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忠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9,(2)
偏头痛发作期出现的缺血性脑梗塞临床上少见,其发病机制尚未确知.偏头痛性缺血性脑梗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少数报道为单侧大脑后动脉(PCA)供应区梗塞,而双侧PCA梗塞迄今未见报告.本文介绍1例年轻偏头痛患者出现双侧PCA梗塞.患者,37岁男性.有偏头痛病史17年,每次头痛发作均有视物变形、暗点和近记忆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双额区出现轻到中度搏动性疼痛、怕光和不适等.每月发作1~2次,最近,发作频率增加.在近某次发作后记忆障碍和视力改变持续存在.颅脑CT扫描发现左侧颞-枕区梗塞,椎动脉造影显示左侧PCA闭塞,用阿斯匹林和潘生丁治疗.一周后患者再次出现视物变形,严重的近记忆障碍和弥漫的搏动性头痛.偏头痛家族史阳性.神经学检查发现顺行性记忆缺失,逆行性记忆中度减损; 相似文献
2.
小脑幕切开治疗脑疝后大脑后动脉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开对小脑幕切迹疝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2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患者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33例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术。结果术后动态CT显示小脑幕切开组发生大脑后动脉支配的枕叶及部分颞叶脑梗死明显低于小脑幕未切开组。结论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1982年Kirino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在海马回CA_1区有非常慢性的神经元改变,称之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此后,脑缺血伴迟发性神经病理学变化引起了广泛注意.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在局部脑缺血时,远距离非缺血区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尤其是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区梗塞时同侧丘脑的改变.作者5年间收集了109例脑梗塞.根据下列条件选择33例,1.首次发作脑卒中≤2天者;2.初次或追踪脑CT MCA区有单一低密度区;3.追踪对称性丘脑CT扫描1年以上;4.CT显示的无症状复发脑卒中.依据卒中后1月、3月、6月,1年和2年丘脑CT影像,使用计算机化的数字转换器,随机测量患者每侧 相似文献
4.
5.
王继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6,(2)
作者报道一例MRI证实右侧大脑后动脉(PCA)皮层及深穿支闭塞后引起对侧半身多汗及同侧Honner's征。 男,36岁,右利手,有吸烟史。最初为阅读困难,4天后左侧口唇、舌及左手感觉异常,痛觉丧失。入院时有严重左痛觉过敏,左轻偏瘫,左肢体轻度共济失调,此外有左同向偏盲,左运动及痛觉忽视,左侧多汗(面、胸、手显著,右Honner's征和空间视觉失用,光反应及调节反射正常,MRI示右PCA区梗塞伴枕叶、颞叶内下区域,中脑前外侧和丘脑一下丘脑腹后外侧区缺血。血管造影示PCA PIA段闭塞。抗凝治疗一周,Honner's征半身多汗,肢瘫完全消失。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小脑幕裂孔疝继发大脑后动脉梗塞临床少见,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险恶,2007年4月至2009年7月,我院收治此类病人3例,现结合文献,就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脑后动脉枕叶分支梗塞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大脑后动脉枕叶分支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2例枕叶梗塞病人进行病因、临床特征、CT、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视野检查。结果视觉症状是枕叶梗塞的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视物不清是枕叶梗塞的首发症状,以上症状恢复较快且完全。同向性偏盲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恢复不理想。结论CT检查是枕叶梗塞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改变对枕叶缺血性损伤非常敏感,波形稳定,所以图形诱发电位可做为枕叶梗塞临床监护、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9.
大脑中动脉主干梗塞的CT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109例大脑中动脉(MCA)主干梗塞急性期的CT检查,治疗及病因进行了回顾性探讨,本病主要病因是栓塞,栓子来源主要为心房纤颤(AF)和心肌梗塞(AMI),其他病因亦不可忽视,如下肢深静脉炎、癌栓、颈内动脉血栓。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偏瘫、凝视麻痹、各种失语和意识障碍为主。讨论了梗塞前CT的表现,指出本病引起出血性脑梗塞(HI)发病率较高,提出本病的急性期治疗以脱水,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为主,不宜扩容,慎用溶栓。 相似文献
10.
双侧大脑前动脉梗塞1例报告李彪,包立新,王凤蕾双侧大脑前动脉梗塞少见。现将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王××,男,72岁。右利,该患于1993年3月11日下午站立与人交谈时突然晕例,继之意识不清,当日住院检查:意识混浊,多次询问能回答姓名及年龄,缄默不语,... 相似文献
11.
孙剑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3,(4)
作者报告2例最初诊断为基底动脉闭塞的双侧大脑前动脉(ACA)闭塞的患者如下:例1,男,65岁,急起四肢无力入院,3小时后仅右侧轻瘫,右腿感觉障碍。CT 正常,ECG 示房颤。无糖尿病、吸烟及高血压史。入院时Bp220/120mm-Hg。24小时后突然恶化,导致严重的四肢瘫。双侧Babinski 阳性。眼球可随检查者手指作水平移动,但不能垂直运动。瞳孔中等大小,光反应灵敏。TCD和椎动脉造影正常。次日意识恶化,予气管插管。3天后CT 显示两侧ACA 区低密度灶。此后三周里,病情无变化,唯有的自发活动是睁眼。例2,女, 相似文献
12.
张晨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8,(4)
作者查阅了7年(1978~1985)的血管造影记录,发现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PCA)狭窄的有15例,其中仅6例有相应的症状,作者分析了这6例症状性PCAs病人的临床、血管造影特征及CT。血管造影发现:5例为单侧PCAs,1例为双侧狭窄;狭窄处多在PCA的近端;狭窄部位1处者4例,多处者2例;狭窄处长度2~5mm;狭窄的程度50~80%。全部病例顺行血流均可通过狭窄处,无血液动力学影响。血管腔内未发现血栓或远端血管的栓塞。CT扫描显示了距状裂梗塞有PCA症状者2例,无PCA症状者1例,小脑梗塞1例,丘脑腔隙梗塞1例,双侧内囊腔隙梗塞1例。临床特征,6例中5男,1女,年龄63~79岁。 相似文献
13.
14.
<正> 本文对86例经CT证实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梗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其超早期CT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1995年5月~1997年5月收治的412例脑梗塞患者中选出86例首次发作MCA缺血症状并在6小时(h)内入院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1例,女性45例,年龄27~83岁,平均61.4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脑梗塞诊断标准,且所有对象均有入院前和后来显示出梗塞灶的两张CT片。首次CT扫描时间最短1h,最长6h,平均5.2h。第2次在病后3~8天,平均5.8天。结果由两位对病 相似文献
15.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脑幕裂孔疝致大脑后动脉梗塞(二例报告)候永宏,曹美鸿文献中曾提出颅内压增高致小脑幕裂孔疝的患者,可因同侧大脑后动脉受压而致其供血区出现梗塞(1)。但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确切的临床病例报告。现报道二例经CT证实的病例。病例报告例1男性,11岁。因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
急性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血管内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等溶栓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常伴随很高的再通失败率及再出血等并发症.本文对急性MCAO患者急诊取栓术的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不开颅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动物模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不开颅的方法将血管内凝集剂从Wistar鼠颈内动脉注入,制成左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对鼠的血压,心电,体温,呼吸,脑电,血氧饱和度和血糖进行了监测,记录了这一模型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梗塞灶的体积和病理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局灶性缺血鼠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多为2或3级,其梗塞灶主要位于第一感觉运行区,第二感觉运动区,外侧中央前区,内侧中央前区和基底节区,病理上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改变,这一模 相似文献
18.
周燮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7,(5)
报导了3例老年男性、右利手的急性意识紊乱状态患者,其突出而共同的症状是对有关的刺激注意不能,因不相干的刺激而精神焕散。不能掌握即时的情况而作出恰当的反应,不能保持连贯的思维。不能保持一个有目的行为的连贯次序,定向障碍,命名性失语,绘图不能,异常步态,尿失禁,应用普通物件(火柴、餐具等)困难以及缺乏对疾病的关心。警觉水平从无显著下降,早期激动迅速转入 相似文献
19.
外伤后大脑中动脉闭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男,44岁。患者于1980年1月26日左侧耳后被石击伤,当即昏迷,左耳流血,2分钟后开始呻吟、头痛、躁动不安和呕吐,当晚呈嗜睡状态,次日上午出现右侧肢体轻偏瘫,意识障碍加深。伤后第3天右侧肢体瘫痪加重,出现右侧中枢性面瘫,眼底检查见视乳头边缘模糊,遂采取脱水治疗。伤后第8天意识一度好转,能简单答话,但伤后第9天意识障碍又加 相似文献
20.
一侧大脑后动脉区梗塞的临床表现及分型(附3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侧大脑后动脉区梗塞的临床表现及分型(附33例报告)张锦辉张玉芹楼小琳作者单位:118000大连医科大学丹东分校神经内科(张锦辉张玉芹);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楼小琳)总结33例一侧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梗塞的临床表现及CT、MRI所见,根据其特点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