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期全身骨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鸿毅  邹劲涛 《医学综述》2008,14(2):268-270
使峰值骨量达到最大化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策略,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影响峰值骨量最敏感的时期,人体50%的峰值骨量是在青春期获得,如在此时期达不到最佳骨量,对人一生骨骼健康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青春期少年骨量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人体60%~80%的峰值骨量由基因即遗传因素所决定,目前大多数基因研究结果尚不一致;环境因素对骨量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其中以钙摄入量、体育锻炼、体质量和身高、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大。  相似文献   

2.
从青少年时期预防骨质疏松症儿童青少年时期峰值骨量增加10%,可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危险性降低50%[1]。骨发育成熟期达到的峰值骨量和成年后骨质丢失速度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所以幼年时期注意提高骨量,青年时获得个体峰值骨量;中老年时注意减少骨丢失,这样的双重措施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远优于单纯从防止骨丢失角度考虑的效果。由此可见骨质疏松症虽是老年性疾病,但从青少年时期就应开始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注意提高骨峰值,建立高钙库。青少年预防骨质疏松症,骨骼获得峰值骨量的措施(1)合理营养是预防骨质疏…  相似文献   

3.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2):1849-1851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低下、骨骼微结构破坏为特征,易导致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青年时期获得峰值骨量(包括骨质量)的高低及绝经后或老年时期骨量丢失的速度有关,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上述两个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但在不同时期骨量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目前已经证实遗传因素对峰值骨量获得起重要作用,而环境因素则对绝经后或老年时期的骨量丢失起主要作用。本文对骨质疏松与遗传关系及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和策略做一评述。1骨质疏松具遗传性的证据1.1人种间骨量的差别不同人种的骨量间存在显著差别,骨密度(bone minera…  相似文献   

4.
男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均寿命的不断增加,男性骨质收松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以共卫生问题,并逐渐受到临床医学界重视,与女性骨质疏松相比男性骨质疏松有其特殊性,尽管男性青春期可获得的骨峰值比女性高,其骨量丢失的时间也明显晚于女性,但骨质疏松骨折给男性患者造成的危害却丝毫不低于女性,据估计美国大约1/3的男性在其生存期间将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男性髋骨骨折占全部髋骨骨折的1/3,与女性相比发生髋骨骨折后的死亡率更高,本文将对男性骨骨质疏松症的某些研究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基于运动对骨骼健康的益处,提出2005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的主题为“选择运动,防止骨松”,强调运动在骨健康中的作用:(1)儿童和青春期适量的运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提高峰值骨量;(2)多一些休闲,多一些运动、做一点家务和少一点静坐可以明显降低髋部骨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SPA法测定广州市334创女性桡骨骨密度。结果表明:女性在35~39岁获得骨量峰值,骨密度(BMD)为0.684±0.076g/cm2。4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下降,45~55岁骨量呈快速丢失,60岁以后骨量丢失趋于稳定。70岁以后骨量呈缓慢回升趋势。其骨量丢失过程与国内报道相似。55~65岁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4%~71%,并约有37%~61%的人存在高度的Colles’骨折危险。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是一个缓慢过程,对45岁以上妇女应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7.
雄激素与男性骨质疏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雄激素是男性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 ,除参与生殖作用外 ,还影响机体的其他过程如骨代谢。经研究证明 ,骨细胞表面有雄激素受体 ,表明雄激素对骨细胞的作用是直接的。青春期前因性腺功能低下 ,故患者无法达到峰值骨量 ;以后随增龄引起的睾酮水平降低 ,可使骨量丢失 ,并引起骨质疏松。临床上行雄激素补充治疗 ,就可改变这些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佛山地区504例正常女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07,18(3):133-133,98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QD4500A双能X线骨密度仪同时测量504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L2~L4前后位)、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5岁一个年龄组分13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佛山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及股骨大转子区域骨峰含量出现在30~岁组,而股骨颈骨峰含量出现在25~岁组,Ward's三角部位骨峰含量出现在20~岁组,达到峰值骨量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成年女性体BMD值随年龄而变化,不同部位的骨骼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骨峰值水平也不同.各部位BMD值出现下降的年龄不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女性人群,预防、诊断骨质疏松应以测量不同部位的BMD值作为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以期为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9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峰值骨量以及线密度,探讨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按照年龄分为三小组,结果显示,研究组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其峰值骨量和线密度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峰值骨量和线密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两组研究对象的峰值骨量以及线密度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进行诊断和预防时,可以将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情况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发病时间上来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多发病 ,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导致本病的危险因素是在老年期才出现。从整体上讲 ,预防应从生长期开始。1 预防工作应从儿童时期开始正常的生长发育 ,良好的营养状况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 ,能够获得一生较高的骨量累计 ,这对减少或避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产生是很重要的。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发育的关键时期 ,大约在 2 0岁以前 ,人体可以获得峰值骨密度 90 %以上的骨量。( 1)合理营养 :在此阶段人体对影响骨代谢的营养素、钙和维生素 D的需求量相对较高。钙的摄取 :我国营养学会 1988年推荐此期膳…  相似文献   

11.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基于运动对骨骼健康的益处,提出2005世界骨质疏松日(10月20日)的主题为"选择运动,防止骨松",强调运动在骨健康中的作用:(1)儿童和青春期适量的运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提高峰值骨量;(2)多一些休闲、多一些运动、做一点家务和少一点静坐可以明显降低髋部骨折的危险性;(3)体力活动和健身能够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和跌倒摔伤的危险性;(4)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体力活动与女性和男性髋部骨折降低相关;(5)加强背部肌肉锻炼可以减少椎体骨折和驼背的危险性;(6)研究表明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或增加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7)在衰弱的老年人中,活动可以增加平衡能力和自信心,并有利于预防摔倒.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无论男女,如果骨骼健康生长,骨骼最强健的年龄段是25—40岁,即该年龄段骨骼达到了最高的骨量和最好的质量。骨骼是否能达到最好状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而一旦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渐渐增大,患骨质疏松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也增大。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钙的摄入少,又不拒绝不良嗜好,这样达不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在较早的年龄出现。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如果减肥、怕晒、少运动,就更容易被骨质疏松“侵犯”。我国的男孩和女孩19岁以前,骨量长了接近90%,还有10%以上没长,不要放过剩余的10%这点很重要。必须加强青少年地营养,并且要教育孩子加强锻炼。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要及早开始,在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从而享用一生。  相似文献   

13.
<正>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骨量迅速积累,是关系人体一生骨量峰值的关键时期[1]。近年来,骨质疏松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再被看作单纯的成年疾病,良好的骨骼健康来自于儿童时期充足的骨量[2]。在儿童期保证足够的骨矿水平是提高成年早期骨峰值及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研究婴幼儿时期骨密度变化规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儿童早期的骨营养干预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超声骨强度仪,测定1 294例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与骨质疏松》(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林守清) 1.雌激素与女性青春期骨的生长、骨量的积累:生理情况下,骨的生长发育伴随着青春期发育也遵循着一个时间表,如四肢骨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髓的愈合有一定的年龄顺序,此过程受多种内分泌激素调控,如生长激素、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 ,是机体自然衰退、老化过程中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的退化、骨折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骨量峰值和骨量丢失速度是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系调查显示骨量峰值受遗传控制 ,有腰椎和髋部骨折史的绝经后患者的女儿 (绝经前 )与没有此家族史同年龄的女性相比 ,前者腰椎、股骨颈处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 ,BMD)与其母亲的骨密度明显相关[1] 。双胞胎的研究也提示遗传对中轴骨和外周骨骨量及骨丢失速度有一定影响。各种遗传基因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利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16.
女性增龄、绝经后 ,雌激素水平降低 ,导致快速骨量丢失 ,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青少年时期是最大骨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 ,预防骨质疏松应从青少年开始。然而 ,因节食、运动不足等 ,年轻女性骨密度有低下倾向。我们在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了女大学生骨密度与运动习惯的调查 ,旨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体质。1 对象在校女大学生有骨质疏松受检愿望者 181名 ,年龄在 18- 2 5岁均已过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 ,排除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如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 )。2 方法2 .1 测量身高、体重 ,并计算体重指数 (BMl)2 .2 骨密度…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部分地区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调查吉林省地区部分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方法按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采用Lunar DPXL型号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180名调查对象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各年龄组骨密度、POP患病率,比较城乡POP患病率。结论男性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女性腰椎L2—4骨峰值见于30~39岁,股骨近端骨峰值为20~29岁;女性骨量丢失速度50岁以后明显增加,POP患病率较男性明显增高;城乡中老年人POP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哺乳期妇女骨量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好发于女性 ,哺乳对骨量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哺乳期骨量的变化报道不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哺乳期发生了骨量减少 ,有的人认为哺乳期骨量没有变化 ,尤其在哺乳早期 ,骨量变化更不明显。即使骨量有所下降 ,这种骨量的减少 ,是短暂的、急性的丢失骨量过程 ,随着哺乳停止 ,月经的来潮 ,骨量约于 1年内可得到恢复。补充钙剂无法预防和治疗哺乳期妇女骨量丢失 ,但却能使骨密度的下降幅度减少。1 骨质疏松的定义及危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 ,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 ,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深圳市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日本ALOKA骨密度测定对深圳市21~73岁的人群600人进行尺桡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1岁以上女性和61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5);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1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33卷第5期报道 为了进一步确定骨峰形成的年龄和影响峰值骨量、骨密度的因素,为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寻找有效途径,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秦林林等,对北方成长的781例15~50岁健康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和生活因子调查,对生活因子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子和有利因子。 结果,体重每增加10kg,男性不同部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