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并探讨焦虑症患者伴随的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对住院的98例经临床排除器质性疾病的焦虑症状患者而心电图有各种心律失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诱发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房颤甚有短阵室速等心律失常合并随焦虑症的消除而痊愈或好转。结论焦虑症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1973年以来,应用自批养心复脉汤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疗效较好,简介如下。一、临床资料:门诊患者50例,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7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心肌炎3例,原因不明12例。心电图分析:室性期前收缩(2~4联律)25例,房颤(2例伴Ⅱ°房室传导阻滞)7例,房性期前收缩(2~4联律)6例,结性期前收缩(1例伴差异性传导)5例,Ⅱ°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结性逸搏1例,房性期前收缩伴室性期前收缩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相似文献   

3.
黄守清  许艺惠  尹莲花 《光明中医》2016,(11):1602-1604
目的观察耳穴压贴法治疗四种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保持原来的生活行为习惯,给予心律失常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耳穴压贴,连续干预30天后判定耳穴压贴法对所选类型心律失常的干预效果。结果耳穴压贴法治疗窦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91.67%、偶发房性期前收缩有效率为88.33%、偶发室性期前收缩有效率为80.00%、窦性心律不齐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贴法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此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远程动态心电图对中青年早期复极患者心律失常危险的监测价值。方法:纳入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中青年早期复极患者8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早期复极患者168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远程动态心电图观察早期复极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表现,以及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并观察不同类型的早期复极引起的心律失常是否存在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心律失常的数据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45例(52.3%),而对照组仅有23例(13.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15.6%)、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13.3%)、T波改变(8.9%)、室颤(8.9%),对照组则主要表现为T波改变(13.0%)、窦性心动过缓(1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早期复极患者较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T波改变、室颤,利用远程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期复极患者,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210例AMI患者行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 135例(64.3%)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前壁梗死较下后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后壁梗死较前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P〈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 h~12 h开通者(P〈0.01),且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较多见。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直接PCI术中发生率较高;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再灌注的时间影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瓜蒌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再灌注心律失常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过程中可发生心律失常,以室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多见,严重的持续的室性期前收缩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室颤甚至猝死。临床常用的利多卡因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也可促心律失常。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5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和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AMI后6 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6~24 h行直接PCI术者(P<0.01);多支血管病变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P<0.05);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AMI直接PCI术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彦平 《河北中医》2009,31(11):1699-1700
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频发的危险性期前收缩及患者因心悸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功能性期前收缩应给予干预治疗。2005-05—2009—03,笔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并期前收缩32例,并与空白对照组2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内科住院的12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98例,占79.7%,。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32.7%,房性期前收缩28.6%,室性期前收缩16.3%,右束支传导阻滞10.2%,心房颤动9.2%,、房室传导阻滞3.1%,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源室早、短阵室速、房扑等也有出现,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心律失常占57.7%。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有关。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针对其病因及诱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重要,可有效降低肺心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RS波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64例)为室性心律失常者,B组(38例)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患者QRS波形与时限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及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梗死部位、出现碎裂QRS(fQRS)波、QRS波时限、Killip分级均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QRS波时限及Killip分级均是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治疗AMI时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表现,尤其是fQRS波出现,及QRS波时限110ms者,积极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杨文奇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127-127,94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内科住院的12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98例,占79.7%。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32.7%,房性期前收缩28.6%,室性期前收缩16.3%,右束支传导阻滞10.2%,心房颤动9.2%,房室传导阻滞3.1%,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源室早、短阵室速、房扑等也有出现,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心律失常占57.7%。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有关。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针对其病因及诱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重要,可有效降低肺心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异位心搏的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性、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居多。至今尚未发现治疗本病的疗效较高、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是注重整体调整、标本兼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早搏出现的数量,久服无明显副作用,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通过阅读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余海平  张然然 《河北中医》2011,33(12):1856-1857
五味洋参颗粒为我院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性心动过速等,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镇静安神的功效。我们对五味洋参颗粒中三七和黄连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8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住院患者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中显效50例,14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其中室性心动过速易发展为室颤导致死亡,临床要高度重视,全力纠正心律失常,保证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到2007年12月.笔者运用自拟生脉通络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77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153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7例,男54例,女23例;年龄47~81岁;并发房性期前收缩20例,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8例,室性期前收缩49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前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测,观察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为87.3%,对照组为6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阳性检出率(55.17%)、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阳性检出率(37.93%)、室性期前收缩成对阳性检出率(43.10%)、房性期前收缩成对阳性检出率(32.76%)与短阵室上速阳性检出率(31.03%)等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7.24%、20.69%、15.52%、10.34%与6.9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与测评冠心病心律失常严重程度,过程简洁,精确性与阳性检出效率高,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特点及与病种的关系,探讨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及分布规律。方法:按照总体设计,对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例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等,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和糖尿病等。结论:心律失常出现的频度和复杂性因不同的疾病有明显的差异性,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麝香保心丸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稳心颗粒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麝香保心丸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疗程4周。统计3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异位搏动、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稳心颗粒组和麝香保心丸组(P均0.05),室性异位搏动、室上性异位搏动次数和成对/二联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稳心颗粒组和麝香保心丸组(P均0.05),PNN50%、SDANN、SDNN均明显高于稳心颗粒组和麝香保心丸组(P均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麝香保心丸明显提高了心肌梗死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心率变异性,减少了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美托洛尔6.25 mg,2次/d,口服。观察组同时给予步长稳心颗粒,1袋/次,3次/d,口服。2组均以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次数,以及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显效率观察组为60.00%,对照组为4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次数2组治疗后均明显减少(P<0.0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J波的患者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对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ECG显示有无J波分为J波组、非J波组,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