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胶南市1990~2006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6年胶南市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43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64/10万。男女性别发病之比为2.06:1。发病年龄组以0~9岁发病率最高(44.95/10万),其次为10~60岁年龄组(28.90/10万),6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低(21.25/10万)。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主,占39.13%;其次为小学生,占24.10%;再次为工人,占10.06%;其他职业占26.71%。结论: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男性农民和小学生为主。应进一步加强甲肝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不断提高人群免疫屏障,逐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滨州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更好地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滨州市2005—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和Excel。结果滨州市2005—2011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45.71/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最高(42.97/10万),戊肝最低(0.35/10万)。病原学分型以乙肝为主,且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未分型肝炎发病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甲肝、丙肝及戊肝发病比例呈上下波动趋势。发病年龄集中在15—64岁,各型肝炎高发年龄有所不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X2=2506.593,P〈0.001)。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保持较高水平,防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乙型肝炎流行趋势.方法 整理分析历年来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并通过漏报率调查来校正乙肝报告发病率.结果 北京市急性乙型肝炎报告年平均发病率为18.51/10 万,校正报告发病率为22.21/10 万.1990-2003年病毒性肝炎总发病数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70.78%),而急性乙肝逐年发病水平下降较慢(下降幅度为25.46%),急性乙肝报告病例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报告数的百分比却呈上升趋势.急性乙肝主要发病集中在20~40岁之问的中青年男性.结论 目前本市乙肝已成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构成,应注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以外的其他途径的乙肝病毒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唐山市2005-2009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控制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和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唐山市2005-2009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33 468例,死亡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44/10万,病死率为0.01%。甲肝呈稳中略降,乙肝和丙肝有上升的趋势,0~9岁年龄组发病显著下降。结论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甲肝和15岁以下儿童乙肝的发病率。在使用疫苗的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27-130
目的?分析沈阳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防控甲肝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的甲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2014~2018年沈阳市共报告甲肝1005例,甲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326/10万。年发病率分别为2.5163/10万、2.9654/10万、3.5701/10万、1.8331/10万、1.2780/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94,P<0.001)。7月份为发病的最高峰,病例数占总数的14.63%;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71.64%);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49:1;发病年龄以25~54岁为主,共775例,占病例总数的77.11%;病例的职业分布主要为家务及待业人员(458例)和干部职员(152例),占病例总数的60.69%。?结论?沈阳市2014~2018年甲肝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建议继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众预防甲肝意识;积极开展成人甲肝疫苗接种工作,从而有效降低全市甲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江阴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江阴市1991-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1-2010年累计报告乙肝病例4 2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61/10万,占病毒性肝炎发病的34.61%。2008年起,乙肝发病率下降较明显,维持在10/10万以下,但占病毒性肝炎的构成比有所上升。男女性别比为2.92∶1.00。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江阴市采取的一系列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措施显著有效。  相似文献   

7.
余秀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0):972-973,F0004
目的总结彭阳县20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今后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疫情资料来自彭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0-2009年法定传染病的订正年报档案,疫情专报数据;资料分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 1990~2009年彭阳县甲肝发病率虽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每3-5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秋冬季发病高峰逐渐由冬季高峰月为主向秋季高峰月为主前移;农村人群发病率高于城镇人群(χ2=24.19,P〈0.01);农村内部以经贸发展及人员流动大的南部乡镇发病率高于发展及流动滞缓的北部乡镇(χ2=66.83,P〈0.01);发病年龄构成以5~19岁各年龄组为主,平均占56.87%,呈5~19岁年龄组发病逐年上升,0~4岁和≥20岁年龄组发病逐年下降趋势,即单峰型发病年龄高峰更加突起,男性发病高于女性(χ2=35.92,P〈0.01);发病职业构成比前5位是学生(45.39%)、农民(33.49%)、散居儿童(12.43%)、干部职员(2.37%)、幼托儿童(1.58%),呈学生发病逐年上升,其他人群发病呈下降趋势。结论甲型病毒性肝炎在彭阳县每年都居病毒性肝炎发病数首位,传染源及暴露因素持续存在、甲肝疫苗接种率低、疫情报告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增强是发病率上升主要原因。防控策略和措施一要加强以学校为主甲肝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二要提高HepA接种率。  相似文献   

8.
淮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淮安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 ,进一步指导防治工作。方法 :对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市病毒性肝炎自 1 977年以来出现两次发病高峰 ,分别为 1 980年和 1 992年 ,1 993年开始逐年下降。甲型肝炎发病率及占肝炎的构成比自 1 993年以来也呈逐年下降。乙型肝炎则呈逐年上升 ,发病率以 2 5~ 35岁组最高 ,0~ 1 0岁组发病率自 1 992年开始逐年下降。结论 :小年龄组乙肝发病率下降说明乙肝疫苗接种产生效果。今后肝炎防治策略应在巩固甲肝防制 ,同时注重乙肝防制  相似文献   

9.
夏志才  曾庆秀  王辉 《中外医疗》2009,28(34):27-29
目的研究宣城市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全市甲肝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宣城市1990~2008年甲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0~2008年宣城市甲肝年均发病率为65.40/10万,发病率由1991年的241.15/10万降至2008年的2.00/10万;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也从1991年的65.41%下降到2008年的4.91%。病例以青少年为主,呈现主要感染年龄组逐渐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转移的现象;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1.60∶1)。发病以农民、学生、工人和散居儿童占绝大多数,但学生和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则逐渐下降;全年均有发病,春季高峰逐渐被削平。结论宣城市甲肝防制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在做好低龄组儿童甲肝疫苗免疫接种的同时,还应注重青壮年等大年龄组人群的接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黔西南州2004~2013年甲肝疫情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3年累计报告甲肝病例4606例,年均发病率15.38/10万,甲肝占病毒性肝炎的百分比也呈下降趋势;男性与女性发病之比为1.72∶1;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46.92%),其次为农民(21.91%)。结论黔西南州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需扎实开展甲肝疫苗常规接种工作以维持低发病水平;重点加强学生、农民等高发人群的预防措施,提高全人群对甲肝的免疫力,控制局部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宁夏西吉县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吉县甲肝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甲肝发病率12.42~102.32/10万,年均发病率为42.49/10万,以2009年最高.全县所辖1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散发和暴发并存,平均发病率白崖乡最高(75.94/10万),红耀乡最低(10.46/10万);发病年龄14岁以下占66.61%,15岁之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病例构成以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44.32%.结论 提高以学生为重点人群的甲肝疫苗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现状,为制订肝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搜集2005-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病例,结合同期人口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湖北省病毒性肝炎2005-2010年的发病率从120.31/10万增加到145.71/10万,其中超过85%的肝炎病例是乙型肝炎;甲肝发病逐年减少,乙肝、丙肝和戊肝发病逐年增加,甲、乙、丙和戊肝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3.00%、4.23%、28.78%和11.28%;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的比例在2005-2010年间显著降低。结论预防乙肝是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疫苗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密切关注甲肝的发病,同时高度重视丙肝和戊肝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夏志才  曾庆秀  王辉 《中外医疗》2009,(31):123-125
目的研究宣城市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全市甲肝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宣城市1990~2008年甲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0~2008年宣城市甲肝年均发病率为65.40/10万,发病率由1991年的241.15/10万降至2008年的2.00/10万;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也从1991年的65.41%下降到2008年的4.91%。病例以青少年为主,呈现主要感染年龄组逐渐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转移的现象;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1.60:1)发病以农民、学生、工人和散居儿童占绝大多数,但学生和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则逐渐下降;全年均有发病,春季高峰逐渐被削平。结论宣城市甲肝防制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在做好低龄组儿童甲肝疫苗免疫接种的同时,还应注重青壮年等大年龄组人群的接种。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1991~2006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波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1~2006年宁波市甲肝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宁波市甲肝发病率从1991年的154.39/10万下降到2006年的4.12/10万,江东区年均发病率最高(60.06/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存在春、秋季两个高峰;发病数前三位的职业是农民、工人和学生;男女比例为1.76:1。16年来0~19岁发病下降99%以上,平均发病年龄推迟约16岁。结论宁波市16年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今后在进一步提高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的同时,要加强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1990~2005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臻  陈少珠  陈蕊  陈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8,8(2):192-192,200
目的分析海南省1990~200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甲肝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南省1990~2005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甲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0~2005年海南省共计报告甲肝病人153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01/10万,1991年发病率最高(20.82/10万),2002年发病率最低(5.66/10万),以散发为主,偶有暴发点出现。各市县均有病例发生,发病率最高为陵水县(36.2/10万),最低为白沙县(3.46/10万)。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春夏为季节高峰。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5~9岁组最多,男女发病数之比约为2:1。结论海南省存在甲肝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应采取在适龄儿童及高危人群中接种甲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1991~200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志威  李灵辉  方艳  李艳  罗会明 《广东医学》2004,25(9):1089-1090
目的 了解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状况及流行特点 ,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 1991~ 2 0 0 2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东省 1991~ 2 0 0 2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 ,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呈下降趋势 ,乙型病毒性肝炎低年龄组呈逐渐下降趋势 ,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较低 ,一直维持在 1/10万左右。男女发病之比为 2 4 1∶1,男性发病相对女性多 ;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结论  10年的乙肝疫苗接种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青海省2010-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乙肝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关于青海省2010-2014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海省2010-2014年各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67.52/10万、233.14/10万、236.83/10万、231.15/10万、147.27/10万,15岁以下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高发年龄集中在45~54岁和0~岁组,男、女性别发病率比为1.42∶1。结论应针对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完善乙肝防控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河南省1991年至2010年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全省预防控制甲肝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1991年至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甲肝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整理分析(每5a为1个时间段,共4个时间段)。结果:河南省近20a甲肝发病率由1992年最高时的58.52/10万下降到2010年的2.24/10万,呈连续下降趋势。4个时间段里,除发病率较高的1991年至1995年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外,随着发病率的下降,发病的秋冬季高峰逐渐削平;0~9岁儿童病例占总病例的39.80%~49.18%;职业构成中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和中小学生病例占46.62%~57.14%。网络报告甲肝突发事件学校和幼托机构病例数占84.07%。结论:河南省近20a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但学生和幼托儿童仍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做好甲肝疫苗的基础免疫,并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人群中开展甲肝疫苗接种,加强甲肝监测以及做好甲肝突发事件的规范处置是河南省今后甲肝防控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海省2004-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特征。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青海省2004-2010年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2004-2010年累计报告乙肝103 356例,死亡90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69.71/10万,2009年发病率最高为413.29/10万,2004年最低为182.02/10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以25~45岁中青年发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7.07%,15岁以下儿童乙肝年平均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4.11%,男女性别比例为1.54∶1;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年平均发病的29.53%。结论青海省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乙肝报告发病存在虚高现象,需提高乙肝发病的报告质量,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真实反映乙肝流行情况,为乙肝防控提供科学、真实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5—2021年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预测不同人群乙肝发病趋势,基于流行特征及预测结果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乙肝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及多项式模型研究海南不同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规律,采用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小原则选择最佳模型,并预测未来发病率。结果 海南省2015—2019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起出现了下降趋势,2017—2021年报告发病率在0~<15岁和15~<30岁年龄组均呈现下降趋势,60~<75岁和≥75岁年龄组发病率基本趋于平稳。30~<45岁和45~<60岁人群年均发病数、每年发病率均较高。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男女性别比约为2∶1。各职业中乙肝发病数以农民为主且年均占比为43.06%。乙肝报告年发病数存在地区差异性分布,其中5个市县逐年下降、1个市县先上升后下降,2个市县保持稳定,其他市县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2024年的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127.43/10万、116.05/10万和102.09/10万。结论 近年来,海南省3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