解,大多数激素减量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风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对肝功能和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分析并随访21例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风湿病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小三阳患者19例,大三阳2例.Ⅰ组为1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组;治疗采用甲氨蝶呤(MTX)和来氟米特(LEF)中的一种或两种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或羟氯喹(HCQ);其中3例患者因HBV-DNA>105拷贝/ml加用了抗HBV治疗;随访7~47个月,4例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无HBV复制加重者.Ⅱ组为9例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组.激素使用量为泼尼松0.8~1.2 mg·kg-1·d-1.2例单用激素,3例合用环磷酰胺(CTX),2例合用MTX,1例合用HCQ.所有患者均加用抗病毒治疗.随访3~50个月,有2例出现ALT升高,无HBV复制加重者.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若HBV-DNA<105拷贝/ml使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较为安全;在需要使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时,建议加用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指标,其使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郑家驹 《胃肠病学》2004,9(4):254-254
急性重症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一般选择大剂量皮质激素.但其中约30%-6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激素难治性或依赖性病变。对这些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环孢素或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抗TNF-α)等治疗可能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无效。即使应用抗TNF-α治疗,也仅有33%的患者于注射后4周才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8.
药物代谢遗传学检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近年推出的生物制剂.其中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和6-巯基嘌呤(6-MP)能够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并减少激素依赖和耐药;但其疗效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约2/3患者有效,15%的患者无效,另有9%~25%的患者产生严重的骨髓抑制或肝毒性甚至危及生命.AZA治疗IBD在国外较普遍.近20年来,国人IBD患病率呈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用AZA治疗IB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狼疮足细胞病(L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肾活检证实的LP病例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结果 7例LP中6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3±12)岁,SLE平均病程(69±64)个月,其中3例为初发初诊,6例为初次诊断狼疮肾损害.6例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2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ARF).LP患者肾脏表现与SLE疾病活动度不平行,自身抗体阳性率、低补体发生率均较低.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例患者肾脏病变缓解;随访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肾脏复发.结论 LP以生育期女性好发,NS或伴AKI是其主要临床表现,肾脏表现与肾外表现不平行,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10.
45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45例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治疗随访,探讨IMN的治疗.方法Ⅰ组24h尿蛋白≤5g的肾病综合征(NS)患者12例,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抗血小板粘附剂和(或)抗凝治疗.Ⅱ组24h尿蛋白>5g的患者33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ⅡA组(26/33)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ⅡB组(7/33)Ponticelli方案激素与瘤可宁交替治疗,共6个月.结果Ⅰ组平均随访32.6(7~60)个月,67%患者缓解(完全+部分缓解),33%未缓解,无一例出现肾功能不全.ⅡA组平均随访28.1(6~74)个月,58%出现缓解(部分或完全),42%未缓解,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一例死于心衰与肺部感染).ⅡB组随访36(24~48)个月,67%缓解(完全+部分缓解),33%未缓解.结论24h尿蛋白≤5g的NS患者或有NS倾向者,可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仅用ACEI+抗血小板粘附剂或(和)抗凝治疗,有67%的缓解.24h尿蛋白>5g的NS患者,需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兼以抗血小板粘附或(和)抗凝治疗,免疫抑制剂CTX和瘤可宁均有效,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坏疽性脓皮病辅助检查及治疗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61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皮损组织病理、治疗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检测血清蛋白电泳,19例(95%)异常。30例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三项(IgG/M/A),13例(43%)异常。10例检测总免疫球蛋白E,8例(80%)明显升高。10例行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其中8例(80%)自然杀伤细胞计数或比例降低,组织病理特征可与血管炎、脂膜炎、嗜中性皮病及肉芽肿性疾病表现类似。33例(54.2%)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依那西普治疗,溃疡均于5~14 d内明显好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于5~56 d后激素开始减量,约半数患者每隔2周激素减量一次,每次减量10 mg/d。结论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生可能与超敏反应及免疫异常有关,推荐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皮损顽固者推荐激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用药的基本情况,探讨规范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重要性,为改善SLE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随机调查252例SLE患者,记录患者自发病以来的用药情况,并分析用药以及就诊情况等因素与肾脏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252例SLE患者中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99.2%)、免疫抑制剂(75.8%)、羟氯喹(61.5%)为主.免疫抑制剂以环磷酰胺为常用药(75.9%).应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以上的患者仅有128例(50.8%).因惧怕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仍为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羟氯喹的主要原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规范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羟氯喹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狼疮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并且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间超过3个月,其肾损害以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χ2=3.996,P<0.05;χ2=13.196,P<0.01),尤其是达到6个月以上的患者,这种差异更加明显(χ2=4.505,P<0.05;χ2=8.453,P<0.01).结论 SLE患者治疗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羟氯喹.尽早及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羟氯喹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狼疮肾脏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胃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氨基水杨酸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仍然是现阶段治疗的基础,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这些药物诱导缓解并长期用药维持缓解,这就使得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服药依从性同等重要,依从性的高低影响着疾病预后的好坏,目前治疗方案已经得到巨大的优化,但服药依从性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IBD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帮助医务人员识别影响依从性的因素以期更有效地管理患者.  相似文献   

14.
微生态疗法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sdisease,C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目前治疗主要采用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随着微生态疗法的日益发展,微生态制剂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隆典 《胃肠病学》2005,10(1):53-56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效。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对常规治疗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的患者亦逐渐增加。据文献报道.有30%~60%的IBD患者为难治性或激素依赖性,其中有些患者甚至对补救措施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MP)、环孢霉素(S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亦无反应,如何处理难治性IBD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免疫抑制剂被用于IBD治疗,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收集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这些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安全选用免疫抑制剂治疗IB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狼疮性肾炎是我国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激素和环磷酰胺已成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对部分重症狼疮性肾炎疗效不佳,而且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特别是激素及环磷酰胺)会带来严重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主要累及横纹肌的非化脓性弥漫性炎症性肌病,常合并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其发生率可高达40%~60%[1].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ILD患者往往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在20%~30%[1-2].继发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ILD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慢性患者可出现急性加重;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机化性肺炎(OP)、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以及混合型.目前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ILD治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部分可获得缓解,疗效取决于组织学类型,如OP型和细胞型NSIP可能对激素有效,其他病理类型则激素治疗效果差[3].并且有患者对多种免疫抑制剂耐药,或在免疫抑制剂减量后复发,导致治疗失败[4-5].由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IL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病情较凶险,因此积极探索这种难治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将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相关ILD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112例大动脉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和活动期治疗方法,分析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疾病转归。方法 对112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中,外科手术治疗12例(10.7%);介入治疗15例(13.4%),患者病情均无活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66例(58.9%),其中57例病情活动,经治疗后,44例病情稳定(77.2%),7例好转(13.2%),6例无效(11.3%)。结论 大动脉炎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处理有症状的血管狭窄,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控制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20.
C3肾小球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致密物沉积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赖于肾活检。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建议针对病因治疗,控制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肾病综合征伴或不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积极治疗,治疗方案包括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抗CD20单抗——Rituximab少部分患者有效,抗C5单抗-Eculizumab(中国未上市)多数疗效佳;血浆置换和(或)冰冻血浆输注有一定疗效;可肾移植治疗,但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