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2.
"再煎"之法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应用"再煎"之法的11首方剂之适应证、方药及煎服法归纳,总结<伤寒论杂病论>中"再煎"之内涵,试图探讨仲景应用"再煎"之法的作用,从而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发现<外台秘要方>[1]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  相似文献   

4.
仲景<伤寒论>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切脉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1.指正常脉.2.指表证.3.指里证.4.指危证.5.指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研究<伤寒论>之浮脉,对临床排疑解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注解伤寒论>作者金·成无己,为<伤寒论>成书八百年间的为之作注的第一家,本书保存了<伤寒论>十卷本之经文,提供了研习<伤寒论>的另一范本.明清时期,由于林校本流传甚微,故成注<伤寒论>在版本及学术方面均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就成注<伤寒论>"府病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5,24(5):305-307
在<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启迪、引导学生学习、研究<伤寒论>临床诊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式,授人以渔,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是<伤寒论>本科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方法和效果.有鉴于此,本人结合多年学习、研究、实践及教授<伤寒论>的体会,认为<伤寒论>本科教学思路为: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学习<伤寒论>兴趣;精讲原文,突出<伤寒论>辨治思路;归类比较、学用结合,掌握学习<伤寒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医著之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伤寒论>的方剂,古人誉之为"经方",其组成药精味简,力专效宏,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备受古今中外临床医家的推崇.熟练掌握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证候,是学习<伤寒论>的主要任务之一.现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伤寒论>方剂的掌握技巧.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直是中医高等院校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伤寒论>方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中医临床各科中进行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培养高素质跨世纪的中医药人才,把<伤寒论>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我们深入地进行了<伤寒论>教学改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查阅国内外中医期刊杂志,摘取<伤寒论>方剂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资料卡片,撰写有关方剂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性论文,结合<伤寒论>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论文交流,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撰写中医论文的水平,取得了满意的教学结果.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由1800年前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撰写,它开辟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先河,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建立了丰功伟业,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临床之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发展,世界文明有了很大进步,人类疾病谱也有了很大变化,过去没有的疾病现在出现了,过去已有的疾病则与现在不同了.因此,应用<伤寒论>理论辨识外感、杂病,亦应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深入研究<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二阴三枢理论作了简要阐述,认为二阴是指先天之本少阴肾、后天之本太阴脾;三枢是指少阳枢、少阴枢、半上半下之枢,并对二阴三枢理论在儿科临床应用作了探讨.提出该理论在<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耿建国 《北京中医药》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伤寒论>中的汗法是指辛温发汗发散之法的观点,提出了仲景所用汗法乃实指通过宣通肺卫肌表而开腠驱邪之法,并从表实表虚证中汗法、以针助药施汗法、解阳郁面红身痒之表郁轻证之汗法、汗后调护及杂病中汗法之应用五方面,列举了汗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体现,同时提出了温病中所用辛凉清解疏通营卫之汗法与<伤寒论>之汗法实乃同法之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桂枝汤三禁"、"麻黄汤九禁"的应用禁忌分析,说明了桂枝汤、麻黄汤二方用之不当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并由此而提出了,凡<伤寒论>中之方剂,个个皆有其一定的适应证,亦个个皆有其必不可用之禁忌范围,提示了<伤寒论>一书所体现的"辨证论治"的精神精髓.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治疗伤寒邪在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临床应用治疗外感证的确疗效显著,但用于内伤杂病临床报导较少,笔者就临床应用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痹证"之名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对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多处描述.虽然仅有十余条,且星布于各篇中,然究其理、法、方、药之完备,实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于临床辨证治疗"痹证"不无指导意义.现结合<伤寒论>原文将"痹证"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之特点规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真武汤方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武汤为<伤寒论>的名方、要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主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临证应用甚广,目前基础和临床研究均为深入.本文谨就<伤寒论>中第82条、第316条真武汤方证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经方治验5则     
张斌霞  张琪 《光明中医》2009,24(10):1873-1874
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而言,其药物精简扼要,在临床辨证准确后使用,或与后世名家之效方相结合治疗一些内伤、外感疾病,确实可效如桴鼓,笔者在临床对一些疑难怪病,应用经方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8.
<伤寒学>之名称,源于熊曼琪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命名.该书称:"<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9.
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之后,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又出版了关于<伤寒论>研究的第二部专著--<伤寒论通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通释>").<通释>在前书抉疑释难的基础上,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注释,从方法到内容,不袭他人成法,不落他人窠臼,新义别出,且能直达仲景本义,足见作者积力深厚且能化而出之.依笔者之见,<通释>的特点即在于一个"通"字,一是文字通达,二是文义通贯,三是医理通透,为当今少有的<伤寒论>研究佳作.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伤寒论>中所涉及的治疗肾脏疾病的大法和代表方剂在临床中应用的疗效,旨在对中医肾病专业同行有参考作用.提出运用<伤寒论>方治疗肾脏疾病,只有紧紧把握住不同方证的病机、主症特点,辨证论治,才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