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东莞地区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点,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方法】 现场调查92例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分析该病社区聚集流行的人口学、环境学及流行时间的特点。【结果】 92例患者中男性占46.7%,15 ~ 60岁年龄段患者占65.2%,疫区处于城乡结合部,为热带亚热带季候风地区,流行初期布雷指数为77,流行末期降至5以下;病例集聚于1社区,占总发病患者的70.7%,疫情流行半径在5公里以内;患者发热,关节痛,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95.1%,82.9%,75.6%。【结论】 基孔肯雅热流行具有社区聚集性,疫区的亚热带气候及布雷指数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发热、关节痛和皮疹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周淑新  刘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87-989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通过被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特征:病情严重,某些病例出现持续性的关节痛(关节炎),伴有发热和皮疹,很少威胁生命.但疾病的蔓延会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经济匮乏.……  相似文献   

3.
一位40岁女性在留尼汪岛访问两周返回后,出现无力性多关节炎伴高热和弥漫性斑疹。在本文中,作者对这例有疼痛和皮疹患者的可能诊断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检查其临床症状,确定了诊断疗法及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治疗。基孔肯雅:1例患者从印度洋归来出现痛性皮疹和发热  相似文献   

4.
基孔肯雅热(CHIKF)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主要经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和慢性关节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于1952-1953年期间在东非坦桑尼亚首次被分离,随后多次在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地引起暴发和流行。受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和病毒持续发生适应性突变。2004年以来,基孔肯雅热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引起暴发和流行,使得基孔肯雅热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重要、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款基孔肯雅病毒疫苗被批准用于临床,然而已有多种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本篇综述对近几年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6岁,反复关节痛14个月,咳嗽、憋气1年.患者于1997年9月打麻将时突然出现双手屈曲不能伸直,次日出现双手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酸痛,不红,晨僵1~2小时,渐累及双跖趾关节,无发热、皮疹、光过敏、脱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C银翘片对基孔肯雅热患儿的疗效影响.方法 将2010年10月1-31日,东莞市万江医院收治住院的43例年龄在6~8岁的基孔肯雅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维C银翘片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和血沉两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升高,血沉加快,治疗后明显好转.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各项参数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比较:体温(℃)和血沉(ESR)恢复正常的人数比例均升高(P<0.05或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C银翘片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效可以有效地改善儿童基孔肯雅热发热症状,加快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腾冲市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个案调查和处置情况,为基孔肯雅病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人民医院报告的1例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采集患者血液,用Real-time PCR法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媒介伊蚊调查;采取环境整治、灭蚊、防蚊隔离治疗,追踪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控制疫情。结果 患者2019年7月31日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疼痛,8月1日出现皮疹,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发病前有缅甸探亲史,确认为缅甸输入性病例,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同行人员、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周围人群未发现疑似症状者;滇滩岳家寨、猴桥及滇滩口岸均捕获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4.00、9.80、3.85;灭蚊喷洒90余户,面积2.3万m2,处置后,布雷图指数(BI)控制在5以下。结论 病例为腾冲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调查处置及时有效,未发生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32岁。因间断发热、皮疹、关节痛2年余,加重7d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可达39.5℃,胸部、双下肢红色皮疹,伴咽痛,多关节、肌肉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当地行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在外院就诊。考虑为成人Still病,给予强的松30mg,  相似文献   

9.
<正>基孔肯雅热(CHIK)是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以伊蚊等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临床表现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人群普遍易感。2008年3月广州报告国内首例输入性CHIK病例[1],2008年12月杭州发现1例输入病例[2],2010年广东省报告本地暴发疫情[3],全国多地陆续发现病例[4]。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亚败血症又称Wisslef-Fanconi综合征,属急性发疹性发热,临床表现长期发烧伴皮疹和关节痛,血培养阴性,系一全身性疾病。不仅累及关节且产生结缔组织和内脏改变。临床上缺乏特异症状和特殊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现将我院误诊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30岁,住院号112298,因间歇性发热件四肢关节酸痛于1985、2、22住院。84年9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结果 2010年9月12日至10月21日,阳江市某建筑工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病27例,总罹患率为11.07%(27/244);其中男性17例,占62.96%,女性10例,占37.04%;检测15份恢复期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其中2份病例血样IgM抗体阳性,其余13份为阴性,15份病例血样IgG抗体均为阴性;检测5份现症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份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这是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Post-operative fever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cardiac operations, which is known to be correlated with a greater degree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6 weeks after cardiac surger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ngle dose intravenous Paracetamol in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fever in children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80 children, aged 1-12 years, presenting for open heart surgery were entered in the trial and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 Placebo and Paracetamol. After induction of anaesthesia, 15 mg/kg intravenous Paracetamol solution was infused during 1 h in the Paracetamol group. Patients in placebo group received 15 mg/kg normal saline infusion during the same time. Since the end of operation until next 24 h in intensive care unit, axillary temperature of the two group patients was recorded in 4-h intervals. Any fever that occurred during this period had been treated with Paracetamol suppository (125 mg) and the amount of antipyretic drug consumption for each patient had been record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safety of Paracetamo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drug compl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Mean axillary temperature during first 24 h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racetamol group compared with placebo group (P = 0.001). Overall fever incidence during 24 h after operation was higher in placebo group compared with Paracetamol group (P = 0.012). Of Paracetamol group patients, 42.5% compared with 15% of placebo group participants had no consumption of antipyretic agent (Paracetamol suppository) during 24 h after operation (P = 0.001).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ingle dose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ous Paracetamol before paediatric cardiac surgeries us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duce me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first 24 h after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巯甲丙脯酸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人随机分为A、B、C3组,A组在进入少尿期口服巯甲丙脯酸25mg,日3次;B组在少尿期并发高血压时开始服用,剂量方法同A组。C组在少尿期并发高血压时口服复方降压片1~2片,每日3次。其他治疗相同。结果A组无1例发生高血压;B组用药后4~6小时血压开始下降,72小时后血压稳定且正常。C组血压偏高。A、B组肾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病程短。结论巯甲丙脯酸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可减少或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应用肾灌洗疗法(扩容加利尿)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热期病人116例,与以常规治疗的对照组116例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肾灌洗疗法在发热期热程上明显短于对照组;在低血压持续时间‘中型’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在出血点瘀斑消退时间,血小板数回升时间等指标观察中,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尿蛋白、BuN等项目中较对照组恢复时间短。肾灌洗疗法能减少加重率发生,提高治愈率,治疗组病人治愈率为99.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住院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发热的发生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收集资料,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某精神疾病专科医院231例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热状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31例患者中,有34例(14.72%)在治疗后出现了发热,共发热53次,低热19次(35.85%),中度发热23次(43.40%),高热11次(20.75%)。发热患者与未发热患者比较,年龄(t=4.007, P<0.01)和病程(P =0.016)两个变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992,P<0.01)。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且多为一过性发热,以低热和中度发热为主,年龄小、病程短的患者更易发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褥期发热者C-反应蛋白( CRP )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产褥期发热产妇96例作为 A1组,选择同期分娩后无发热症状的正常产妇100例为A2组,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前以及分娩后48 h的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WBC水平,并对A1组分娩后CRP水平与 IL-6、WBC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CRP水平将A1组产妇分为CRP>5 mg/L组以及CRP≤5 mg/L组,比较两组出现产褥感染发生率。结果分娩后A1组与A2组的CRP、IL-6及WBC水平均较分娩前升高(P<0.05),A1组高于A2组(P<0.05)。 A1组分娩后的CRP水平与IL-6及WBC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 CRP>5 mg/L组的产褥感染率为16.67%,高于CRP≤5 mg/L组的1.85%(P<0.05)。结论对产褥期发热产妇进行CRP检测,有助于评估产妇是否合并产褥感染,从而可给予针性干预措施,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几种药物联合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常见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近 3年所接诊的 1 1 2例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三组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分别观察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1周及 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半年的临床疗效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 1周后 ,对照组A、实验组B、实验组C总有效率分别为 36.84%,65 .71 %,89.74%,P <0 .0 0 1。经 3个疗程治疗半年后对照组A、实验组B、实验组C总有效率分别为 34.2 1 %,68.5 7%,92 .31 %;治愈率分别为 :7.89%,2 0 .0 0 %,2 5 .64%,P <0 .0 0 1。结论 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复发性口疮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低热状态下输注血小板对疗效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63例CAA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的疗效情况,以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PLT)、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天数、输注时患者是否处在低热状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在63例174次输注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中,有效输注为110例次,总有效率为63.22%。其中,低热状态组100例次,有效输注51例次,有效率51.00%;不发热组74例次,有效输注为59例次,有效率为79.73%,两组比较,x^2=15.10,P〈0.05。不发热组输注有效率高于低热状态组;血小板有效输注与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天数、输注前PLT分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低热状态下输注血小板降低输注疗效,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中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 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疾病科2009 年2 月- 2012 年12 月间符合FUO 诊断标准的URT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年龄< 40 岁组和≥ 40 岁组进行比较。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URTI 58 例,平均年龄38.6 岁,平均发热时间25.1 d,75.9% 表现为间歇热,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40 岁组较年龄< 40 岁组确诊时间长(P = 0.007 7)、医疗花费多(P = 0.000 0)。 结论 表现为长期发热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多可自愈。如能早期诊断可减少患者的恐慌及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三种抗菌素治疗伤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28例伤寒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舒他西林3g静滴,1次/日;氧氟沙星200mg静滴,1次/日;氯霉素1g静滴,1次/日。结果:总有效率舒他西林组为978%,氧氟沙星组为929%,氯霉素组为80%。组间比较,舒他西林组与氯霉素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1。余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副作用发生率:舒他西林组为43%,氧氟沙星组为143%,氯霉素组为75%。结论:舒他西林治疗伤寒疗效最好而副作用最少,可做为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