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疆某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某三甲医院内科、外科、门诊和其他科室工作1 a以上(含1 a)的女性护士688名,应用基本情况调查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CMBI)调查护士的一般情况、工作倦怠情况,比较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夜班频率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差异,并对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688名护士中以汉族为主(64.1%),工龄以<5 a和5∽15 a为主。不同工龄护士个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学历水平护士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工作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夜班频率护士个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工龄和夜班频率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水平与国外M aslach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职业倦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多夜班工作是发生工作倦怠的危险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加强自身应对和组织管理层面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提高护士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白晓霞 《四川医学》2011,32(10):1650-165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和Maslach工作疲溃感量表对本院手术室9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倦怠主要表现在个人成就感丧失,而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维度倦怠程度较轻;心理状况不佳者占19.3%。结论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心理状况较差,应重视对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的管理,从管理者和个人角度去减少或消除压力源,减轻工作倦怠,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个人-组织匹配是指个人与组织的相容性,可以从个人-文化匹配、需要-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三个方面加以探讨[1].目前我国对于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很多,然而探讨个人-组织匹配与教师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探讨个人-组织匹配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这对于促进个人与组织的匹配,进而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秀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14(2):99-100,104
职业倦怠一词的英文名称是"burnout"原意为"燃烧竭尽"的意思。Maslach和Jackson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一种症状。"工作倦怠可损害个体健康并影响生产能力。文献报道职业倦怠患者有一系列与情感和生理相关的体征和症状,例如:职业紧张度提高、参与性及自主程度降低和工作满意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医医院青年护士职业期望及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了解,对中医医院青年护士职业期望、职业倦怠状况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估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国三甲中医院青年护士,共计470人,通过职业期望量表和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职业期望现状调查,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s)(3.42±1.034);内在价值因素(±s)3.50±1.030;外在价值因素(±s)(3.71±1.010)。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情绪疲倦(±s)(2.67±1.138);职业淡漠感(±s)(2.71±1.156);个人职业成就感(±s)(2.75±1.087)。结论外在价值因素是职业期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个人职业成就感则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西省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以下简称MMT门诊)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降低职业倦怠和改善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问卷调查法对江西省所有MMT门诊工作人员进行普查,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江西省124名MMT门诊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为48.39%,以轻度职业倦怠为主占45.97%,中度职业倦怠占2.42%,未见重度职业倦怠情况出现。工作倦怠状态以情感衰竭为主。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和工作年限对情感衰竭维度有一定影响,30~39岁年龄段、工作年限4~6年的工作人员情感衰竭倦怠情况显著(P<0.05)。多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学历、月平均收入对MMT门诊工作人员的职业倦怠有影响,学历越低、月收入越高,越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结论江西省MMT门诊工作人员整体处于轻度工作倦怠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提示应重点关注较年轻、工作年限相对较少、学历低和月收入高者等人群,并同时进行相应干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万巧英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44-145
护理工作倦怠作为护理工作压力与护理工作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对护理工作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对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等多种指标也有预测作用。因此,需要重视护理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以较好地解决护理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灌注师职业倦怠情况和工作压力源,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国内修订后的工作倦怠量表(M—GS)测量212名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并观察其与人口学特征、职称及收入的关系。采用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量表测量灌注师的工作压力源。分析灌注师工作倦怠与各压力源分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调查显示灌注师的工作倦怠情况与国内医务人员常模相似。男性灌注师的成就感高于女性(P〈0.05);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以30~39岁年龄组为最高(P〈0.01)。硕士研究生情绪衰竭较高(P〈0.01);中级职称灌注师的情绪耗竭和情感疏远最高(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成就感逐渐升高(P〈0.05);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人员情感疏远程度最高。问卷显示使灌注师最感压力的工作问题依次是外部环境、工作负荷、组织管理、职业兴趣、职业发展、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与职业倦怠相关系数较高(〉0.4)的压力源依次是职业兴趣、工作负荷、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结论30一39岁年龄组职业倦怠程度最高,教育程度高者的职业倦怠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称的升高职业倦怠程度逐渐降低。与职业倦怠相关性较高的工作压力源分量包括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职业兴趣。  相似文献   

9.
工作倦怠的研究一直是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对策研究进行了梳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个人背景因素、组织因素与人格因素;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可以把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分为内部干预和外部干预。相对外部干预方法而言,内部干预的方法更容易,成本也更低,但其影响力却远比不上外部干预,因为与个体因素相比,工作情境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作用力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增强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方法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状态的观察、分析,发现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适宜的防范措施,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结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增强了护理人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有效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流失。结论因为护理工作是技术性、风险性、服务性相结合的工作,如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则严重影响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大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社会、医院和家庭应给予护士更多的社会支持,有效地预防或改善护士的工作倦怠,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刘燕鸿  张立  安利群 《铁道医学》2014,(10):1195-1198
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外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马斯兰工作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maslach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和开放式问卷对我院外科114名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科护士情感衰竭均分为(25.52±5.15)分,去人格化均分为(10.52±3.10)分,个人成就感均分为(33.85±5.24)分,存在较高程度的职业倦怠。结论:传染病医院外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需寻求有效途径来缓解外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12.
马丽  朱晓丹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2):1103-1104
目的调查护士职业倦怠的状况,寻求维护护士身心健康的措施,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根据职业倦怠与工作匹配理论对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进行修改,并将银川市96名护士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名中出现职业倦怠23人,出现职业倦怠前期症状67人,无职业倦怠6人。结论银川市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利于我区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应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护士护理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关怀能力和工作倦怠的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使用工作倦怠量表(MBI)和关怀能力量表(CAI)对36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339份,其中57.2%的护理人员处于高度个人无成就感状态,77.3%的护理人员关怀能力总分处于低水平;总体上,护理人员关怀能力偏低、工作倦怠程度严重;去人格化和个人无成就感两个维度是关怀能力总分的有效预测变量。结论鼓励从管理者和护理人员自身角度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关怀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士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为降低职业倦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于2013年随机抽取沈阳市10所综合性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的1 100名女性护士,应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及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76.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探讨护士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并验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结果 工作-家庭冲突对情绪衰竭和消极怠慢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6.8%和8.7%,引入心理资本后,解释变异量分别增加了2.0%和6.7%;家庭-工作冲突对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个人成就感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6.0%、14.8%和1.4%,引入心理资本后,解释变异量分别增加了1.2%、4.5%和9.0%;心理资本在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结论 护士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密切相关,心理资本能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倦怠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工作倦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教师的工作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与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对医学生的教育,乃至于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临床课教师身兼医师与教师双职,及其服务对象的特点,社会的巨大压力,缺乏有效地组织支持、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引发或加速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工作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ICU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状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不记名调查问卷收集资料,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护士执业倦怠量表(Nursing burnout scale,NBS),对ICU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进行评估。结果 ICU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在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感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护士存在较高的工作倦怠,建议护理管理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积极寻找缓解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方法,确保ICU护士身心健康和护理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从情绪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尝试分析该群体职业倦怠的成因。方法利用中国工作倦怠量表 CMBI 对328名医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测试,回收后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89份,问卷中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2个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则采用负向计分法,以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作为临界值进行统计。结果1)受试者中70.9%的实习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2)受试男生与女生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3)非医学专业实习生与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4)实习时长>6个月者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医学实习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殊群体,其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及教学医院应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8.
精神科医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对精神医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精神科医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问卷法对住院精神科医师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医师的工作倦怠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1~35岁年龄段者的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年员工的倦怠水平比较高;精神科医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呈现显著相关;精神科医师的应对与工作倦怠有显著相关。结论:精神科医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为更好地提升其职业稳定性,需要从综合化的角度关注精神科医师的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并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为预防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上依据和具体实施缓解怠倦的方式。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中文版调查综合性医院的287名护士进行一般基本情况和职业倦怠程度调查。结果以美国M氏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常模为对照,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情感衰竭的分数较美国M氏常模分高(P<0.05),而个人成就感和去人性化的维度上的总分数低于美M氏常模分(P<0.05)。以上海护士职业怠倦为对照,与上海护士职业倦怠进行比较,个人成就感分数增高(P<0.01),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分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护士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工作护理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士职业倦怠个人成就感以及情感衰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护士去人性化和情感衰竭和程度最高,而个人成就感最低。结论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地区的医院护理人员其职业倦怠水平不同。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是影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相当,ICU的护理人员情感衰竭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陕西省关中地区基层卫生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现状及人口学特征对其影响的情况,为工作倦怠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985名基层卫生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人口学特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状况.结果 陕西省关中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中情绪衰竭、对工作积极负责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得分依次为(3.66±1.00)分、(3.84±0.78)分、(3.72±0.77)分,其中情绪衰竭受婚姻状况、单位类型、职工类型和职称的影响;对工作积极负责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年龄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陕西省关中地区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状况处于不良状态,尚需改进;应重点关注综合医院、医生、护理以及年龄较小的医务人员;提高对基层医务人员的重视度及减轻工作负荷等是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