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IL-10和IFN-γ的水平。结果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BVDNA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HB存在异常细胞免疫应答,Th1/Th2水平失衡可能与HBV持续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IL-23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IL-17、IFN7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例活动期UC患者为UC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肘静脉血3mL,送实验室进行PBMCs分离与培养。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LPS刺激)中IL-23含量;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IL-23刺激)中IL-17、IFN-γ含量。结果UC组上清液中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LPS刺激后,两组上清液中IL-2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LPS刺激前(P〈0.01)。未经IL-23刺激的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IL-23刺激后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经IL-23刺激后,IL-17、IFN-γ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L-23刺激前(P〈0.05或P〈0.01)。结论IL-23是UC发病的重要启动因素,IL-17(IL-23诱导)在U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对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IL-17、IL-6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脐带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分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和共培养组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17和IL-6的水平.结果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105、HLA-I.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2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IFN-γ水平有所下降(P〉0.05),IL-17水平和IL-6水平明显上升(P〈0.0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2和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L-17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IL-6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明显可抑制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2、IFN-γ,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可升高IL-6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灰树花多糖(GRN)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GRN与人PBMCs共培养,对照组以不加GRN的PBMCs培养相同时间。RT-PCR检测人PBMCs中IL-2 mRNA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中IFN-γ的表达。结果经GRN处理的人PBMCs中,IL-2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呈显著增高(P〈0.01);Th1细胞中IFN-γ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增高(P〈0.01)。结论 GRN可提高PBMCs中IL-2 mRNA及IFN-γ的表达,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液蛋白(Culture filtrate protein,CFP)对鼻息肉(Nasal polyp)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3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30例鼻息肉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采用MTT法测定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CF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FP干预前后PBMCs培养上清液中的IL-4、IFN-γ、GM-CSF水平.结果:鼻息肉患者组PBMCs上清液中IL-4、GM-CSF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IFN-γ含量显著减少.CFP干预后鼻息肉患者组上清液IL-4、GM-CSF水平明显降低,而IFN-γ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FP能纠正鼻息肉患者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失平衡状态,可能成为鼻息肉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干预协同刺激信号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转换的影响。方法 用人绒毛膜癌细胞株JEG-3制备滋养细胞抗原;用该抗原刺激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导4(CTLA4Ig,10μg/mL组和1μg/mL组),对照组加IgG(10μg/mL组和1μg/mL组),培养72h,分别取24h和72h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上清液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索4(IL-4)的水平。结果 与同质量浓度的对照组相比,CTLA4Ig组产生的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生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FN-γ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TLA4Ig1μg/mL组相比,CTLA4Ig10μg/mL组产生的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IL-2水平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LA4Ig能通过阻断CD80/CD86共刺激信号,使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向Th2型细胞因子偏移。  相似文献   

7.
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失调及孟鲁司特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失调及盂鲁司特的干预作用。方法对6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4mg/d,1次/d,连用3个月。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培养上清液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和日夜间症状评分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培养上清液PBMC中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经孟鲁司特治疗3个月后患儿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哮喘患儿存在着Th1/Th2平衡失调,免疫状态由Th1向Th2“克隆漂移”。孟鲁司特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可治疗哮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干扰素-γ诱生蛋白(IP)-10和IL-12的表达水平及环孢素A(CsA)和环磷酰胺(CY)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PBMCs培养上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中分泌IFN-γ和分泌IL-10的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血清及PBMCs培养中IFN-γ、IL-10、IL-12和IP-10水平增高,PBMCs中表达IL-10的CD4 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表达IFN-γ的CD4 T细胞的比例亦有所增高;CsA及CY均能抑制SLEPBMCs培养中IL-10水平,并对PHA刺激下的IFN-γ、IP-10和IL-12分泌增高有抑制作用,且CsA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CsA和CY还能抑制PBMCs中表达IFN-γ及表达IL-10的CD4 T细胞的比例增高,且CsA的抑制幅度更大。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失调。CsA与CY均能干扰SLE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的免疫病理过程,且CsA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HCV感染患者HCV RNA水平,ALT、AST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细胞因子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慢性HCV感染患者PBMCs72小时后,ELISA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TNF—α)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含量。结果:RNA阳性患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但阳性患者之间,ALT、AST水平无显著差异。不论RNA滴度高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均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IFN-γ与ALT、AST有一定相关性(r=-0.8178,P=0.02;r=0.7517.P=0.04)。结论:血清HCV RNA水平与肝损伤有关,INF-γ在抗HCV免疫应答的同时可能对肝脏也造成了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10.
刘静  王凯忠 《吉林医学》2006,27(5):472-472,47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研究细胞因子IL-4I、FN-γ及GM-CSF与哮喘的关系。方法:选择哮喘患者(哮喘组)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各1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IL-4I、FN-γ和GM-CSF的分泌水平。结果:支气管哮喘组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GM-CSF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GM-CSF和IFN-γ参与了哮喘发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魏军  刘岿然  隋丽红  尚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414-2415,2425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功能变化.方法子痫前期患者29例,正常妊娠妇女1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72小时,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子痫前期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259.4±90.5)pg/mL,(452.0±122.6)=pg/mL与正常妊娠组(140.3±73.2)pg/mL,(307.5±106.4)pg/mL相比,显著升高,分别为P<0.01,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28.8±7.7)pg/mL,(178.9±98.6)pg/mL与正常妊娠组(41.9±11.4)pg/mL,(316.1±284.6)pg/mL相比,显著下降,分别为P<0.01,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功能增强,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水平在肝细胞癌(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0例HCC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PBMCs,提取总RNA,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逆转录并扩增IFN-γ和IL-10,通过凝胶图像扫描系统对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密度扫描.结果:HCC患者PBMCs中IL-10 mRN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而IFN-γ mRNA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P<0.01).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PBMCs存在Th1/Th2失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IL-18)、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实验组)治疗前、治疗3月后及50例处于绝经期的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8、IL-8、IFN-γ水平,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对治疗前实验组血清E2、FSH与IL-18、IL-8、IFN-γ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组治疗前后进行改良 Kupperman 评分.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血清IL-18、IL-8、IFN-γ、F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实验组血清E2与IL-18、IL-8、IFN-γ呈负相关(P〈0.05),FSH与IL-18、IL-8、IFN-γ呈正相关性(P〈0.05).治疗3月后实验组改良Kupperman 评分及血清IL-18、IL-8、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IL-18、IL-8、IFN-γ可能参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免疫过程,血清IL-18、IL-8、IFN-γ水平可作为病情判断及疗效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泻型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积分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腹泻型PI-IBS患者30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分离培养两组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检测外周血及细胞培养上清波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结肠镜取结肠黏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肠黏膜IFN-γ及IL-10蛋白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IFN-γ、IL-10水平变化与临床症状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时象外周血中IL-10、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BMC分离培养液中IFN-γ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肠道主要症状积分与PBMC培养上清液及结肠黏膜中IFN-γ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5、0.94,P<0.01),与IL-10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2、-0.79,P<0.01).结论 IFN-γ/IL-10失衡可能参与腹泻型PI-IBS发病,并可作为疾病活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孔武明  李光 《中原医刊》2003,30(13):F002-F002
目的:检测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肝(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8水平,探讨IL-18在CHB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分离CHB病人PBMCs,在LPS刺激下培养48h,ELLSA法测定上清液中IL-18、IFN-γ水平。结果:随着炎性活动的加重,CHB病人IL-18、IFN-γ水平上升,但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且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论:IL-18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节调及炎症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1型辅助性T细胞(Thl)(包括IL-2、IFN-γ)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包括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U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UAP患者40例(UAP组)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8例(SAP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中的IFN-γ、IL-2和IL-10水平,并观察UAP患者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UAP组血清中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UAP患者中,有心脏事件患者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患者(P均〈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脏事件患者(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Thl和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有关,可反映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对判断UAP患者近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霉酚酸(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分离2l例SLE患者及14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别加或不加MPA培养48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 IFN-γ^ IL-10-T细胞、CD4^ IFN-γ-IL-10^ T细胞及CD4^ IFN-γ-IL-10^ T细胞百分率。结果: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MPA可使SLE患者PBMCs自发产生或PHA刺激产生的IL-10、IL-12和IFN-γ的水平显著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和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增高,而MPA可导致用或未用PHA刺激培养的PBMCs中CD4^ IFN-γ^ IL-10-T细胞、CD4’IFN-γ-IL-10^ T细胞及CD4^ IFN-γ^ IL-10^ T细胞阳性率下降,尤其是可使SLE异常升高的CD4^ IFN-γ-IL-10^ T细胞亚群和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百分率显著降低。结论:MPA治疗SLE的疗效作用可能与抑制IL-10、IL-12和IFN-γ等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及抑制CD4^ IFN-γ^ IL-10-T细胞、CD4^ IFN-γ-IL-10 T细胞及CD4^ IFN-γ^ IL-10^ T细胞亚群的活化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结合CIK细胞抗肿瘤效应。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 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1)。结论 DC-CIK细胞比CIK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产生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BS患者外周血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中Thl型细胞因子IL-12、IFN-1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1)IBS组IFN-1、IL-12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1;与正常组比较,IBS组IL-4及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P〈O.05)。②同正常组比较,pIBS组IFN-1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IL-4、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同正常组比较,非DIBS组Th1型、Th2型细胞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外周血Thl、Th2型细胞因子产生了失衡,呈Th1优势反应;感染因素影响了Th1/Th2失衡;腹泻型IBS患者焦虑状态亦可能影响了Th1/Trh2失衡;抑郁状态与Th1/Th2反应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因子-kB(NF-kB)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0)、白介素-6(IL-6)分泌的相关性。方法25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组PBMCs NF-kB表达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由放射免疫法测定。对两组的指标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心力衰竭患者PBMCs NF-kB胞核染色阳性率和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b-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NF-kB胞核染色阳性率和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F-kB表达增高,细胞因子(TNF-αβ、IL-1β、IL-6)分泌增多。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通过NF-kB表达的上调促进细胞因子(TNF-α、IL-10、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