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研究虚症与免疫的关系时,常检测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如花环、淋转试验、酯酶染色法以及测定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MIF)等。但上法操作繁琐,所需细胞量大,试验重复性较差。Geczy等介绍一种测定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简称LFCA)的方法。其原理是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接触致敬抗原时,可被激活并产生一种结合在淋巴细胞膜上的促凝血活性因子,可使正常人血浆凝固时间缩短。国内黄宇烽等研究并介绍了LPCA试验方法。我们参照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栓形成中的机制。方法应用重组PDI蛋白和PDI基因敲除小鼠通过凝血酶生成实验(thrombin generation asaay,TGA)探讨PDI对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组织因子抗体(4501)几乎完全抑制单核细胞介导的凝血酶产生(P0.001),表明该凝血反应依赖于组织因子;重组PDI蛋白(rPDI ss-ss)促进凝血酶的产生(P0.01);相比野生型单个核细胞,PDI敲除的单个核细胞促凝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PDI对于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酶生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内毒素(LPS)刺激后全血复钙时间检测全血中细胞组织因子(TF)的促凝血活性(TF—PCA),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用LPS刺激的全血复钙时间检测全血TF活性(tissue factor clotting time,Ti-FaCT),即在抗凝全血中加入或不加LPS于37℃温育一定时间,然后复钙检查全血凝固时间,根据全血凝固时间缩短的程度(△s)来判断TF—PCA的强弱。结果实验显示,LPS刺激全血中TF-PCA能为TF途径抑制物(TFPI)部分抑制。组织凝血活酶浓度一凝固时间反应曲线显示良好的相关性(r=0.916,P=0.029),表明该试验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PS刺激最适浓度为5.0~10μg/ml,最佳刺激时间为4h。初步临床应用显示正常组试验管(LPS刺激)和对照管全血复钙时间差值为30.4±25.1A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例组差值为95.2±68.86△S,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本实验研究示方法简单、适用,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内毒素脂多糖(LPS)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VECs)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从人脑组织分离、纯化和培养HBMVECs,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电子显微镜对HBMVECs进行鉴定.检测TNF-α和LPS刺激前后HBMVECs凝血纤溶活性变化:一期凝同法检测凝血活性(PC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结果:分离、纯化的HBMVECs表达内皮细胞典型的标志分子vWF、CD31,并具有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LPS和TNF-α促进HBMVECs的凝血活性,上调PCA和TF的产生.抑制抗凝血活性,下调TM的表达;并明显促进纤溶活性t-PA和PAI-1的表达.通过比较PCA/TM发现,TNF-α对HBMVECs凝血活性的影响明显强于LPS.结论:TNF-α在感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可能是导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人fg12凝血酶原酶纤维蛋白原相关结构域(fibrinogen-related domain,FRED)的原核表达系统,并鉴定表达蛋白的凝血活性.方法 应用RT-PCR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fg12凝血酶原酶FRED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重组蛋白表达,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鉴定并用His-Tag柱纯化,以促凝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检测鉴定其凝血功能.结果 扩增了人fg12凝血酶原酶FRED基因,成功构建了重组pET-FRED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直接促凝血活性.结论 建立了人fg12凝血酶原酶FRED的高效原核表达系统,FRED可能为fg12凝血酶原酶促凝血的活性区域.  相似文献   

6.
由于凝血理论的修正,外凝途径为凝血的启动阶段,故外凝途径中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Ⅶ与组织因子备受重视。组织因子(TF)是唯一不存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它是FⅦ的受体。TF与FⅦ单独存在时均无促凝活性,只在当其成为复合物后方有促凝作用。一般认为TF与Ⅶ结合成TF·FⅦ后,即可激活FⅩ转变为FⅩa再反过来作用于TF·FⅦ,使TF·FⅦ变为TF·FⅦa,后者的凝血活性比前者高出25~100倍。  相似文献   

7.
胆固醇结石病人胆囊胆汁凝血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囊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2 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17份 ,测定胆汁中的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蛋白C抗原与活性、总蛋白S、游离蛋白S和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 二聚体抗原。结果 :胆石组胆囊胆汁中组织因子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值、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D 二聚体抗原、纤溶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组 (P <0 .0 5或P <0 .0 1) ,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以及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均低于非胆石组 (P <0 .0 5 )。结论 :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均高于非胆石者 ,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 ,胆石病人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相比明显减低 ,从而有利于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厄贝沙坦(Irbesartan)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产生组织因子(TF)的影响。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HUVEC,采用改良后一期凝血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RT—PCR测各组细胞TF促凝血活性、含量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3种浓度的AngII组HUVECTF促凝血活性、含量和TFmRNA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ngⅡ的浓度越高,HUVECTF促凝血活性和含量越明显;②3种浓度厄贝沙坦+AngⅡ组与对照组相比,TF促凝血活性和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TFmRNA未见表达;HUVECTF促凝血活性、含量和TFmRNA表达显著降低,与单独AngⅡ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厄贝沙坦浓度的升高,HUVECTF促凝血活性和含量进一步降低。结论:AngⅡ可诱导内皮细胞产生TF,影响内皮细胞抗血栓特性,厄贝沙坦通过抑制TF的产生,对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抗血栓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野生型及重组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waFGF,raFGF)对NIH3T3细胞促分裂活性的差别,推测其信号途径的异同,从而评价促分裂性;同时,通过检测肝素(HS)对这两种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评价其在模仿机体内环境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促分裂活性.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分别检测FGF1受体磷酸化和Fos基因表达.[结果]raFGF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低于waFGF,在5~80mg/mL范围内最为明显(P<0.001);HS均可促进两种因子对细胞的增殖作用,但raFGF+HS组明显低于waFGF+HS组(P<0.05).waFGF通过核转位和MAPK两种途径发挥促分裂活性,而raFGF则只通过MAPK发挥促分裂性.[结论] raFGF的促分裂作用低于waFGF;肝素对这两种因子的促分裂性具有促进作用;waFGF通过核转位和MAPK两种途径发挥促分裂活性,而raFGF则只通过MAPK发挥促分裂性.  相似文献   

10.
2 型糖尿病患者尿液组织因子及其促凝血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尿液组织因子(TF)含量及其促凝血活性(PCA)在不同尿微白蛋白水平的2型糖尿病(DM)患者中的变化
及其意义。方法86名2型DM患者按照尿白蛋白/肌酐(UACR)比共分为3组,即UACR<30 mg/g的正常蛋白尿组42例,
30 mg/g≤UACR<300 mg/g的微量白蛋白尿组26 例,UACR≥300 mg/g的大量白蛋白尿组18 例,21 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组。ELISA 法测定各组尿液TF 含量和一步凝固法检测TF-PCA 活性。常规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RP
(Hs-CRP)、肾功能。结果DM组TF含量和PCA活性随尿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在不同糖尿病组别间存在差异;尿液TF
活性与尿素、肌酐、胱抑素C、hs-CRP、UACR、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测定指标无相关性,而尿液TF含量仅与
hs-CRP、UACR呈正相关。结论2型DM尤其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TF呈高表达,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病程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的组织因子(TF)表达和促凝血活性(PCA)的影响。方法用非诺贝特预处理THP-1细胞,分别用流式细胞术(FCM)和改良组织因子凝血时间法(TiFaCT)检测LPS刺激下THP-1细胞的TF蛋白表达水平和TF-PCA。结果非诺贝特抑制LPS诱导下THP-1细胞的TF蛋白表达上调,并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LPS诱导下的TF-PCA增加(F=62.79,P〈0.05)。50μmol/L和100μmol/L浓度的非诺贝特分别使TF-PCA下降到LPS组的29%和25%。结论PPARα激动剂抑制LPS诱导的单核细胞TF蛋白表达和TF-PCA,这可能是PPARα激动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并发症的机制之一,并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新生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培养Wistar新生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细胞促凝活性(PCA)的检测采用一期凝固法;细胞TF抗原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AngⅡ(10^-9~10^-7M)可剂量依赖性诱导新生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PCA、TF抗原的增加,并有明显的时效关系。洛沙坦(losartan)浓度在10^-6~10^-5M可不同程度地阻断AngⅡ的作用。结论AngⅡ可诱导新生大鼠脑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该作用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对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s)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HUVECs培养用DMEM完全培养基;一期凝固法测总的细胞促凝活性;TF活性的鉴定用乏Ⅶ血浆和TF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TF抗原;TFmR NA采用R T-PCR的方法检测。用免疫化学染色观察NF-κB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AngI(I 10-10~10-6mol/L)促进HUVECs细胞TF活性和mR NA的表达,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单用Pue(62.5~500 mg/L)不能抑制HUVECs细胞的TF活性(P>0.05);在给予AngⅡ之前30 min用Pue(62.5~500 mg/L)预处理HUVECs细胞,Pue可呈剂量依赖式地抑制AngI(I10-7mol/L)诱导TF PCA,TF抗原和TF mR NA表达增加的作用(P<0.05),在500 mg/L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强;500 mg/L Pue抑制AngI(I10-7mol/L)对TF表达的刺激作用也呈时间依赖性,在12 h抑制作用最强。②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抑制剂L-NAME可明显地阻抑Pue拮抗AngII促进HUVECs TF PCA和TF mR NA的增加的作用(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UVECs细胞经AngⅡ处理45 min后,细胞核内NF-κB颗粒明显增多,但经Pue处理HUVECs细胞15 min后,再加入AngII作用45 min,核内棕黄色NF-κB颗粒则明显减少。结论 Pue可抑制AngII诱导HUVECs TF的表达,NO途径参与上述抑制过程。Pue和AngII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的活化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丹参酮ⅡA对NB4所诱导的人ECV304细胞株促凝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株NB4诱导的人ECV304细胞株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①分别用0.5μg/mL TanⅡA、0.3μg/mL ATRA、0.1g/LDMSO、RPMI1640处理培养NB4细胞制成条件培养基TanⅡA-NB4-CM,ATRA-NB4-CM、DMSO-NB4-CM以及RPMI1640-NB4-CM,再分别与ECV304细胞在37℃共同孵育0、4、8、12h,利用复钙时间测定及改良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ECV304细胞裂解液的肿瘤促凝活性(PCA)和组织因子活力(TF:Act)。②ECV304细胞分别与0.5μg/mLTanⅡA及TanⅡA-NB4-CM在37℃共同孵育4、12、24、72、120h,用上述同样方法测定ECV304细胞裂解液的PCA和TF:Act。结果①0.5μg/mLTanⅡA处理NB4细胞24、72、120h的条件培养基能使ECV304细胞PCA增强,ATRA具有相似作用(P〉0.05)。②0.5μg/mL的TanⅡA对0.5μg/mL TanⅡA作用NB4120h的条件培养基(TanⅡA-120h-NB4-CM)促ECV304细胞PCA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呈时间依赖性,120h达到高峰,再增加TanⅡA浓度,作用强度不增加;与0.3μg/mL ATRA作用相似。③TanⅡA-120h-NB4-CM能够增加ECV304细胞TF:Act,并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强,TanⅡA与ATRA作用相似(P〉0.05)。④0.5μg/mLTanⅡA能够抑制TanⅡA-120h-NB4-CM对ECV304细胞的TF:Act,并随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强,ATRA具有相似作用(P〉0.05)。结论TanⅡA在诱导NB4细胞分化凋亡的同时,可能通过某种因子增强NB4细胞对ECV304细胞促凝活性和组织因子活力TanⅡA能够有效阻止NB4细胞增强ECV304细胞的促凝活性和组织因子活力,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 (ATRA)和三氧化二砷 (As2 O3)在体内外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细胞组织因子 (TF)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复钙时间测定、ELISA和RT PCR等方法 ,分别检测了ATRA和As2 O3 治疗前后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促凝活性、TF抗原及其mRNA的转录水平 ,同时还检测了使用ATRA和As2 O3 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和NB4 R1细胞以及转染PML RARa融合基因的U937细胞的促凝活性、TF抗原及其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 ATRA和As2 O3 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NB4细胞的促凝活性、TF抗原水平以及TFmRNA的转录。转染PML RARa融合基因的U937细胞与仅转染逆病毒载体的U937细胞相比 ,其T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使用ATRA或As2 O3 分别处理转染PML RARa和转染逆病毒载体的U937细胞 ,其TF抗原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 ATRA和As2 O3均可下调APL细胞TF的表达并降低其PCA ,As2 O3在诱导APL细胞凋亡的同时有可能通过下调APL细胞TF的表达而改善APL患者与DIC相关的出血症状。结果还提示APL细胞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蛋白PML RARa可能对TF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而ATRA和As2 O3对TF的下调作用可能不依赖于对融合蛋白PML RARa的降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在体内外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意义。方法 利用复钙时间测定、ELISA和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了ATRA和As2O3治疗前后APL患者(23例)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促凝活性、TF抗原及其mRNA的转录水平,同时还检测了使用ATRA和As2O3处理APL细胞株NB4-R1细胞以及转染PML-RARa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尿液中前列腺癌基因3 (PCA3)评分的截断值对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23例因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升高和(或)直肠指诊(DRE)异常住院的患者,采集前列腺按摩后的初始尿液标本,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尿沉渣中PSA及PCA3 mRNA的表达,测定穿刺前尿样PCA3的评分.结合穿刺的病理结果分析不同尿PCA3评分的截断值对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和阴性预测).结果:经穿刺病理结果证实前列腺癌32例,前列腺良性增生91例.当取PCA3评分截断值为35时,可避免52.7%(48例)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穿刺,8.8%(8例)的患者被漏诊(被漏诊的患者均是低危前列腺癌);当取PCA3评分截断值为50时,可避免72.5%(66例)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穿刺,但13.2%(12例)的患者被漏诊,且2例(16.7%)是中高危前列腺癌.结论:检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尿液中PCA3评分可减少不必要的穿刺,且取截断值为35时可获得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损害的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转铁蛋白 (TF)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 ,速率法检测尿N 乙酰 B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Jaffe速率法测尿肌酐。结果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定性阴性的尿TF、mALB、NAG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单项及双项检测TF、mALB、或NAG这三项指标阳性率偏低 ,联合三项检测阳性率可达 91 1%。结论 检测尿中TF、mALB、NAG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指标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