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天麻素对化疗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根据痛阈值大小筛选出合格的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配伍的方法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天麻素低剂量组(30mg/kg)、天麻素中剂量组(60mg/kg)、天麻素高剂量组(120mg/kg)。用隔日腹腔注射长春新碱(125μg/kg)的方法建立化疗痛动物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天麻素治疗化疗痛大鼠,分别用E—Jectronicvonfrey测痛仪和热刺痛仪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值及热痛阈值;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活化标志物Ibal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或P〈O.01),脊髓背角Ibal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天麻素治疗组大鼠机械痛阈值与热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或P〈0.01),脊髓背角Ibal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天麻素能减轻化疗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反应,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炎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6只/组):CFA组(大鼠左后肢足底注射CFA诱导炎性痛,同时行鞘内置管术,术后6 d鞘内给予生理盐水);L-α-aminoadipate(LAA)组(处理方式同CFA组,但术后6 d鞘内给予LAA);对照组(处理方式同CFA组,但足底注射生理盐水).术前2 d及术后7 d检测各组机械痛和热痛阈值,术后7 d以Real-time PCR法检测脊髓背角GFAP mRNA变化.结果 术前2 d各组大鼠左后肢足底机械痛及热痛阈值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7 d,CFA组大鼠脊髓背角GFAP mRNA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左后肢足底机械痛及热痛阈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CFA组相比,LAA组大鼠脊髓背角GFAP mRNA明显降低(P<0.01),左后肢足底机械痛及热痛阈值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LAA特异性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缓解了CFA大鼠炎性痛,提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CFA诱导炎性痛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受体CCR2在大鼠骨癌痛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大鼠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制备骨癌痛模型。观察并测量各组大鼠术前1 d,术后3、6、9、10、11、12 d的机械痛阈值。术后12 d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的平均光密度值(MOD),观察脊髓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鞘内给予CCR2拮抗剂后大鼠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脊髓GFAP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鞘内注射CCR2特异性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而缓解大鼠骨癌痛,CCR2可能是治疗骨癌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对炎性痛敏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对致炎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右后爪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50μl致炎模型。测定给予CFA或Fc前后大鼠机械性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爪潜伏期(TWL)。免疫组化分析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的表达。结果大鼠皮下注射CFA24h后出现明显的炎性痛敏,鞘内注射Fc后4,6,8,10,12h,与CFA组大鼠比较,大鼠MWT明显提高(P<0.01),TWL明显延长(P<0.01)。鞘内注射Fc6h后,降低脊髓背角GFAP和OX-42表达。结论脊髓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炎性痛敏的发生和维持,氟代柠檬酸可能通过抑制其生物活性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RG1-Erb B2信号通路对骨癌痛大鼠脊髓胶质细胞和IL-1β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Sham组(假手术组);CIBP组:大鼠胫骨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CIBP+PD168393组:构建CIBP模型后6 d,鞘内注入PD168393 10μg,每日1次,连续9 d,其余组鞘内注入生理盐水。接种瘤细胞后14 d,检测大鼠脊髓背角GFAP、OX42和IL-1β的变化。结果接种瘤细胞后14 d,CIBP组大鼠GFAP、OX42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的植入能诱导大鼠同侧脊髓背角GFAP和OX42的表达显著增加,并使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胞体肥大。而给予Erb B2受体抑制剂PD168393可明显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化学物质的改变,GFAP和OX42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CIBP组IL-1β于接种瘤细胞后14 d表达增加,明显高于Sham组(P<0.01),给予PD168393能显著抑制IL-1β表达增加(P<0.01)。结论大鼠胫骨接种瘤细胞后,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被广泛激活,IL-1β释放增加,阻断NRG1-Erb B2受体信号通路能有效抑制脊髓胶质细胞的表达和活化及炎症介质IL-1β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spared nerve injury,SNI)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6只/组):SNI组(建立SNI动物模型同时行鞘内置管术,术后13 d鞘内给予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处理方式同SNI组,但不损伤坐骨神经及其分支);L-α-aminoadipate(LAA)组(制作SNI动物模型同时行鞘内置管,术后13 d鞘内给予LA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因素).术前2 d及术后14 d检测机械痛和神经病理性痛阈值,术后14 d以Real-time PCR法检测脊髓背角GFAP mRNA变化.结果 术前2 d各组大鼠机械痛域及热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4 d假手术组机械痛域、热痛阈及脊髓背角GFAP mRNA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SNI组机械痛域及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脊髓背角GFAP mRNA明显增高(P<0.05);与SNI组相比,LAA组机械痛域及热痛阈均明显增高(P<0.05),脊髓背角GFAP mRNA明显降低(P<0.05).结论 LAA特异性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可缓解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提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Cx43半通道在大鼠急性切口痛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和Gap19组。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急性切口痛术后脊髓背角的Cx43及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变化;术前30 min,鞘内应用Gap19测定术后大鼠50%机械缩足阈值(PWT)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的Cx43及GFAP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I组大鼠脊髓背角Cx43和GFAP表达在术后6 h明显增加,术后3 d和7 d无改变。I组和Gap19组大鼠在切口建立后2 h、6 h、24 h、3 d的PWT明显降低(P<0.01),术后7 d无变化。与I组比,Gap19组PWT在术后2、6、24 h明显增加(P<0.01),3 d和7 d无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组术后6 h脊髓GFAP和Cx43表达相较C组增加(P<0.01);与I相比,Gap19组GFAP和Cx43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术后7 d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ELISA显示,与C组相比,I组脊髓背...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11):1859-1863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缓解完全弗氏佐剂所致大鼠炎性痛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完全弗氏佐剂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观察红花注射液是否具有缓解大鼠炎性痛的作用。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免疫印迹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p-ERK、p-CREB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RT-PCR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红花能够延长炎性痛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提高炎性痛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红花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蛋白,抑制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降低c-fos基因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结论红花对炎性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调节p-ERK信号通路和减少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9,(5):608-613
目的:研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S)对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5(HDAC1~5)表达的影响及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JAK_2-STAT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完全弗氏佐剂(CFA)组(生理盐水)和8-OaS低、中、高剂量组(2、20、200μg/kg),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左侧后足趾侧皮下注射CFA复制慢性炎性痛模型,建模后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热辐射法检测首次给药第1、2、3、4、5、6、7、8、11、15天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另取大鼠按上述后5组方法进行分组给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末次给药后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中HDAC1~5、磷酸化JAK_2(pJAK_2)、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再另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CFA组(生理盐水)、8-OaS组(20μg/kg)和JAK_2-STAT_3的拮抗药α-氰基-(3,4-羟基)-N-苄苯乙烯胺(AG490)组(8 mg/kg),每组6只,同上法复制IP模型后腹腔注射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HDAC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CFA组比较,8-Oa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缩足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假手术组比较,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HDAC1~5、pJAK_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CFA组比较,8-OaS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脊髓背角中HDAC5、pJAK_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但HDAC1~4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AC5大量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上,与假手术组比较,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和HDAC5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CFA组比较,8-OaS组和AG490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和HDAC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8-OaS可有效缓解由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中HDAC5表达和JAK_2、STAT3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CCI大鼠脊髓水平GFAP表达,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不同时程作用。方法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A组:对照组(n=15)、B组:假手术组(n=25)、C组:CCI对照组(n=25)、D组:CCI预给药组(n=25)、E组:CCI治疗组(n=25)。分别测定各组在手术前(以第0天表示)以及手术后第1、4、7、11、14天损伤侧后肢50%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然后相应分别取每组大鼠L4-6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变化情况。结果①坐骨神经结扎后大鼠出现痛觉过敏且持续增强存在。②B组和D组亦可见星形胶质细胞有轻微的激活,C组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术后7d发生明显激活,至术后14d星形胶质细胞被强烈的激活;E组星形胶质细胞术后有较明显的激活但无高峰期。结论脊髓水平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维持发挥重要作用;米诺环素术前给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前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CP/CPP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不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n=20)、CP/CPPS模型组(n=20),完全福氏佐剂和3%角叉菜胶前列腺内注射造成CP/CPPS模型。通过检测机械性痛阈(PWT)来评价动物痛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小胶质细胞OX-42的表达以及脊髓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mRNA表达的变化,评价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及脊髓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与疼痛行为改变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P/CPPS模型组大鼠建模后第11天出现PWT明显降低(P<0.05),并呈进行性下降趋势;随着时间进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依次活化,小胶质细胞活化开始于建模后第7天,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开始于建模后第14天;模型组动物脊髓IL-1β、IL-6和TNFα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CP/CPPS大鼠中脊髓胶质细胞活化及前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增加,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IL-36Ra对炎性痛小鼠痛行为以及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2只,采用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随机将小鼠分为CFA+生理盐水组、CFA+IL-36Ra 50 ng组、CFA+IL-36Ra 100 ng组以及CFA+IL-36Ra 200 ng组,每组8只。各组小鼠在造模后d 1~d 7,每日1次鞘内给药。同时,分别在造模前以及造模后d 1、3、5、7检测4组小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 MWT)和辐射热刺激缩爪潜伏期(PWL)的变化。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36Ra对CFA小鼠脊髓A1、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与GFAP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炎性痛小鼠造模后患侧MWT、PWL均明显下降,IL-36Ra(100、200 ng)可显著改善小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且在治疗7 d后,IL-36Ra可降低CFA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Lcn2的表达水平,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同时,IL-36Ra(100、200 ng)可下调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Serping1、 H2-T23的mRNA水平,但IL-36Ra各个剂量对A2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没有明显作用;此外,IL-36Ra还可抑制脊髓背角A1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C3表达。结论 IL-36Ra可能通过抑制CFA小鼠脊髓A1型星形胶质细胞极化,进而改善小鼠炎性痛痛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疼痛(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观察腹腔注射地佐辛的镇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地佐辛 2.5mg·kg-1(D1)组和地佐辛10mg·kg-1(D2)组等4组,每组8只,各组于手术后即刻至术后7天,每天腹腔注射1次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d观察各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变化,于造模后7d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测各组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结果 大鼠建模1天后,PWT显示CCI大鼠的机械痛阈均出现明显下降,模型组在3d时降到最低,地佐辛干预的D1组在3d对CCI大鼠的痛阈有所改善(P<0.05),随后改变不大,D2组对大鼠的痛阈有明显改善,在5d时提高最为明显(P<0.01),同时,可见7d时各组脊髓GFAP的表达有所区别,模型组GFAP的表达明显增强,D1组较模型组表达减弱(WTBXP<0.05),D2组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佐辛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下调脊髓GFAP的表达,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隙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第5~第6腰脊神经(L5~L6)制备SNL模型。术后隔日一次性蛛网膜下隙注射10μl GDNF2 g·L-1组。术后第3,7和14天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处GFAP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NL组在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脊髓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可持续至第14天,而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未发生此种改变。GDNF组的阳性细胞显著减少。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背角均出现GFAP免疫阳性条带,灰度值较低;SNL在术后第3天即可诱导脊髓背角GFAP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GFAP蛋白的灰度值逐渐升高,术后第3,7,14天分别为2.55±0.33,2.88±0.79和3.12±0.75(P<0.01)。与SNL模型组比较,GDNF可显著降低GFAP的表达水平,术后第3,7,14天分别为1.61±0.38,1.65±0.64和1.57±0.41(P<0.01)。结论蛛网膜下隙注射GDNF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GFA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颖聪  周青山  王龙 《医药导报》2009,28(11):1410-1413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cyclinD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A组)、丹参治疗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各10只。A组和B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8226;kg-1建立糖尿病模型,分别于注射STZ前及注射后1,2,3,4,5周测定大鼠右后爪缩足反应阈值。B组机械性痛阈<8 g开始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3 mL&#8226;kg-1,qd,连续4周。于注射STZ后5周处死大鼠,取L4~6脊髓,采用尼氏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神经元cyclinD1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A组与B组机械性痛阈降低,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神经元凋亡指数及cyclinD1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A组比较,B组经丹参注射液治疗4周后机械性痛阈升高,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神经元凋亡指数及cyclinD1表达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有一定保护作用,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背角神经元cyclinD1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京尼平苷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链脲佐菌素诱导的SD大鼠建立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巴喷丁)及不同剂量京尼平苷处理组(1,10和100mg·kg-1)。建模后第21天给予不同剂量京尼平苷,连续给药7d。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ELISA法观察脊髓致炎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连续给予京尼平苷对糖尿病大鼠机械痛敏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同时观察到京尼平苷可显著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致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同时京尼平苷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结论京尼平苷对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致炎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脊髓星型胶质细胞的JNK介导吗啡耐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脊髓JNK在大鼠吗啡镇痛耐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SD大鼠连续7d鞘内注射吗啡(15μg)建立吗啡耐受的动物模型。采用50℃热水甩尾法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吗啡耐受过程中脊髓背角磷酸化JNK(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慢性鞘内注射吗啡的过程中,大鼠脊髓背角pJNK的表达随着吗啡耐受程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且pJNK主要存在于脊髓星型胶质细胞。吗啡注射前15min鞘内给予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25μg),不仅可以明显抑制吗啡镇痛耐受还可以部分抑制已形成的吗啡耐受。结论脊髓星型胶质细胞JNK的激活可能是吗啡耐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甘珀酸(CBX)对腰5脊神经切断(SNT)大鼠机械痛阈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SNT+NS组(NS组)、SNT+CBX(CBX组)。Sham组仅暴露腰5脊神经,不切断,NS组和CBX组切断腰5脊神经。术后10d,Sham组和NS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CBX组鞘内注射甘珀酸5μg(10μl),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7、10 d及给药后1、2、4、6 h随机取6只大鼠测损伤侧机械痛阈(MWT),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给药后2 h后损伤侧脊髓背角中GFAP表达的变化,ELISA测定损伤侧脊髓背角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3组大鼠术前1 d,MW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ham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损伤侧MWT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Sham组相比,NS组和CBX组术后1、3、5、7、10 d痛阈明显下降(P<0.05);NS组术后10 d给药后1、2、4、6 h,MWT与给药前无差异(P>0.05),但给药后2 h损伤侧脊髓背角GFAP的表达和TNF-α、IL-1β的水平较Sham组明显增高(P<0.05);CBX组给药后1、2、4 h损伤侧MWT较给药前明显提高(P<0.05),6 h无差异(P>0.05),给药后2 h损伤侧脊髓背角GFAP的表达和TNF-α、IL-1β的水平较NS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单次鞘内注射5μg CBX可改善脊神经切断大鼠损伤侧机械痛敏行为,该效应可能与其抑制损伤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减少TNF-α、IL-1β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预先鞘内注射丙戊茶碱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热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是否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相关。方法实验采用大鼠右后爪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CFA50μl致炎模型。①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NS10μl加皮下注射NS50μl;模型组:NSi加皮下注射CFA;单用丙戊茶碱组:10μg/10μl丙戊茶碱i加皮下注射NS;丙戊茶碱治疗组,分别为p2.5、p5、p10组:2.5μg/10μl、5μg/10μl及10μg/10μl丙戊茶碱it加皮下注射CFA。热辐射法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②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随机取3组鞘内预先注射生理盐水10μl,30min后注射CFA50μl,并分别于注射CFA5h、3d、7d麻醉;余大鼠预先注射丙戊茶碱(10μg/10μl,it),每天1次,30min后注射CFA50μl制成炎症模型,分别于注射CFA后5h、3d、7d麻醉;灌注,取材,免疫组化分析在炎症的不同阶段,大鼠炎症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大鼠注射侧d2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鞘内注射丙戊茶碱(5和10μg/10μl组)5h后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有效作用时间为d1~d7;2.5μg/10μl组药物有效作用时间为d1~d2;注射对侧肢体大鼠行为学在实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变化;②模型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积分光密度值增加(P<0.01)。鞘内注射丙戊茶碱(10μg/10μl组)5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看到GFAP染色变浅,星形胶质细胞分支缩短,积分光密度值下降(P<0.01)。结论预先鞘内注射丙戊茶碱可提高大鼠热反射缩足潜伏期,可能通过抑制脊髓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发挥抗伤害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