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10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进行AmpC酶的耐药基因研究。方法用超声破碎法提取10株菌的β-内酰胺酶粗提物,进行三维试验;提取10株细菌的总DNA,PCR扩增CMY—G1、CMY—G2、FOX、ACT、DHA、MOX、CIT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对菌株进行MIC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三维试验阳性的有4株,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出率:CMY—G1(1/10)、CMY—G2(2/10)、FOX(1/10)、CIT(2/10),ACT、DHA和M0x未检出;CMY基因经全序列测定得到1146bp的基因片段,与广州地区报道的CMY基因有99%同源;AmpC酶阳性的菌株菌呈多重耐药现象。结论加强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产AmpC酶的监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应对产酶株。  相似文献   

2.
海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型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海南地区8所医院2009年度不重复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540株,分别采用纸片扩散法和三维试验进行表型筛选和AmpC酶检测,用接合试验证实酶基因型的转移性,通过PCR检测及序列分析进行质粒AmpC酶基因型确定,用E-Test法对产质粒AmpC酶株进行MIC测定.结果 540株大肠埃希菌中,头孢西丁抑菌环直径≤17mm的占22.8%(123/540),除五指山市菌株全部对头孢西丁敏感外,其他医院均有对头孢西丁的耐药株.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阳性的占1.90%(10/540),以PCR方法 对10株三维试验阳性大肠埃希菌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6株在约462 bp处扩增出条带,经测序和比对结果 证实为CMY-2型质粒AmpC酶.10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接合试验有2株接合阳性,接合子均扩增出CMY-2型条带.药敏结果 显示6株产质粒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3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和含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极低,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结论 海南地区存在产质粒介导的CMY-2型AmpC酶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 显示对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极高,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  相似文献   

3.
新CMY型头孢菌素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流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Guan XZ  Liu YN  Luo YP  She DY  Zhou G  Chen LA  Xu YP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72-1875
目的 对临床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头孢菌素酶。方法 对从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先后用纸片扩散法、三维试验、等电聚焦试验以及微量稀释法等进行表型检测。然后用接合试验、多重PCR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719株受试的大肠埃希菌经三维试验,等电聚焦以及酶抑制试验表明有6株细菌都能够产一种等电点(PI)为8.9的能够被氯唑西林抑制而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用微量稀释法检测表明这些菌株对多种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但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均敏感。接合试验表明它们携带的AmpC酶具有转移性,多重PCR检测表明这些基因来源于费氏枸橼酸杆菌家族,DNA测序表明该基因和CMY-2以及CMY-7有99%的同源性,为一种新的CMY型头孢菌素酶。结论发现了一种新的CMY型头孢菌素酶,它介导了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其耐药性能够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a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CTX-M型阴沟肠杆菌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产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阴沟肠杆菌所产CTX-M型β-内酰胺酶进行基因克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方法以产CTX-M型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45号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两对引物PCR扩增CTX-M,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后测定该核苷酸序列,再将CTX-M基因克隆到pGEX-6P-3表达质粒并转入感受态BL21,选择阳性菌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酶动力学检测。结果PCR扩增出大小为876bp和1067bp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上CTX-M-9和CTX-M-3酶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CTX-M-3型重组菌株药敏试验结果与原菌株相比,对青霉素类和头孢噻肟具有明显的水解作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之较为稳定,动力学结果与酶稳定性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重组质粒pGEX-6P-3/CTX-M构建成功,CTX-M-3型重组菌株与原菌株比较,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增加,亲和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菌株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病例特点,并对相关基因ampC和ampD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9月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181株,分别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和高产AmpC酶菌株;对初筛试验阳性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初筛试验阳性菌株ampC,ampD基因PCR扩增、测序和比对,Rep-PCR分析ampC阳性菌株基因型.结果 181株病原菌中头孢西丁初筛试验法检出产AmpC酶39株,概率为21.5%(39/181);三维试验法检出高产AmpC酶菌株的概率为43.6%(17/39).PCR结果显示ampC和ampD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1%(16/39)和56.4%(22/39).对16株ampC阳性菌进行基因测序,与GenBank相应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达98%-100%;2株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的测序发现在ampD基因羧基端存在可疑的突变位点.结论 本研究相关败血症患者血流耐药病原菌感染主要源自院内感染.在产AmpC酶的血流病原菌中,ampC基因突变比较少见,而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突变发生率比较高,且ampD蛋白羧基末端氨基酸的缺失或替代可能与AmpC酶去阻遏表达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质粒型AmpC酶株的比率、酶的基因型及其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本院、福建省立医院两家医院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的67株耐头孢西丁不重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抽提高产AmpC酶株质粒。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产物序列分析确定质粒AmpC酶和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质粒转化试验定位耐药基因;ERIC—PCR指纹图确定产酶株间的同源关系。结果:福州两家医院耐头孢西丁菌中产质粒型AmpC酶的发生率,大肠埃希菌分别为16.7%和10.5%。肺炎克雷伯菌则分别为8%和0。2株肺炎克雷伯菌产DHA-1型、4株大肠埃希菌产CMY-2型、1株大肠埃希菌产CMY-22型质粒Am—pC酶;5株产CMY型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还分别同时产CTX—M-14、CTX—M-27、TEM-144和TEM-1型β内酰胺酶。7株菌中,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3株大肠埃希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转移给受体菌。7株产酶菌ERIC—PCR指纹图显示,2株肺炎克雷伯菌来自相同克隆,其余菌株来自不同克隆。结论:福州地区发现产DHA-1型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和产CMY-2型及CMY-22型AmtpC酶大肠埃希菌。CMY-22型AmpC酶和TEM-144型B内酰胺酶是国内外首次报道,GenBank登陆号为DQ256079和DQ25608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质粒pET-28a(+)/CTX-M-3分别在大肠埃希菌ER2566和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的最佳条件.方法 分别在不同的宿主菌、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剂浓度中诱导pET-28a(+)/CTX-M-3融合表达载体,目的 产物经SDS-PAGE和BandScan凝胶分析软件分析,以获得最佳表达条件.结果 表达载体的最佳诱导条件是重组质粒在BL21(DE3)中18℃诱导24 h,IPTG终浓度为0.8 mmol/L:表达载体在最佳条件下表达时,目的 蛋白的最高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3%.结论 获得pET-28a(+)/CTX-M-3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CTX-M-3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蛋白的最佳条件,为此酶的大量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表达梅毒螺旋体(Tp)重组蛋白Tp0608(rTp0608)并鉴定其抗原性,为深入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Tp0608全长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Tp0608,转化宿主菌诱导表达rTp0608,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形式与纯度,Western blot鉴定rTp0608的抗原性。结果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Tp0608在宿主菌内经诱导表达了分子量大约为38 kDa的重组蛋白,以包涵体表达形式为主,纯化蛋白的纯度>9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蛋白能被梅毒患者混合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PET-28a(+)表达载体高效表达了rTp0608,该重组抗原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表达梅毒螺旋体(Tp)重组蛋白Tp0608(rTp0608)并鉴定其抗原性,为深入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奠定基础。方法 PCR扩增Tp0608全长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Tp0608,转化宿主菌诱导表达rTp0608,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形式与纯度,Western blot鉴定rTp0608的抗原性。结果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Tp0608在宿主菌内经诱导表达了分子量大约为38 kDa的重组蛋白,以包涵体表达形式为主,纯化蛋白的纯度>9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蛋白能被梅毒患者混合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 PET-28a(+)表达载体高效表达了rTp0608,该重组抗原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1.
陈月燕  席云  谭泳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36-3737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情况。方法:应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纸片法检测ESBLs。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AmpC酶阳性为13.3%(149/1157),其中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阳性率较高,而ESBLs阳性为43.0%(498/1157),其中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阴沟肠杆菌阳性率较高,ESBLs和AmpC同时阳性为4.7%(54/1157)。除对亚胺培南未形成耐药外,AmpC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率超过50%,ESBLs则超过70%,这些均显著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须要计划地使用各种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更多的AmpC和ESBLs阳性菌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彭健新 《吉林医学》2011,(18):3684-3685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状况及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AmpC酶测定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测定采用纸片法。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AmpC酶阳性为15.5%(26/168),ESBLs阳性为41.7%(70/168)ESBLs和AmpC同时阳性为4.8%(8/168)。AmpC阳性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类药物耐药率超过70%,ESBLs则超过60%,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头孢派酮/巴坦次之。结论:AmpC酶和ESBLs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两类主要酶,亚胺培南是治疗由产AmpC酶和/或ESBLs菌引起感染的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三种检测AmpC酶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三维试验、表型筛选法及头孢西丁纸片药敏法(K-B法)同时检测肠道G-杆菌的AmpC酶,并加以比较,找出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检测AmpC酶的方法。方法用头孢硝噻吩法检测出97株β-内酰胺酶阳性的肠道G-杆菌作为试验待测菌,用头孢西丁药敏法、表型筛选法测定细菌耐药情况,以判断产AmpC酶的情况。用三维分析法测定细菌粗提物中的AmpC酶情况。结果97株肠道杆菌头孢西丁药敏法结果显示产AmpC酶共有36株,占37.1%(36/97),与三维试验比较总符合率为74.2%。表型筛选法产AmpC酶的菌株有15株,占15.5%(15/97),与三维试验比较总符合率为91.8%。结论表型筛选法与三维试验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型筛选法可以作为一种临床快速、简便、可靠的检测AmpC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进行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 利用,VcoI、HindⅢ双酶切,从本室建立的pET-30a( )-SAG1重组质粒中获取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将目的片段连接到经同样双酶切的质粒pET32a中,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2a( )-trSAG1。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中并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Ni—NTA agarose纯化后,Western—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 )-trSAG1,通过IPTG诱导得到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的重组S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0000,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ELISA试验表明重组SAG1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了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表达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有望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HBx基因缺失型突变体HBx-d382和HBx-d431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构建HBx基因缺失型突变体HBx-d382和HBx-d431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pGM-T/HBx-d382和pGM-T/HBx-d431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含EcoRⅠ和XhoⅠ酶切位点的HBx基因片段。HBx基因PCR扩增产物与载体pET-28a(+)经双酶切、连接,形成重组DNA后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卡那霉素筛选、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筛选出重组HBx基因缺失型突变体原核表达载体。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pET-28a(+)/HBx-d382和pET-28a(+)HBx-d431原核表达载体,重组前后HBx基因片段序列一致。结论pET-28a(+)/HBx-d382和pET-28a(+)/HBx-d43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HBx基因缺失型突变体HBx-d382和HBx-d431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周强  王中新  徐元宏 《安徽医学》2008,29(2):100-102
目的 研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在肠杆菌属细菌的表达状况以及ESBLs的基因型,了解肠杆菌属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酶提取物三维及抑制试验检测121株肠杆菌属细菌高产AmpC酶和产ESBLs的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产ESBLs菌株的基因型。结果 在121株肠杆菌属细菌中,酶提取物三维及抑制试验共检出产ESBLs菌株29株(24.0%),高产AmpC酶并产ESBLs菌株14株(11.5%),高产AmpC酶并产ESBLs的菌株占总高产AmpC酶菌株的43.8%(14/32)。在25株PCR扩增阳性菌株中,TEM型为7株,SHV型10株,CTX-M-1组6株,CTX-M-13组7株,OXA组为阴性,其中有5株同时检测出两种ESBLs基因型。结论 除高产AmpC酶外,产ESBLs也是肠杆菌属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肠杆菌属细菌产ESBLs的基因型包括TEM、SHV、CTX-M型,以CTX-M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小鼠周脂素(prilipin,Plin)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周脂素蛋白并进行初步纯化,为研究周脂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酶切从pMD18-Plin重组载体上酶切下周脂素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后,进行纯化。结果构建的pET-32a-Plin载体能够表达周脂素重组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经初步纯化后,纯度达95%以上。结论成功构建了周脂素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了重组蛋白,纯化的蛋白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AmpC酶和金属酶在阴沟肠杆菌中的表达状况及这两种酶对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维试验,EDTA-亚胺培南纸片法测定AmpC酶和金属酶,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120株阴沟肠杆菌中,AmpC酶和金属酶检出率分别为32.5%(39/120)和5%(6/120)。AmpC酶阳性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耐药率高于AmpC酶阴性菌株,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酶阳性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菌株,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pC酶和金属酶在阴沟肠杆菌中流行分别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抗生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含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裂解位点(uPAcs)和KDEL(Lys-Asp-Glu-Leu)驻留信号序列的丝瓜毒素(Luffin-β)基因的原核载体,表达并纯化其融合毒素蛋白Lufin-β-KDEL-uPAcs(LKP),并探讨融合毒素蛋白LKP抗胃癌SGC-7901细胞的活性.方法 RT-PCR两步法克隆Luffin-β基因,引物延伸法构建Luffin-β-KDEL-uPAcs融合基因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诱导其表达融合蛋白Trx-EK-Luffin-β-KDEL-uPAcs (TELKP)并纯化TELKP,肠激酶(enterokinase,EK)切割TELKP后,纯化与回收目的毒素蛋白LKP,SDS-PAGE对LKP蛋白予以检测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进行纯度检测.采用cell counting kit-8 (CCK-8)、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体外检测毒素蛋白LKP经uPA酶裂解后释放Luffin-β的抗胃癌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 成功诱导重组载体pET-32a(+)/Luffin-β-KDEL-uPAcs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48.8×103含载体表达标签(Trx)的融合免疫毒素TELKP,EK酶切该蛋白获含29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31.8×103的目的蛋白LKP.SDS-PAGE检测鉴定表明,LKP蛋白与预期大小一致,其纯度达98.8%.CCK-8、RT-PCR、Western blot等法检测显示,LKP经uPA酶体外裂解可释放具杀瘤活性的Luffin-β小分子毒素.结论 成功克隆到Luffin-β-KDEL-uPAcs融合基因,并将其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且诱导该载体表达了相对分子质量约31.8×103的融合毒素LKP.LKP毒素经uPA酶体外裂解能释放具杀瘤活性的Luffin-β小分子毒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人IL-32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初步诱导表达.方法 PCR扩增IL-32基因并将其与原核表达质粒pET32a(+)连接,重组pET32a- IL-32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转入表达菌株BL21(DE3)进行融合蛋白的少量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表达及水平.结果 含有重组质粒的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后获得高效表达,融合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重组蛋白表达水平占总蛋白的27.5%;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该蛋白可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结合.结论 构建了人IL-32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IL-32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