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报道的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静脉用药发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应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DAS)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27例DA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DAS患者男性15例,女性12例,男:女=1.25:1;年龄3~75岁.抗菌药物导致的DAS居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在抗菌药物中以头抱哌酮舒巴坦和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居所有药物前2位;静脉注射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多.结论 多种药物的应用均可引起DAS,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做皮肤过敏性试验及用药后密切观察是预防DAS发生的重要措施,一旦出现DAS应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患者发生药源性迟发性精神障碍的情况。方法:对19例应用精神药物3个月后出现药源性迟发性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出现药源性迟发性障碍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精神障碍和慢性酒中毒次之,且多数病例是应用大中剂量和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有的并存在频繁换药的情况。结论: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中,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药泺性迟发性精神障碍的发生,应尽力做到,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尽量避免频繁换药和长期大中剂量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引起药源性肝损害(DIH)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及造成的危害。方法:查阅1985年-1999年《中国药学》与其它献报道的DIH,统计了218例DIH的发病过程。结果:调查表明主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导致慢性淤积和肝细胞损伤型主要发病因素,出现淤阻性黄疸或与肝炎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出现急性肝坏死或肝昏迷,死亡率尚高。结论:指导合理用药,监控抗生素的用量和用药时间,以减少DIH发生仍是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源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0例药源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中由抗生素引起的药源性肝炎24例;消炎镇痛药引起的17例;降糖药引起的9例;性激素引起的5例;其它5例。结论 在临床上使用上述药物前必须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使用时严密检测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1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伟  方翎  张述耀 《河北医学》2009,15(5):584-58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1月上报的19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用药情况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例ADR中,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发生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与抗肿瘤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其中较严重的6例。结论:加强对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同时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日前从第五届全国药物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上海药物流行病与临床合理用药国际研讨会获悉,在全世界死亡的病人中,约有1/3死于用药不当,在致死性ADR(药品不良反应)中,有67%可以防止,在致残性ADR中,有84%可以防止,在危及生命的ADR中,有28%可以防止。  相似文献   

10.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 减少药源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祖国医药文献对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很早就有记述,人类最早的医药学文献《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述了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品药物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品药125种,为佐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此外,药中有单行者、相须者、相使者、相畏者、相恶者、相反者、相杀者,凡此七情即说明了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及克服不良反应的方法。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医药工业迅速发展,药物品种与日俱增,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疾病被征服了,如在二、三十年代死亡率很高的肺炎、产褥热、痢疾、霍乱、伤寒、结核、猩红热、败血症等,到五十年代中期其死亡  相似文献   

11.
宁夏地区105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2003-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052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10524例ADR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65.68%;ADR涉及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例数的47.90%;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35.55%;两种以上合并用药占总例数39.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改善给药途径,减少合并用药种类,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8月间相关期刊文章,收集维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维生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共297例,维生素K1所占比例最大(48.8%),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且静脉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大。结论临床应用维生素类药物应严格掌握用量与疗程,在充分了解该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与特点之后,加强临床用药监测,以确保药物治疗全过程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我院11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鸿  许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7-48,5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到的113例ADR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ADR报道中涉及的药品共有48种(包含不同规格和剂型),其中抗感染药物位居首位,其次为循环系统类药物(中成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107例,94.6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我院上报的24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物,占40.73%;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占31.05%;静脉给药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占88.31%;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5.48%。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强化ADR监测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用药,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的206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报告中,男性(120例)多于女性(86例),涉及药品116种,青壮年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34.9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9%,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多占56.8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8.16%,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1%。【结论】临床应重视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的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静脉注射液使用中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院9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98例报告中涉及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使用方法、配液环境、输液器材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药物使用不规范引起74例,配液环境引起反应6例,输液器(留置针)引起反应4例,患者体质引起反应14例。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临床药师加强监管,对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2011年蚌埠地区250例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  邢蓉  许健 《实用全科医学》2014,(9):1527-1528
目的了解2011年蚌埠地区抗肿瘤药所致不良反应(英文简称ADR)的发生情况,总结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规律,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利用ADR监测网络,对蚌埠地区2011全年度上报的250例抗肿瘤药品的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为较易发生不良反应人群;其例数为128例,所占比例为51.20%,40-49岁和50-59岁比例相当,分别占18.80%和19.60%,本次研究中小于18岁的人群中暂没有ADR病例的上报;男性患者使用抗肿瘤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多于女性患者(148∶102)。抗肿瘤药的ADR表现:发生消化系统反应的患者数量最多为137例(占51.89%),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其次为皮肤系统47例(占17.80%),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有其他系统(主要为血液系统)反应的患者数量也较多44例(占16.67%),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一般ADR主要发生于用药后的1 d;蚌埠市区几家大型医院的抗肿瘤药物的品种数明显多于基层医疗单位;在六类抗肿瘤药物中,监测到以其他类抗肿瘤药发生的ADR发生例数最多,其中主要为铂类抗肿瘤药。结论各级医疗机构应继续加强抗肿瘤药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提供参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厂家抗肿瘤药药物说明书中标明的不良反应不全面,应及时跟踪更新,以提高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与患者年龄相关,与给药浓度似有一定关系,与性别无关。结论: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情况及发生原因。方法:检索中文医药卫生期刊2000年-2013年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个案进行分析。结果:一百多种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的为抗生素,90%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以内。文中还对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观察用药后反应,方能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参麦注射液的临床使用情况,探讨合理用药情况与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四川5家医院336例使用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临床上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为超适应证使用、浓度过大、溶媒使用不当及滴速过快等,不良反应发生与不合理用药有关。结论医生在使用该药时要符合中医药理论,避免不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