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SC)来源的外泌体在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ASC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 miR-27的 ASC细胞;超高速离心提取正常及过表达 miR-27的 AS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qRT-PCR)分析外泌体中 miR-27的表达量;高脂喂食构建肥胖小鼠模型,分别注射过表达 miR-27外泌体(过表达组)、正常 ASC外泌体(正常表达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在寒冷暴露条件下监测体质量变化;剥离小鼠附睾皮下脂肪组织和肩胛骨脂肪组织,比较组织大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解偶联蛋白 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 γ(PPARγ)、含 PR结构域的锌指蛋白 16(PRDM1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 γ共激活因子 1α(PGC-1α)的表达。结果 成功提取 ASC及其外泌体,并成功转染 miR-27;ASC及其外泌体中的 miR-27显著高于白色脂肪组织(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及正常表达组的小鼠体质量下降幅度小,随时间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P<0.05)。过表达组及正常表达组的小鼠的附睾皮下脂肪组织较对照组的小鼠要稍大;而肩胛骨脂肪组织的大小无明显变化。正常表达组与过表达组的 UCP1、PPARγ、PRDM16及 PGC-1α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能够抑制白色脂肪细胞的棕色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肥胖诱发脂肪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变化,并探索变化的可能机制,实现针对小鼠脂肪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深度测序和准确定量。方法利用数据依赖型(DDA)质谱方法鉴定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线粒体蛋白;利用新型SWATH(sequential windowed acquisition of all theoretical mass spectra)质谱技术定量肥胖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不同脂肪组织中线粒体蛋白,同时对表达差异的线粒体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实验步骤:1用组织线粒体提取试剂盒特异性提取不同类型脂肪组织线粒体蛋白;2用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预分离线粒体蛋白;3利用DDA方法建立线粒体蛋白质谱文库;4利用SWATH质谱方法定量线粒体蛋白;5利用Peak View2.0软件提取碎片离子色谱峰并进行积分计算其峰面积;6根据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和GO(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分析肥胖小鼠和正常小鼠脂肪组织表达差异蛋白的生物功能。结果在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分别准确鉴定并定量线粒体定位蛋白1000和1039种,3次生物学重复实验中共鉴定包括线粒体氨肟还原成分1在内的25种线粒体蛋白在白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表达,包括非偶联蛋白3在内的21种线粒体蛋白在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表达。肥胖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白色脂肪组织中共有25种线粒体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上调倍数≥2,P<0.01),有47种线粒体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下调倍数≥2,P<0.01);棕色脂肪组织中有26种线粒体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上调倍数≥2,P<0.01),有21种线粒体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下调倍数≥2,P<0.01)。结论脂肪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定量及生物信息学的分析表明,肥胖导致线粒体内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脂肪酸的合成和降解以及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等重要的信号通路发生紊乱,并准确鉴定、定量其相关表达差异蛋白,为肥胖导致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血液中镍纹样蛋白(METRNL)水平的影响。方法 高脂饮食3个月诱导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小鼠,给予罗格列酮治疗1个月,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罗格列酮对小鼠糖耐量的作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METRNL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肌肉、肝脏、白色脂肪、棕色脂肪、脑、脾脏、肾脏等组织中METRNL的表达,以及棕色脂肪中线粒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罗格列酮治疗改善了高脂饮食动物的糖耐量,同时血液中METRNL浓度也显著增高;罗格列酮治疗增加了棕色脂肪和肾脏组织中METRNL的表达,对肌肉、肝脏、白色脂肪、脑、脾脏的METRNL表达没有影响;罗格列酮治疗增加了棕色脂肪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利酮可能通过提高棕色脂肪和肾组织的METRNL表达升高血清METRNL水平,提示METRNL可能参与了罗格列酮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于倩  李春君  丁敏  邢云芝  于德民 《天津医药》2015,43(11):1226-1230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减轻小鼠体质量的作用机制。方法 正常对照(N)组 8 只小鼠以普通饲料喂养, 高脂饮食(HF)组 32 只以高脂饲料喂养, 造模成功后的小鼠分为单纯 HF 组(HF)组、 处死前寒冷刺激(CS)组和 200 、 400 μg/kg GLP-1 Ra 干预[Lira(200)、 Lira(400) ]组, 喂养 8 周。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 血糖及三酰苷油 (TG) 的水平变化。HE 染色观察小鼠不同部位白色脂肪 (WAT) 形态学改变; 免疫组织荧光 染色、 Real-time PCR 方法观察利拉鲁肽对棕色脂肪(BAT)特异因子 UCP-1 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 方法观察UCP-1 表达的调节因子 PPAR-γ共激活因子 1α (PGC-1α) 表达的影响。结果 Lira (200) 组和 Lira (400) 组平均体质量低于 HF 组 (P<0.05)。HF 组较 N 组血糖和 TG 水平均升高, Lira (200) 组和 Lira (400) 组血糖和 TG 水平较 HF 组降低 (P<0.05)。Lira(200)组及 Lira(400)组肾周与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部分转变为含有微小脂滴的棕色样脂肪细胞, UCP-1 蛋白和基因、 PGC-1α蛋白表达水平较 HF 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Lira(400)组均强于 Lira(200)组(P <0.05)。结论 GLP-1Ra能明显减轻小鼠体质量, 其机制可能与增加 UCP-1 表达, 促进白色脂肪发生棕色样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连素(BBR)对肥胖2型糖尿病(OT2DM)中国地鼠内脏白色脂肪组织(VWAT)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140,RIP140)/PR结构域蛋白16 (PR domain containing 16,PRDM16) 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高脂饮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OIR)地鼠模型,然后给予小剂量链脲菌素(STZ)建立OT2DM地鼠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分成对照组、OIR组、OT2DM组和OT2DM BBR治疗组。BBR治疗9周,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各组地鼠VWAT中RIP140/PRDM16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改变。结果:模型地鼠VWAT中RIP140、PKCε、PRMT1、Exportin1和白脂组织特异基因Resistin和Serpina3k的mRNA表达增加,而PRDM16、CtBP-1、CtBP-2、C/EBPβ、PPARγ、PGC-1α、PGC-1β、Gyk、GPDH、AQP7、GLUT4及棕脂组织特异基因UCP-1、Cidea、Elovl3和PPARα的mRNA表达降低。BBR治疗抑制VWAT中RIP140调控通路,诱导PRDM16信号通路,诱导棕脂组织特异基因mRNA的表达,抑制白色脂肪选择性基因的表达,诱导VWAT棕色化,改善脂诱性胰岛素抵抗(FIIR)。结论:RIP140/PRDM16信号通路参与BBR诱导VWAT棕色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和比较不同品系小鼠肥胖模型,并研究C57BL/6J小鼠肥胖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C57BL/6J、ICR和KM 3个品系♂小鼠,各品系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高脂模型组,分别在饲养4周与8周后测定小鼠体重、脂肪重量、Lee’s指数;脂肪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横截面面积计量;酶法检测血脂和LPL活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模型形成分子机制。结果 C57BL/6J小鼠模型组体重、脂肪重量、Lee’s指数、脂肪细胞横截面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形成良好肥胖模型,而ICR和KM小鼠肥胖指标不如C57BL/6J小鼠变化明显。机制研究表明,C57BL/6J小鼠造模后血清LPL活性升高,肝脏PPARα、脂肪组织PPARγ和DGAT表达上调,脂肪组织HSL、ATGL和TGH表达下调,这些酶、受体的表达变化是形成肥胖的重要机制。结论 C57BL/6J小鼠经高脂饲料诱导4周后可形成良好肥胖模型,PPARα、PPARγ、LPL、DGAT、HSL、ATGL和TGH既是肥胖形成的主要机制,也是减肥药物作用靶点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录辅助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40,RIP140)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借助腺病毒载体系统诱导RIP140和PGC-1α基因过表达;利用荧光检测系统测定乳鼠心肌细胞线粒体ATP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RIP140和PGC-1α的表达情况。结果乳鼠心肌细胞给予100 nmol·L-1AngⅡ刺激36 h后,心肌细胞线粒体ATP的含量降低(P<0.01),同时伴随RIP140 mRNA与蛋白水平的升高,而PGC-1αmRNA与蛋白水平下调。AngⅡ诱导的ATP含量减少在过表达RIP140组中进一步下降,而在过表达PGC-1α组中有所减轻。结论AngⅡ诱导的ATP含量减少与RIP140表达上调和PGC-1α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西布曲明对金硫葡萄糖诱导肥胖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西布曲明 (MR)的减肥作用。方法 给体重为 2 0~ 2 4 g的♂小鼠腹腔注射金硫葡萄糖 (GTG) 80 0mg·kg-1一次以诱导产生肥胖 ,对照组动物则给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在造型后 2 1d ,将肥胖动物按体重随机均分为 5组 ,分别灌胃MR 3 0 ,6 0和 12 0mg·kg-1;安菲拉酮 90mg·kg-1,模型组和对照组则均给 0 5 %CMC 10ml·kg-1,1d 1次 ,连续 18d。末次给药后 2 4h ,动物同时禁食过夜后 ,将动物轻度麻醉后测其体长及体重 ,眼眶取血测定其血清甘油三酯 (TG) ,胆固醇 (TC) ,胰岛素和血糖浓度 ,取腹部、肾周围及生殖器周围白色脂肪组织称重 ,同时取肩胛下棕色脂肪组织称重 ;取生殖器周围白色脂肪组织作脂肪细胞记数。结果 MR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均可使GTG小鼠的体重增加减少、使GTG小鼠的脂肪垫重量和Lees指数均减少、使肥胖动物的胰岛素和TG含量降低、使GTG小鼠每克脂肪组织的脂肪细胞个数增加 ,其表面积和体积均减少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布曲明对GTG肥胖小鼠有减肥作用  相似文献   

9.
肥胖是当下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多种慢性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现代人群对于肥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全球肥胖率在逐步上升中。在体内有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与棕色脂肪。白色脂肪组织储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组织消耗能量。研究发现,n-3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减肥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关。与单独的饱和脂肪酸饮食相比,n-3 PUFAs饮食可在脂肪细胞层面上抑制肥胖的产生和发展。在中枢机制中,n-3 PUFAs通过对下丘脑的调控,影响TRP家族、AMPK、瘦素和肾上腺素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线粒体的生成,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具有产热功能,消耗能量。在外周机制中,n-3 PUFAs通过影响3T3-L1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的转录、白色脂肪组织中棕色化标志基因表达,促进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文章就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中枢及外周脂肪细胞的影响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机制作一综述。提示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模式,改变摄入的脂肪类型,多摄入n-3多不饱和脂肪酸,促进白色脂肪组织的消耗,有助于达到减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研究黄连素(BBR)对2型糖尿病(T2DM)中国地鼠内脏白色脂肪组织(VWAT)中脂肪特异蛋白27(FSP27)和PR结构域蛋白16 (PRDM16)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以高脂饮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OIR)地鼠模型,然后给予小剂量链脲菌素建立T2DM地鼠模型,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造模完成后随机分成对照组、OIR组、肥胖T2DM组和T2DM BBR组。BBR治疗9周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地鼠VWAT中FSP27和PRDM16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mRNA表达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IR组和肥胖T2DM组地鼠VWAT中PRDM16、CtBP-1、CtBP-2、C/EBPβ、PPARγ、PGC1α、PGC-1β及棕脂组织特异基因UCP-1、Cidea、Elovl3、PPARα及Acox、Cpt1和Acadm的mRNA表达降低,而FSP27和白脂组织特异基因Resistin、MEST和Serpina3k的mRNA表达增加。BBR治疗降低肥胖T2DM组地鼠VWAT中FSP27的表达而增强PRDM16信号通路效应,诱导棕脂组织特异基因mRNA的表达,诱导VWAT棕色化基因表型,改善脂诱性胰岛素抵抗。结论 BBR降低FSP27表达而增加PRDM16的表达与其诱导VWAT棕色化的分子机制相关,有助于增强产热耗能, 改善VWAT的异常脂代谢,改善FIVWATIR,恢复VWAT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肝糖异生是体内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重要过程,肝糖异生代谢紊乱为2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之一。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等是机体调节糖异生的关键酶,而这些关键酶的表达又受细胞内的一些转录因子和辅激活因子的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α(PGC-1α)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参与调节糖异生。通过对PGC-1α表达及活性的调节,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的新靶点。文章对PGC-1α在糖异生中的调节作用和PGC-1α表达及活性的调节;以及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涉及PGC-1α调节肝糖异生过程的药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褪黑素对损毁弓状核大鼠所致肥胖的干预作用.方法 皮下注射谷氨酸钠,建立大鼠弓状核损毁所致中枢性肥胖,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指数(BMI) ;测定体温变化、摄食量和脂肪重;检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和血压;观察弓状核病理学变化.结果 褪黑素处理肥胖大鼠后,体温逐渐升高,其中高、低剂量给药组大鼠的BMI均明显回降(P<0.05,P<0.01),血压降低(P<0.01,P<0.05).褪黑素高、低剂量组大鼠体内白色脂肪重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棕色脂肪量明显增多(P<0.05,P<0.01).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褪黑素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褪黑素对损毁大鼠弓状核所致肥胖具有干预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使能量消耗增多对肥胖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新型腹型肥胖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食量控制组。空白对照组一次性注射生理盐水并自由饮食;模型组一次性注射氯丙嗪4 mg.kg-1并自由饮食;食量控制组一次性注射氯丙嗪4 mg.kg-1并控制食量同空白对照组,3组均喂饲基础饲料,共15 d。测定小鼠体重、Lee’s指数、内脏脂肪湿重、血糖和血脂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脂肪组织形态学差异。结果模型组、食量控制组小鼠均表现出内脏脂肪大量堆积,形成腹型肥胖,并出现GLU、TG、TC升高和HDL-C降低的糖脂代谢紊乱。结论一次性注射氯丙嗪的小鼠具有与中老年人腹型肥胖相似的临床特征,可作为中老年腹型肥胖相关药物研究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鼠骨骼肌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中枢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将50只新生健康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自小鼠出生当天起,按3 mg·g-1·d-1的剂量颈部皮下注射10%谷氨酸钠,连续5 d;对照组同法注射等剂量0.9%NaCl。根据实验要求对小鼠进行剔除,最终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只小鼠。每2周测定小鼠体重并计算Lee’s指数,每周测定体温。8周末取血,检测血清中血脂含量,分离肾周白色脂肪(WAT)和肩胛间棕色脂肪(BAT)并称重。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骨骼肌中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6周末,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分别为(39.71±2.55)和(32.83±2.30)g,Lee’s指数分别为(365.02±3.83)和(337.54±4.10)g1/3·cm-1,8周末,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分别为(48.12±3.61)和(39.51±3.52)g,Lee’s指数分别为(361.93±7.12)和(325.17±6.87)g1/3·cm-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6周末体温分别为(36.30±0.07)和(36.67±0.07)℃,7周末体温分别为(36.40±0.08)和(36.79±0.10)℃,8周末体温分别为(36.31±0.09)和(36.8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末,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胆固醇分别为(2.91±0.25)和(1.86±0.51)mmol·L-1,三酰甘油分别为(1.48±0.62)和(0.81±0.23)mmol·L-1,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0.37±0.06)和(0.29±0.05)mmol·L-1,WAT分别为(0.75±0.08)和(0.24±0.05)g,BAT分别为(0.31±0.07)和(0.17±0.01)g,BAT/WAT分别为(0.41±0.08)和(0.71±0.12),BDN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3±0.07)和(0.98±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或P<0.001)。结论骨骼肌中BDNF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导致小鼠中枢性肥胖。  相似文献   

15.
肥胖已成为糖尿病和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的重要诱导因素,抗肥胖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抑制脂肪合成并促进脂肪分解是药物抗肥胖治疗的重要方式,随着对机体脂肪组织分布、形态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含有多腔室脂滴和丰富线粒体的棕色脂肪组织引起了人们关注。此外,一种与棕色脂肪细胞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米色脂肪细胞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该类细胞可在外界刺激或褐变剂诱导下由白色脂肪细胞转化而来,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在此过程中,细胞内促能量消耗的蛋白表达增加,使脂肪细胞功能由储能转为耗能,从而增加体内过多能量消耗,减少脂质堆积,因此,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为治疗肥胖带来了新思路。但褐变剂的系统给药存在对非靶组织如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限制了其在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应用。通过构建靶向白色脂肪组织的药物递送系统实现褐变剂靶向给药可降低其不良反应,提高生物利用度。本文将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机制、常用褐变剂及诱导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靶向递送载体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3-乙酰泽泻醇B对肥胖模型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小鼠给予高脂饲料10周以复制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奥利司他组(阳性对照,15.6 mg/kg)和23-乙酰泽泻醇B低、中、高剂量组(7.5、15、30 mg/kg),每组10只;另设置喂养普通饲料的小鼠10只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水,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灌胃体积均为20 mL/kg,每天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测定小鼠的体质量、腰围和全身脂肪、肌肉和体液质量;测定小鼠血清中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血糖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脂肪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腰围、全身脂肪和体液质量均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TC、TG、HDL-C、血糖、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PPAR-γ、NF-κB、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脂肪细胞结构破裂、体积增大,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大量肝细胞水肿,细胞浆疏松淡染,伴有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23-乙酰泽泻醇B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全身脂肪和体液质量以及血清中TG、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23-乙酰泽泻醇B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TC、血糖和肝组织中IL-6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中PPAR-γ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23-乙酰泽泻醇B高剂量组小鼠腰围和肝组织中NF-κB显著减少或降低(P<0.01);23-乙酰泽泻醇B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脂肪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肝细胞轻中度肿胀,少量细胞浆疏松淡染或呈空泡状,少量肝细胞伴脂肪变性和炎性细胞小灶性浸润。结论:23-乙酰泽泻醇B可改善肥胖模型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肝组织中PPAR-γ、NF-κB、IL-6水平和血清中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激活棕色脂肪组织(BAT)产热有助于能量消耗,这对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中药津力达(JLD)颗粒能否改善高脂饮食喂养C57BL/6J小鼠代谢紊乱状态及增加小鼠BAT活性。方法将5~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n=15),即高脂饲料对照组(HFD)和高脂饲料加津力达组(HFD+JLD)。HFD+JLD组小鼠在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每天给予津力达(3.8 g·kg~(-1))灌胃。HFD组小鼠给予同等剂量的0.5%羧甲纤维素钠溶液(CMC)。各组小鼠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15周。检测体质量、血生化指标、组织形态学改变、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及胰岛素耐量试验(ITT)等以明确JLD对代谢紊乱的干预作用。通过冷冻试验、实时PCR(q RT-PCR)、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来评估JLD对BAT功能的干预作用。结果体质量、体脂含量及进食量的数据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JLD能够明显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体质量增加(P<0.01),减轻体脂含量(P<0.05,P<0.01),而对进食量无明显影响。白色脂肪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JLD可以明显减小白色脂肪细胞的体积。血生化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可以明显降低血清TG、LDL-C及NEFA的含量(P<0.05,P<0.01)。IPGTT实验及GTT-AUC的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能够明显降低小鼠的血糖值及AUC(P<0.05,P<0.01)。ITT实验和ITT-AUC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可以明显降低小鼠的血糖值及AUC值(P<0.01)。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能够明显抑制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肝脂质积累。q RT-PCR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可以明显降低肝组织的炎症因子TNF-α,IL-6,MCAD及MCP1的mRNA表达(P<0.05,P<0.01)。冷冻实验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能明显提高小鼠在寒冷刺激下的肛温(P<0.01)。棕色脂肪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JLD能够明显减轻棕色脂肪脂质蓄积;棕色脂肪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能明显增加UCP1的表达。q RT-PCR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能够明显增加棕色脂肪特异性产热相关基因UCP1、PRDM16、Dio2和ELOVL3及脂肪酸氧化功能相关基因CPT1β和PPARα的表达(P<0.05,P<0.01)。q RT-PCR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能够明显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线粒体含量(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HFD组相比,JLD可明显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PGC-1ɑ及OXPHOS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JLD预防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可能是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增加产热和能量消耗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APP/PS1小鼠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研究酸枣仁汤(SZRD)对AD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APP/PS1小鼠随机分为APP/PS1组、SZRD低剂量组(L-SZRD)、SZRD高剂量组(H-SZRD),10只C57BL/6JNju小鼠设为对照组(WT)。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硫黄素染色观察小鼠海马区老年斑;免疫组化检测小鼠海马区Aβ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区线粒体形态;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中ATP和ROS的含量;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小鼠海马中AMPK、p-AMPK-ThrK172、SIRT1、PGC-1α、NRF1、NRF2、TFAM的表达。结果 与APP/PS1组比较,L-SZRD和H-SZRD能有效提高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区老年斑和Aβ沉积,改善线粒体结构损伤,增加海马中ATP含量,减少海马中ROS表达,增加海马中p-AMPK-ThrK172、SIRT1、PGC-1α、NRF1、NRF2、TFAM的表达。结论 SZRD可改善AD小鼠认知损伤、老年斑沉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CB1对PPARs信号通路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 构建小鼠肥胖模型,观察给予CB1抑制剂利莫那班后小鼠体重、肝脏重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检测CB1、PPARα、PPAR β和PPARγ基因在各组织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利莫那班降低了小鼠的体重和肝脏重量(P< 0.05);改善了血清生化指标(P<0.05);各组织中CB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降低(P< 0.05);PPARα、PPARγ基因在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肝脏组织mRNA水平的表达显著增高(P< 0.05);PPAR 3基因在各组织mRNA水平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1通过作用于PPARα、PPARγ调节脂质代谢,为临床上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提供了另一个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HM)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肩胛下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影响,并阐明其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采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同时分别用或不用低剂量(125 mg·kg~(-1)·d~(-1))或高剂量(250 mg·kg~(-1)·d~(-1))的DHM处理16W。实验期间每4周测一次小鼠体质量,16周后小鼠空腹过夜测空腹血糖,接着处死小鼠,测量体长后算出Lee’s指数,随后取肩胛下脂肪组织,一部分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另一部分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肩胛下脂肪组织:解偶联蛋白1(UCP1)、锌指转录因子PR结构域包含子16 (Prdm16)、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α(PGC1α)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ND组)相比,高脂饮食组(HFD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说明肥胖小鼠模型复制成功;此外,HFD组小鼠血糖、Lee’s指数和肩胛下脂肪组织脂肪细胞直径增加,UCP1、Prdm16、AMPK、PGC1α和Sirt1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 DHM可逆转HFD小鼠上述指标的改变,但DHM不影响正常小鼠这些指标。结论二氢杨梅素可能经激活AMPKPGC1α-Sirt1信号通路促进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肩胛下脂肪组织棕色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