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方(JPYQ)防治大鼠化疗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按随机原则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化疗模型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组(阳性药对照组)、化疗+JPYQ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化疗+JPYQ中剂量组(中剂量组)、化疗+JPYQ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环磷酰胺制备大鼠化疗模型,在实验的第1、3、5天,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其余5组给予环磷酰胺注射液腹腔注射,造模后每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GAS)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化疗模型组大鼠血清EGF水平明显降低,GAS含量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JPYQ高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大鼠血清EGF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大鼠血清GAS水平与模型组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PYQ防治化疗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影响血清EGF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praque-Dawley(SD)大鼠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颅脑创伤组,每组10只.应用eCCI对颅脑创伤组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区行精确撞击(打击速率4 m/s,打击时间200 ms,打击深度4 mm).假手术组仅用牙科钻开骨窗(5 mm ×5 mm),消毒后缝合头皮但不做打击.伤后48 h应用多普勒血流量计测定2组大鼠脑和胃黏膜表面局部血流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和胃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致伤48 h后,颅脑创伤组脑组织血流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40.2±1.9)ml/(min·100 g)比(107.6±3.4) ml/(min·100 g)](P <0.01).假手术组和颅脑创伤组胃黏膜表面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9±2.0)ml/(min·100 g)比(42.1±1.0)ml/(min·100 g)](P<0.01).致伤48 h后,光镜下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正常,结构完整,胞核蓝染,胞质呈粉红色;颅脑创伤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灶周围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排列紊乱,局部脑组织变性坏死,逐渐形成瘢痕,伴大量红细胞渗出.假手术组大鼠胃组织基本正常,黏膜表层结构完整,黏膜下层未见明显嗜酸性炎细胞渗出;颅脑创伤组大鼠胃组织可见黏膜表层细胞、腺胃细胞变性、脱落,伴红细胞渗出,黏膜下可见嗜酸性炎细胞浸润.结论 大鼠颅脑创伤后存在应激性溃疡,应用脑皮质撞击仪可成功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1-13(DynA1-13)的含量及纳络酮对其影响.方法:将60例脑出血(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纳络酮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络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3.0mg/d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d。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60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和治疗14d后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的含量变化,并设立正常对照组,观察不同部位、不同出血量时上述指标的变化,观察纳络酮对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的影响。结果:(1)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在急性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不同部位出血患者之间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的差别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3)脑出血患者血浆中β—EP、DynA1-13含量与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63、r2=0.480,P〈0.01),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与出血量呈显著正相关(r1=0.645、r2=0.380,P〈0.01)。(4)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EP、DynA1-13含量,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1)β—EP、DynA1-13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2)纳络酮能拮抗β—EP、DynA1-13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科学应用肠内营养、减少患者创伤应激、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早期完全肠外营养组(TPN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记录各时相点血糖和部分血液检验学指标,并观察各组患者继发感染、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2组血清TNF-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EEN组的TNF-α值变化较为平坦。整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TNF-α值在第4天显著增高(P〈0.05)。所有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CRP即升高达峰值,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到伤后7d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给予营养治疗后,2组血清CRP含量随时间变化而下降,且EEN组CRP含量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后血糖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O.01),第4和第7天时EEN组血糖低于TPN组(P〈0.05)。伤后第7天EEN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总淋巴细胞计数均优于TPN组(P〈0.05);体重丢失显著少于TPN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EEF组小于.rPN组(P〈0.05);EEF组GCS评分均比TPN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EEN能有效遏制TNF-α的过量释放,保护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对预防应激性溃疡起到了积极作用;EEN可以降低血清中CRP水平,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创伤应激所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EEN可以抑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应激性升高,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5.
张绍政  朱春风 《中国药师》2009,12(7):925-926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4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七叶皂苷钠10mg,ivd,qd,连用7d。对照组除七叶皂苷钠外其他治疗完全相同。分别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血清NSE和S-100β含量,3个月后行GOS评分,然后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SE和S-100β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GOS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能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NSE和S-100β含量,有改善预后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β-EP是否参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其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为应用阿片受体不同亚型的特异性拮抗剂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第二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制备的抗血清及建立的β-EP放免测定方法和血液动力学分析系统,测定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后0min、45min、90min、180min、3000min时血浆中β-EP含量及心血管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血浆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与休克前相比P<0.01),休克后45minβ-EP含量有所下降(高于休克前但无差异),90min后β-EP几乎呈直线性上升并显著高于休克前(P<0.01);β-EP含量与MAP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0.77,可决系数r=0.60,也于LVSP、IP、±dp/dtmax、Vpm及Lo呈显著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及可决系数均小于0.5。结论:β-EP参与了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时的心血管功能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酒精中毒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脑区内阿片肽含量的变化,及其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的治疗作用。方法:3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4组:给A、B组大鼠自由饮用由含6%逐渐递增至15%(v/v)的乙醇水溶液8周,建立慢性酒精中毒模型,而C、D组自由饮水;8周后B、D大鼠连续10天腹腔注射纳洛酮,A、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然后用Morris水迷宫训练方法,比较四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下丘脑、海马、纹状体和前额皮质每克组织中β内啡肽(β-EP:pendorphin)和强啡肽A(DynA:dynophine草药A)的含量。结果:在Morris水迷宫隐匿平台训练中,有多个时段A组动物的逃避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C长(P〈0.01或P〈0.05),其中纳洛酮治疗后B组比A组明显缩短(P〈0.05)。大鼠慢性酒精摄入后下丘脑、海马和纹状体内的β-E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或P〈0.05或P〈0.001),而海马、纹状体和前额皮质内的DynA水平却出现下降;而给予纳洛酮处理后,能部分或完全逆转脑区内β-EP和DynA含量的变化并改善大鼠学习记忆的行为学成绩(P〈0.05)。结论:酒精损害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学习相关脑区内的β-EP和DynA水平的变化有关;纳洛酮逆转其部分脑区内阿片肽水平的变化,从而对学习记忆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大鼠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CAG模型建立后,分别给予EGF、硫糖铝及生理盐水处理,12周后取出全胃,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测定腺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测量胃黏膜腺体厚度(L1)和黏膜肌层(L2)之比及胃窦固有腺体总个数。结果:EGF组、硫糖铝组大鼠胃黏膜腺体排列规则,未发现有恶性增殖现象。EGF组胃窦L1/L2值为8.6±1.2,较硫糖铝组、模型组(6.6±1.6,5.0±0.9)明显增加(P〈0.05,P〈0.01)。EGF组、硫糖铝组的胃窦腺体个数值分别为(52.0±5.8)和(34.8±4.3),较模型组(27.1±2.2)明显增加(P〈0.01);EGF组、硫糖铝组PCNA表达阳性的高度分别为(84.5±2.9)um和(76.8±1.7)um,较模型组[(63.3±9.2)um]明显增加(P〈0.01,P〈0.05),但EGF组的效果要优于硫糖铝组(P〈0.01)。结论:EGF对于大鼠CAG动物模型具有恢复治疗作用,且在促进胃腺体增殖作用方面的效果优于硫糖铝。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外周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170名研究对象分为围绝经组(101名,40~〈60岁)和对照组(69名,25~〈40岁,有正常月经周期)。围绝经组根据月经情况,绝经时间,年龄以及临床症状等再具体分组进行分析。对各组妇女均进行外周血浆β-EP水平的测定。结果 ①围绝经组妇女β-EP水平整体上与对照组妇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有更年期症状的妇女组β-EP水平低于无症状妇女组,但仅潮热、易怒、头晕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2,P〈0.02,P〈0.05);③绝经3~5年,年龄50-55岁组β-EP水平最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此阶段更年期症状发生率最高。绝经5~〈10年组β-EP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认为围绝经期妇女外周血浆β-EP水平的降低介导了更年期妇女临床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儿闭合性颅脑损伤血清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4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儿(观察组)和30例同年龄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对照组),分别测定他们的血清和脑脊液中β-EP含量及红细胞粘附肿瘤花环率。结果:观察组血清和脑脊液中β-EP含量对照组明显升高,红细胞粘附肿瘤花环率则明显下降,而且病情越重,β-EP升高,红细胞粘附肿瘤花环率下降的越明显,结论:β-EP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调节作用,且β-EP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二者与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大鼠血浆中正五聚蛋白3(PTX.3)的质量浓度变化,及舍曲林对其的干预作用,寻找抑郁早期标志物。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舍曲林(4.5mg/kg)组,每组8只,早6各半,后2组大鼠每天给予应激刺激建立CUMS模型;于第u天开始舍曲林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分别于应激前、应激第7、1l、18、21、24、27天考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消耗百分率、5min内的行走和站立次数,以及血浆中PTX-3质量浓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应激第24天体质量、应激第21、27天糖水消耗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应激第11、18、21、24、27天行走次数和应激第18、2l、24、27天站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或P〈O.01),应激第24天PTx-3质量浓度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舍曲林组大鼠应激第27天糖水消耗百分率和行走次数、应激第2l、24天站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应激第18、21、24、27天PTX-3质量浓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余各组间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X-3质量浓度随抑郁程度增加而增加,舍曲林干预后PTX-3质量浓度降低,提示PTX-3可作为抑郁早期标志物,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中、重度型颅脑损伤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5例,均为损伤后24h内入院,GCS3-12分,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NS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以放免法检测其血浆ET水平,并选择同期健康献血者30例,行ET检测,结果: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4h内已出现血浆ET含量显著增加,纳洛酮治疗后ET水平明显下降(P<0.01),GCS评分明显提高(P<0.01),与NS对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在脑出血并发症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上的疗效。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测在病程急性期,恢复期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生长抑素(SS)的含量,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脑出血应激性溃疡组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结果:生长抑素含量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颅脑外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有明显改变,脑出血应激性溃疡生长抑素治疗组疗效显著。结论:生长抑素对于鉴定脑出血和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估计,严重程度及疗效观测和预后判定有一定意义;而且发现生长抑素值得在神经外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洛赛克联合立止血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对照组(n=35)。所有患者给予补液、抗休克及相应病因治疗外,治疗组给予洛赛克40mg静脉推注,每隔12h1次;立止血1KU静脉推注,每隔12h1次,对照组仅给予洛赛克40mg静脉推注,每隔12h1次。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洛赛克联合立止血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较单纯运用洛赛克更为有效、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对心理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和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理应激模型,观察抗焦虑药物帕罗西汀用药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血浆皮质醇和旷场行为。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显著增加(P〈0.05),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P〈0.05),在旷场中的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增加(P〈0.05),而帕罗西汀用药能减少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fos表达、血浆皮质醇含量和在旷场中的活动(P〈0.05)。结论:帕罗西汀通过抑制c-fos基因表达,下调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水平,从而减轻了心理应激所致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围术期药物-心理综合镇痛法对疼痛、应激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级择期颌面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常规围术期准备;Ⅱ组心理干预和患者自控镇静(PCS)。监测患者术前,术中10、30、60min,术后24h的HR,MAP,SpO2,术中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于术前、术中1h、术后24h取外周静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的SP、β-EP及皮质醇含量,术后24h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疼痛。结果: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MAP术中30、60minⅠ组较Ⅱ组明显升高(P〈0.05);SpO2在术中60minⅡ组较Ⅰ组降低(P〈0.05);SP、皮质醇术中1h、术后24hⅠ组较Ⅱ组升高明显(P〈0.01);β-EP术中1hⅠ组较Ⅱ组明显降低(P〈0.05);OAA/S评分两组在术中呈现先低后高(P〈0.05);Ⅱ组疼痛不适的程度明显低于Ⅰ组。结论:心理干预联合PCS明显减轻应激反应;增强患者对手术疼痛的耐受,进一步完善镇痛效果,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吸氧头罩法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方法:分析1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甲氰咪胍静脉滴注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观察组除按对照组治疗外,早期应用吸氧头罩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愈重,GCS评分愈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愈高,应用吸氧头罩法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及高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动态变化从而来探讨NE的含量和脑出血关系。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CH模型组,分别于束后6h,12h,24h,48h和72h取脑,测定脑组织NE的含量及脑含水量。结果ICH大鼠脑组织NE含量明显增加。6h即升高,24h达最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72h与对照组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ICH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升高较慢。48h达高峰(P〈0.01)。结论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NE含量的升高与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密切相关,NE增加可能是脑出血后早期引起血脑屏障开放、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和胃冲剂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性Spaq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纽、模型对照组、和胃冲剂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和胃冲剂各剂量组的损伤指数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浆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下降,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和胃冲剂对无水乙醇诱导的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若  张晓斌 《河北医药》2009,31(10):1191-119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将7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42例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35例,EEN组患者在损伤24h内给予肠内营养,DEN组患者72h内给予静脉营养,72h后无消化道出血方给予肠内营养,每天取患者的呕吐物、胃液和大便进行潜血试验。结果EEN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DEN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