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炙甘草汤证见于《伤寒论》太阳下篇末,原文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宋本177条。下同)“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条) 一、伤寒涵义广,发病原因明伤寒有广狭两义,狭义如论中第三条之“名为伤寒”。广义伤寒即《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亦有“伤寒有五”之说。此句冒首冠以伤寒二字,当指广义而言。以临床资料总的分析,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病,  相似文献   

2.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3.
读了谢爱华同志在《湖南中医杂志》1997年第4期上发表的“丹参苦参炙甘草为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160例”一文很受启发,但对其中的炙甘草的用法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炙甘草治疗心律失常最早来源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国内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5.
<正> 《伤寒论》177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要正确理解此条,必须明了其中的关键二字“伤寒”。这是示人区别内伤“心动悸,脉结代”的治法。因为“心动悸,脉结代”是一个证,可见于外感,亦可见于内伤,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治当有别。“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是伤寒里虚的脉证与治法。因为伤寒治不及时或误治,可伤及心阴和心阳。心阴不  相似文献   

6.
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学习和掌握《伤寒论》研究方法,对于《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的挖掘、整理和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最早研究伤寒学的晋代开始,从整体上就《伤寒论》研究方法及今后的设想,谈一家管见,冀求斧正。一、《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沿革研究《伤寒论》者首倡于晋·王叔和,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迄今为止,系统注释《伤寒论》者竟达约800家之多。由于社会背景和条件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各有所异。使伤寒之学不断发展。 (一)晋、唐侧重临证的研究方法这一时期研究《伤寒论》多从临证上着眼,阐幽发微,其特点,诚如韩愈所谓“寻堕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脉证研究由晋·王叔和开其先河,他著《脉经》,从脉证角度上绍述伤寒,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六经提纲,人所共知。然而,另有两条目设于《伤寒论》各篇之中,却不大为人所注意。细读《伤寒论》,可知仲景在六经各篇之中,都设有中风与伤寒两条目。即:在“太阳篇”中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在“阳明篇”中有阳明中风、阳明伤寒,在“少阳篇”中有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等等。除此而外,还在汤证中进一步分析中风、伤寒的不同。在“太阳篇”中,中风、伤寒,说的很清楚。第2条说的是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名为中风。”第3条说的是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名为伤寒。”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类方治疗杂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及其方药,不只是用于广义的伤寒病症,同时也可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此已为古今中外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所公认。柯韵伯就说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证立法也。”  相似文献   

9.
《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载刘联群同志《“有”疑为“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将《伤寒论》176条之“有”字认定为“冇”字,笔者不敢苟同。兹不揣谫,提出几条意见,与作者商榷。刘文认为:“《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句中的两个“有”字,当为“冇”字之误庵执蟮ɑ骋傻木袼淙豢杉?但其根据却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都不难看出,仲师用字都是极为严谨的。即以“有”  相似文献   

10.
一、伤寒二字定义如何?我们以怎样的眼光去钻研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里面所讨论的伤寒,含有广狭二义。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说:“伤寒有几?曰: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之中,复有伤寒,足见广义的伤寒,包括一切热性病在内;狭义的伤寒,则指  相似文献   

11.
9.■几不同     
《伤寒论》14条及31条均有“项背强??”句。“??”二字,成无己云:“??,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又说:“?音殊,短羽鸟飞??也”。成氏此语本于《说文解字》,当为正训。然近代名医陆渊雷氏,认为成无己注错了,说“其读当如几案”。故后来《伤寒论》“??”均作“几几”、或“几几”,与现  相似文献   

12.
对《伤寒论》第176条原文所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里有寒”三字,因与脉治不符,历代注家对此争议颇多。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将此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将此原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热,  相似文献   

13.
近读陈宝明同志“《伤寒论》131条刍议”(贵刊90年2期)受益不浅,今就个人认识提出如下看法。研究《伤寒论》不仅要从其本身入手,前后条文互参,而且要研究它的学术渊源及立论基础。正如仲景在《伤寒沦》序文中所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因此研究《伤寒论》不上考《内经》,《伤寒论》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就很难理解仲景本意。  相似文献   

14.
一、伤寒本证:亦称“伤寒本病”。其又有二:一者如清·吴坤安《伤寒指掌·卷三·伤寒变症》所云;“本病者,如太阳有头痛、项强,阳明有潮热,谵语是也,治法不外本经,故即附于本经之下。”吴氏之意是指六经所属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所出现的六种典型病证而言。其二者,如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所云:“《內伤》云:治病必求于本。言求其受病之本困也,有本因,斯有本证,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伤热恶热、伤食恶食之类。”其义是相对伤寒兼证而言,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一种邪气而罹病,此说基于俞氏之广义伤寒立论。目前五版《伤寒论》教材中”伤  相似文献   

15.
对炙甘草汤争议问题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目前对该方的某些关键问题尚有争议,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应探讨清楚,以免贻误后学者。现将有争议的问题讨论如下:一、炙甘草汤究属何经方药炙甘草汤应属太阳经方药似已成定论,但目前医界有人提出“心动悸、脉结代”病机病位均在少阴心肾,应将炙甘草汤纳入“少阴篇”更为合理。此看法比较新颖,有必要加以讨论。我认为赵开美复刻宋本、桂林古本、成无已本、《伤寒论释义》(中医院校二版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医院校三版教材)、《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编),以及日人丹波元简所编著《伤寒论辑义》等均将本方列入“太阳篇”是恰当的,其理由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作为物质基础,六经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沟通的,当病邪侵犯人体时,由于邪气的强弱与体质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病证。张仲景将不同的脉证分别包括于各经之中,故《伤寒论》篇首均言“辨太阳病脉证并  相似文献   

16.
一、“伤寒论”流行本的原委读伤寒论张仲景的自序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伤寒论本来叫做“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简你。所以王焘氏说:“仲景之书,一而已矣,判为要略者,盖自王叔和始”。明徐镕又说:  相似文献   

17.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素同·热论》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广义的.《难经·五十八难》说的“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而“有中风,有伤寒”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论》全书说的伤寒是广义的,而在太阳病篇中把太阳病分中风、  相似文献   

18.
<正> 读仲景书常有主张从“有字处”或“无字处”着眼之说法。陈修园云:“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才可谓之能读。”陈氏着重强调了“无字处”之重要。但无字处可用各人学识、诊历、爱好不同而各呈己见,瑕瑜互存。若只从字面着手,不细加玩味,泥而不化,只知其然,不能举一反三,也不足取。故读仲景书,不能失之偏颇,应把从“有字处”和“无字处”着眼相结合,才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9.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以毕志纂修潜通《灵》《素》幽隐,上接仲景渊源。”一生撰著《内经合壁》(已佚)及《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称《伤寒来苏集》,为研究《伤寒论》最有贡献的医家之一。《伤寒论今释·序》说:治学《伤寒论》“能卓然自立者,创通大义,莫如浙之柯氏,”堪称大家。本文仅对其学术思想渊源和特点作以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伤寒六经源于《素问·热病》之六经分证,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注家争论纷繁,看法不一,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六经。如宋代朱肱等就是,宗此说者非鲜。近时日人池田政一在谈病位之阴阳时说:“所谓太阳病,是指叫做太阳的部位;或者太阳经某一部位的病。少阳病也同样是指病位。”即是此义。二、有言伤寒六经即腑脏经络。自成注《伤寒论》后,咸宗其说。近贤刘渡舟在中日《伤寒论》学术交流问答会上也阐明此种观点,他说:“六经是有物质的,它是人体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