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媒体给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新的挑战,调查发现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3.1%,女性较低;随着学历层次的增长,网络成瘾倾向得分趋于降低;成瘾组上网目的是为了有成就感的比例较高,聊天目的中为了发泄情绪和填补心理空虚的比例高于非成瘾组。管理者在对学员进行引导时可从培养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出发,从源头上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缺失相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问卷、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自我测定量表和自行编译的YoungK·S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武汉市4所高校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成瘾者的网络内容偏好在游戏类和交友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非成瘾者在视听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成瘾者;成瘾者过去体验到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都显著低于非成瘾者;游戏类、交友类、现在的自我投入和视听娱乐类对大学生网络陷入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认为网络服务中游戏和交友较其它内容可能更容易让人成瘾;现在的自我投入程度低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早期干预及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自编网络使用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网络成瘾量表对江苏省部分高校11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因素在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6%,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源地、年级、网络使用便利性、网龄、日上网时间、周上网频率、学习压力等,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应从控制上网时间、改变上网环境以及进一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上着手。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状况,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网络成瘾筛选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中学4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上网率(96.73%)明显高于女生(80.26%),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2.74%,男生成瘾率(15.82%)明显高于女生(5.08%)。成瘾者SCL-90测试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者(t=3.459~11.053,P<0.05)。结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已产生明显影响,加强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延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延安市宝塔区某重点中学750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Young网络成瘾量表、安全与不安全量表、自信心测量量表调查评估。结果延安市中学生上网率91.5%,网络成瘾率32.49%;中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缺乏安全感学生,其中,网络成瘾者为21.3%,未成瘾者为14.02%;网络成瘾者中自信心不足占7.83%,未成瘾者占3.77%。结论延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成瘾者,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带给学生生理、心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抽取安徽某高校三年级大学生共54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施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并由他们对大学生实施同伴教育。比较干预前后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得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1.1%,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为14.8%;干预后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大学生SCL-90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干预前(P0.05~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同伴教育能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行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人群特征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特征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发现网络成瘾率占调查总人数的6.56%;在网络成瘾发生率方面,男生多于女生,高年级成瘾率高,未见民族和专业差异。对成瘾程度进行分析,男生成瘾程度更深,理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学生,民族、年龄、年级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符合标准的芜湖市医学院校大学生838例,使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孤独量表(UCLA)对其进行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838例调查的医学生中,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平均得分(44.01 ± 14.85)分,无网络成瘾389例(46.42%),轻度网络成瘾335例(39.98%),中度网络成瘾68例(8.11%),重度网络成瘾46例(5.49%);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10个影响因素,其中年级、性别、学历、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玩网络游戏、与室友关系、孤独量表(UCLA)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芜湖地区医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较为严重,与生源地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需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于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1500人,采用网络成瘾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感觉寻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组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掩饰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0.05)。网络成瘾组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得分与总分都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精神质、内外倾、神经质和掩饰性4个人格特质均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感觉寻求总分及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去抑制因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中,应关注其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版感觉寻求问卷》、《网络成瘾问卷》和自编《大学生网络心理调查问卷》整群抽取8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游戏成瘾与其他网络行为成瘾方面男女有显著性差异;②感觉寻求总分及感觉寻求各因子与网络成瘾均呈显著相关;③有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各个因子上都有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与网络交际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因子与其他被试有显著性差异;其他网络成瘾行为者与非成瘾被试在感觉寻求各因子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应用与网络成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应用特点,对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方法294名大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112名,女生182名,平均年龄21.43岁。使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所有被试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5%。上网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上网参与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16PF的推理能力(B)、支配性(E)与非成瘾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探讨个性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广州某大学3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美国网络成瘾自测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人群中,16.1%的网络成瘾量表得分/〉5分,66.4%上网的时间经常比预计的长;33.9%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31.5%认为自己过于关注网络;31.5%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21.9%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网瘾量表得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神经质、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1%。网瘾量表得分与神经质、精神质得分的相关性高,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易激惹或孤独、固执的人较易形成网络成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某大学医学生网络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为预防医学生网络依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采用Young网络依赖诊断量表和自行编制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对434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依赖发生率为10.60%;研究表明,上网时间、学习成绩、寝室活动参与度、班级活动参与度、心理压力来源、电脑拥有情况、电脑主要用途、寝室装饰美化、中学住读适应程度对医学生网络依赖有显著影响(〈0.05)。结论:医学生网络依赖发生率较高,主要受寝室和班级生活相关因素的影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热门研究话题,本文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概念?诊断标准?形成机制以及治疗手段作了综述;分析对比了各主流学说的观点,并提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齐玉龙  王岚  马嬿  高恒  赵静  薛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61-1465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抽取安徽某大学一、二年级大学生190名,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3%,其中男生8.1%,女生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年级为8.9%,高于一年级1.1%(P0.05);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6.8%,其中男生19.4%,女生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年级为19.8%,高于一年级13.5%(P0.05)。网络成瘾组及倾向组与正常组比较,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P0.01);在应对方式上,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在消极应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应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中文网络成瘾修订版(CIA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感量表(UCLA)对广州三所高职院校共l602名高职生进行研究。结果网络成瘾率为9.87%,网络依赖率为24.78%。其中男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女生(χ2=19.775,P〈0.01)。高职生低领悟社会支持组与处于严重孤独水平组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得分均高于其他水平各组(P〈0.01)。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r=-0.183,P〈0.01);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43,P〈0.01)。孤独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率为69.63%。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问题均可能增加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孤独感对网络成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运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IAT)对1360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并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部分中学生,其中网络成瘾组(IA)116人,非网络成瘾组(NA)116人,零网络使用者59人进行测试。结果在1360名中学生中发现网络成瘾者39人(2.87%),准成瘾者122人(8.97%),总阳性率11.84%。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多于12岁左右首次使用网络。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独生子女,不与父母同住,与网友约会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成瘾(舍准成瘾)的发生率达11.84%,中学生多于12岁左右首次使用网络,对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应早于12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学生上网及相关因素调查表、网络成瘾测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西安市两所高职院校一、二年级共775人进行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9.16%。对网络成瘾7个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危险因素有3个,分别是单亲家庭(OR 95%CI 1.64-11.29)、家庭月经济收入(OR 95%CI 1.06-5.72)、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OR 95%CI 1.23-8.47)。网络成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除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这两项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网络成瘾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F1)分值低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父亲惩罚严厉(FF2)、拒绝否认(FF5)分值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网络成瘾学生的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F1)分值低于非网络成瘾学生,母亲过分干涉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分值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结论单亲家庭、经济收入越高、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环境的学生更易于发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