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短期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老年与非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在原有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连续每日夜间CPAP治疗>6h,持续1周。监测两组每日血压水平,对治疗前后血压、血压下降幅度及血压达标率做组内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分析短期CPAP治疗对两组患者降压疗效差异。结果(1)非老年组CPAP治疗第7天晨起收缩压[mSBP,(135.0±13.2) vs (140.6±15.0)mmHg,P<0.05,1mmHg=0.133kPa]、晨起舒张压[mDBP,(86.3±9.3) vs (93.3±11.5)mmHg,P<0.05]、晨起平均动脉压[(102.6±9.8) vs (109.1±11.7)mmHg (P<0.05)]均低于治疗前,第7天晨起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9.2±11.7) vs (5.0±10.7)mmHg,P<0.05]大于第1天;老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老年组CPAP治疗第7天mSBP达标率(80.7%vs 45.5%, P<0.05)、mDBP达标率(80.7%vs 29.5%,P<0.05)高于治疗前;老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CPAP治疗对非老年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优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58mmHg分为晨峰组(60例)与非晨峰组(60例),均予以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月,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左室肥厚发生率(36.7%比51.6%)、左房内径扩大率(26.7%比41.7%)明显升高(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收缩压(SBP)差值[(32.7±4.2)mmHg比(21.2±6.7)mmHg]、舒张压(DBP)差值[(20.3±3.6)mmHg比(13.5±7.4)mmHg]明显降低(P〈0.01),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替米沙坦治疗6月后左室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心脏重构密切相关,替米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3.
北京住院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治疗达标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市三级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通过超声诊断技术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参数,并对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的危险因素及疾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分析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06例,平均年龄63.78岁,平均血压145.97/84.23mmHg(1mmHg=0.133kPa)。75.5%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有近30%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调查中发现,左房扩大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心脏损害。多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水平、老年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血压达标率(血压〈140/90mmHg)为32.1%,单药治疗达标率为38.1%。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是使用最多的两类降压药。结论要重视血压的治疗达标和多重危险因素共同干预以延缓或逆转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发生发展,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分级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及血压变异性(BPV )与靶器官损害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患者被分为1级(65例),2级(61例)和3级(54例)高血压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0-70岁组(65例),71-80岁组(68例)和≥81岁组(47例)。BPV指标为测得的血压标准差。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I级-III级), BPV明显增大[24hBPV :(11.0±2.5) mmHg比(12.2±3.3) mmHg比(14.3±3.6) mmHg , P均<0.01],心脏,脑和肾损害者的24h收缩压变异性(SBPBPV )/舒张压变异性(DBPBPV )显著大于无损害者的[心脏损害者:(12.2±2.4)/(9.8±2.2) mmHg ;脑损害者(12.9±3.1)/(9.6±2.0) mmHg ,肾损害者(15.7±2.4)/(12.4±1.5) mmHg比无损害者(10.7±2.3)/(8.0±1.4) mmHg](P<0.05或<0.01),各年龄组间的血压变异性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随着血压升高,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且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显著,但血压变异性与年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原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2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年龄、性别、24h平均血压和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左室肥厚组的24h收缩压变异性(16.8±1.9VS14.3±2.3),白昼(14.9±2.5VS13.8±2.4)和夜间(10.8±3.7VS9.7±2.9)收缩压变异性均显著大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斥患者收缩斥波动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可能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探讨动态血压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2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96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性[白昼(14.01±4.26)比(17.54±5.51),夜间(15.05±4.01)比(19.32±3.71)]及脉压[白昼(56.66±7.43)mmHg比(66.32±13.62)mmHg,夜间(55.71±6.62)mmHg比(63.86±7.52)mmHg]均显著升高(P均<0.05),非杓型节律比例明显增大(60.32%比82.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收缩压、脉压水平高,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大,这些异常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卢志红  王孟杰  陆红梅 《内科》2012,7(5):459-461
目的研究静息血压控制者运动负荷下血压变化,并观察患者的心脏左室心肌重构,探讨其高血压反应的意义。方法采用无创血压监测仪监测200例受试者心电图踏车负荷试验时的运动血压相关指标,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入组患者的左心室几何形态参数,根据相对室壁厚度(RW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明确左室心肌重构的程度,并以最强负荷时收缩压I〉200mmHg和或舒张压≥95mmHg分为运动血压正常组(A组)和运动高血压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静息血压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左房内径(LA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网仃)及LV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高血压与心脏损害可能存在关系。临床上应关注运动血压异常反应者。  相似文献   

8.
老年与非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肥厚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年龄大、病程长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是否重于其他人群及其意义。方法 正常血压对照组(正常组)老年高血压病组(老年组),非老年高血压病组(非老年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 V M I)。结果 老年组高血压患病时间超过非老年组的 3 倍。老年组平均收缩压( M S Bp)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 0005),但平均舒张压( M D Bp)低于后者( P< 0000 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 L V M I均大于正常组( P = 0000 07 和 0000 006),老年组 L V M I较非老年组略小,但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不因其年龄大和病程长而左室肥厚重于非老年患者,提示左室肥厚在老年前期已达高峰。  相似文献   

9.
脉压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5,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脉压(PP)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TMa)变化的关系。方法:用血压计,超声心动图和端粒酶PCR-ELISA方法检测6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和20例血压正常PP<60mmHg的,PP,LVM和TMa。结果:高血压≥60mmHg组TMa比血压正常组的高(P<0.05),高血压PP≥60mmHg组与高血压PP<60mmHg组和血压正常组比LVMI最高(P均<0.05),结论:脉压增大促进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Ma。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脏重构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脏重构的关系。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50mmHg分两组;A组,血压晨峰≥50mmHg组;B组,血压晨峰<50mmHg组。所有受试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A组左室肥厚发生率,左房内径增大发生率较B组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心脏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住院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针对北京地区4 081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超声指标包括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E/A比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其他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和治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和E/A比值异常分别占所有患者的50.6%和70.0%,是高血压心脏损害最常见的两种表现。60~79岁老年人合并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比例均高于中年人。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呈现出随血压水平升高,异常率增加的趋势。合并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高血压患者更多的使用联合用药。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左心房扩大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合并心房颤动、肥胖、高龄、高血压病程长以及收缩压增高。与左心室肥厚有关的危险因素同样有高血压病程长、收缩压增高和高龄。与左心室扩大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女性、合并心房颤动和肥胖。结论:①左心房扩大和E/A比值异常是高血压心脏损害最常见的两种表现;②老年人合并更多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损害;③血压水平越高,合并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者越多;④男性、高血压病程长、收缩压增高和高龄是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共同的危险因素,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更多的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扩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效果及其对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将EH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缬沙坦组(氨+缬组)和氨氯地平组(氨组),每组各50例。治疗24周后,测定各组血压、心率和baPWV的变化。结果:1治疗24周后,氨+缬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baPWV均显著低于氨组[收缩压:(114±9)mmHg vs.(131±14)mmHg;舒张压:(72±7)mmHg vs.(84±8)mmHg;baPWV:(1457±198)cm/s vs.(1544±222)cm/s,均P0.05]。2氨+缬组患者治疗后心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74±12)次/min vs.(68±11)次/min,P0.05],而氨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73±10)次/min vs.(72±9)次/min]。3氨+缬组和氨组降压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和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氨+缬组随访期间4例患者出现头痛,2例患者出现干咳,氨组有13例出现脚踝水肿,且症状均随治疗自动消失,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单药相比治疗EH的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并且能降低baPWV,具有逆转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8月接诊的8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康复护理组(40例)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常规护理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疗程结束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收缩压[(141.67±8.34)mmHg比(134.66±8.89)mmHg]和舒张压[(89.90±8.96)mmHg比(82.80±6.19)mmHg]水平显著下降(P均<0.01),且患者对医护服务态度(75.0%比95.0%)、医护工作水平(77.5%比100%)、健康宣教(72.5%比97.5%)及心理干预(70.0%比100%)等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0.01)。结论:康复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水平,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提高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9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脉压高低被分为≤60mmHg和〉60mmHg两组。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求出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脉压组年龄较大.LVMI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35.3±23.5:(115.7±25.2),P〈0.01]。结论:24h脉压高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患者肺动脉压(PAP)、动脉氧分压(PaO。)、C反应蛋白(CRP)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另选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治疗后各组PAP、PaO:、CRP、ET-1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75%比90%),PaOz[(83.87±14.53)mmHg比(92.95±13.54)mmHg]显著升高,平均肺动脉压(mPAP)[(55.43±9.65)mmHg比(45.52±8.89)mm-Hg]显著下降,CRP[(6.37±2.12)mg/L比(3.29±0.84)mg/L]和ET-1[(52.37±20.79)ng/L比(40.29±16.04)ng/L]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两组治疗后LVEF升高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丹参JIJ芎嗪注射液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右心功能,降低平均肺动脉压,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短暂性意识丧失与餐后低血压(PPH)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50~68岁无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70例70岁以上,有短暂意识丧失合并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为观察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三餐前、后血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塞后遗症伴短暂意识丧失患者PPH发生率为77.14%(54/70),其中以早餐最高。观察组早餐及晚餐后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早餐(38.6±12.5)mmHg∶(30±11.4)mmHg,晚餐(30.5±10.4)mmHg∶(26.5±3.5)mmHg,P均〈0.05]。结论:脑梗塞后遗症伴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多伴有餐后低血压,在诊治过程中除了要排除心脑血管本身疾病原因外,还应考虑餐后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各种原因出现的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BiPAP通气治疗组(简称BiPAP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合并症。结果:较之常规治疗组,BiPAP组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84±10)%:(95±5)%,P=0.039];动脉血氧分压[PaO2,(63±12)mmHg:(86±8)mmHg,P=0.043]显著增加,治疗后30min的呼吸频率[(36±5)次/min:(22±7)次/min,P=0.016]和心率[(133±19)次/min:(110±17)次/min,P=0.038]显著减少;2/3水泡音消失时间[(18±8.9)h:(5±8.3)h,P=0.034]和住院时间[(18±3.2)d:(10±4.3)d,P=0.045]显著缩短;需急症气管插管的人数(9:1,P=0.048)显著减少,无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扩大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检测58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血清AT1-AA,并观察超声心动图变化.根据检测结果将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分为AT1-AA阳性组和AT1-AA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扩大的因素.结果 (1)58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AT1-AA阳性率为46.4%.(2)AT1-AA阳性组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分别为(36.93±4.47)mm和(54.59±4.14)mm,明显大于阴性组的(33.48±2.77)mm和(51.77±3.11)mm(P均〈0.05);而且AT1-AA阳性组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比率(分别为63.0%和51.9%)明显高于阴性组(分别为35.5%和22.6%,P均〈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T1-AA阳性和甲亢病程是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的危险因素.结论 AT1-AA与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室造影结果及形态学特征。方法纳入1995~2005年收治入院并接受心室造影和超声检查的74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以左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压力差≥30 mmHg为梗阻型,30 mmHg为非梗阻型,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其形态学和造影结果。结果 (1)入选74例患者,梗阻型14例(18.9%),其中收缩期前向运动6例(42.9%),冠心病3例(21.4%);非梗阻型60例(81.1%),其中11例合并冠心病(18.3%)。(2)超声显示室间隔增厚至(11.4±2.5)mm,左室后壁厚度(9.8±1.7)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8±5)mm,左心房内径(36±5)mm。(3)左室造影显示左室舒张末容积为(123±31)ml,左室收缩末容积为(27±11)ml,左心室射血分数(EF)为(78±6)%。(4)左心室造影形态学特征为梗阻型心室结构14例,其中正常5例;非梗阻型左心室结构60例,正常27例。结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HOCM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末容积、EF值,以及呈现正常形态的病例数等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