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改良的 Eckhardt 琼脂糖电泳法,检测50株可传递多重耐药痢菌及其接合传递体 R质粒 DNA 的电泳带并按照 meyer 等人介绍的方法推算出 R 质粒的分子量。结果证明在供体(痢菌)及受体菌(E Coli K12 W1458~(rif))的电泳图中,于相同的位置处出现同样的 R 质粒带,它们的分子量在30-60Mdal(百万道尔顿)之间;电泳结果进一步证明 Ap 抗性基因在 R 质粒上而 Fu 抗性基因则在染色体上;大约半数的痢疾菌株中还检出分子量大小不一功能未明的非诱动性质粒;从两株痢菌及相应的接合传递体中检出分子量小于 ColE_1的  相似文献   

2.
我科分离的59株痢疾杆菌中有弗氏菌34株(57.6%),其1型和2型占82.4%(28/34)、宋氏菌19株(32.2%),其R型占78.9%(15/19),鲍氏5株(8.5%),志贺氏2型1株(1.9%)。全部菌株对10种抗生素各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3种以上耐药者在弗氏菌株中为61.8%(21/34)、宋氏菌则为89.5%(17/19),后者有1株对10种抗生素均耐药。本组34株可传递耐药性菌株的R质粒分离率占59株的57.6%,其中有3种以上可传递的R~+质粒的菌株占85.3%(29/34)。从菌型分布、耐药率和耐药R质粒传递率表明,弗氏菌以1、2型为主,宋氏菌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科分离的59株痢疾杆菌中有弗氏菌34株(57.6%),其1型和2型占82.4%(28/34)、穴氏菌19株(32.2%),其R型占78.9%)(15/19),鲍氏5株(8.5%),志贺氏2型1株(1.9%),全部菌株对10种抗生素各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3种以上耐药者在弗氏菌株中为61.8%(21/34)、宋氏菌则为89.5%(17/19),后者有1株对10种抗生素均耐药,本组34株可传递耐药性菌株的R质粒分离率占59株的57.6%,其中有3种以上可传递的R^ 质粒的菌株占85.3%(29/34)。从菌型分布、耐药率和耐药R质粒传递率表明,弗氏菌以1、2型为主,宋氏菌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菌痢患者的粪标本中分离到79株耐药株,进行接合性R质粒的实验检测.结果表明:三重耐药类型45株(56.96%),其中接合性R质粒检出24株(53.33%);二重耐药类型20株(25.32%),R质粒检出10株(50.00%);而14株单一耐药株未检出接合性R质粒.多重耐药性乃由于一种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R质粒所致.这种可传递质粒可通过接合转递给敏感株.由于带可传递质粒耐药菌日趋增加,给本病防治带来困难.此外本实验提示庆大霉素耐药株仅占2.56%,临床治疗菌痢患者可采用庆大霉素口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痢痰杆菌和大肠杆菌的耐药相关性.方法应用琼脂扩散法对161株痢疾杆菌及其配对大肠杆菌做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结果痢痰杆菌及其配对大肠杆菌对所采用的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痢疾杆菌以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83.9%),依次是四环素(82.0%)、红霉素(60.9%)、链霉素(50.;9%)、氨苄青霉素(48.4%);配对大肠杆菌以四环素耐药率最高(58.4%),依次是氨苄青霉素(53.4%)、红霉素(49.7%)、复方新诺明(39.1%)、先锋霉素(25.5%).痢疾杆菌多重耐药性分布多集中在耐3~5种药,占60%,配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分布比较分散.结论痢疾杆菌及其配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虽有相似之处,但总体上相关性不大.在痢疾防治上,应根据本地区的监测结果,选择对痢疾杆菌敏感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对从贵州省安顺地区伤寒暴发流行患者分离并经药敏试验获得的111株多重耐药性伤寒沙门氏菌,做了接合性R质粒的检测。接合性R质粒检出率在氨苄青霉素(AP)、羟氨苄青霉素(AO)、氧哌嗪青霉素(PR)、四环素(TC)、卡那霉素(KM)和缝霉素(SM)6种抗生素耐药标记菌株中最高,均达98%以上,氯霉素(CM)耐药标记菌株的检出率为75.7%。并且证实流行菌株R质粒的基本耐药性传递类型为。AP、AO、PR、TC、KM,CM、SM和AP、AO、PR、TC、KM、SM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506例患者痢疾杆菌菌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痢疾杆菌不断发生耐药菌株,常呈多重耐药.而且广泛存在,给痢疾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定期对痢疾杆菌的菌型和耐药性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意义重大。我们对我院1995年和2004年分离出的506株痢疾杆菌的菌型及药敏结果进行了监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15株大肠杆菌碉耐药谱、R质粒接合传递、质粒凝胶电泳图及内切酶图谱等综合分析,探讨了指纹图谱分析在R质粒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115株大肠杆菌中有105株为耐药株,其中75株为多重耐药、30株为单一耐药。接合性R质粒检出率在多重耐药株中占70.66%,在单一耐药株中为36.7%。质粒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所有耐药株都带有可传递的接合性质粒,酶切图结果显示,耐药性相同的R质粒经内切酶作用后出现相同的质粒DAN片段,表明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115株大肠杆菌碉耐药谱、R质粒接合传递、质粒凝胶电泳图及内切酶图谱等综合分析,探讨了指纹图谱分析在R质粒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115株大肠杆菌中有105株为耐药株,其中75株为多重耐药、30株为单一耐药、接合性R质粒检出率在多重耐药株中占70.66%,在单一耐药株中为36.7%。质粒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所有耐药株都带有可传递的接合性质粒,酶切图结果显示,耐药性相同的R质粒径内切酶作用后出现相同的质粒DNA片段,表明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绿脓杆菌耐药性质粒(R质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脓杆菌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12],近年来在临床上引起的感染日益增多,且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其耐药范围及耐药水平不断上升,故该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而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耐药性,且常表现为多重耐药,随着绿脓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和耐药水平的升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故研究其耐药机理及选择有效手段阻止和控制耐药株的蔓延已成为当今急待解决的问题[3].实验证实,多重高度耐药绿脓杆菌的抗药性与耐药质粒有直接关系,临床分离的绿脓杆菌90%以上菌株携带有R质粒[4].R质粒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钝化酶(灭活酶)而实现,此外R质粒还可通过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影响药物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得疾杆菌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法测定痢疾杆菌的耐药谱,对耐药菌株进行R闰的检测及接合传递人工诱导痢疾杆功秋稳定L型,观察R质粒丢失情况。结果:45株痢疾杆菌44经,耐药率97.8%,其中三重耐药菌株占93.2%,四重以上耐药菌株占73.3%。88.9%(40/45)的菌株检测出R质粒,质粒的接合传递率为61.4%。痢疾杆菌L型未见质粒丢失。结论:痢疾杆菌的耐药性十分严重,自由质粒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以长春地区婴几腹泻患者分离的3株大肠杆菌为供体菌,分别与受体菌C_(600)及绿脓杆菌P~(97)菌株进行了R质粒的接合传递和转化试验。通过接合和转化试验,证明了3株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R质粒的关系,以及检出R质粒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70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及R质粒的检测结果。其小有40株(57.2%)对一种或一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三耐以上的多重耐药菌株占80%(32株/40株)。40株耐药菌株中的可传递性R质粒检出率为32.5%。7耐菌株中携带R质粒的占35.7%(10/28),示带耐药标志越多,R质粒的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收集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克隆播散状况及质粒介导耐药性的特性。方法通过K- B纸片法明确细菌耐药谱,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耐药菌株的克隆分型,了解其克隆播散情况,通过质粒接合实验获得耐药性质粒的接合菌,用PCR方法筛选接合菌株的常见耐药基因,并利用S1酶切质粒再进行PFGE的方法判读分析质粒的分子大小,分析菌株间的质粒水平迁移状况。结果临床分离95株大肠埃希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药物显示出广泛耐药性,PFGE分型显示克隆传播趋势不明显。耐药菌株常携带可接合性耐药质粒,质粒分子量大小分布在40-330kb,编码多种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耐药的耐药基因,包括CTX- M型、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等等。结论临床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严重,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已非同源克隆细菌的简单播散,可接合质粒造成的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可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85株痢疾杆菌经R质粒(耐药性质粒)检测分析研究,94.1%(80/85株)的菌株含有一条以上的染色体外的DNA-质粒区带,其中大质粒区带占87.1%(74/85株),小质粒区带9.4%(8/85株),R质粒结合转移率原70%。5株经嗅化乙啶(62.5—125×10~(-6)M)处理后,一条大的质粒区带消失,并同时对ETE、STR、AMP的耐药性消失。说明海府地区痢疾杆菌的耐药性是由于R质较所介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志贺菌属整合子对耐药性的贡献及其稳定性。方法对志贺菌属1类、2类整合子的耐药基因盒分别克隆、转化DH5α,观察阳性克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将整合子阳性克隆菌与多重耐药志贺菌进行质粒接合实验,并测定耐药性的改变。对10株耐药谱不同、携带整合子不同的志贺菌属细菌进行无抗生素压力下连续多次传代实验,检测其耐药性及整合子的变化。结果志贺菌属1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dfrA17-aadA5阳性克隆菌对链霉素和甲氧苄啶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提高了8倍和32倍;2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dfrA1-sat1-aadA1阳性克隆菌对链霉素和甲氧苄啶的MIC分别提高了64倍和32倍;整合子阳性克隆菌经质粒接合传递后对抗生素的MIC无改变。1株携带2类整合子的志贺菌属菌株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丢失整合子及其耐药性。结论志贺菌属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系统可引起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性,对质粒接合传递耐药性无影响。志贺菌属的2类整合子可发生丢失。  相似文献   

17.
耐药质粒在肠道杆菌间的接合传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3 种抗菌药物对18 株肠道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质粒检测并用传统及改良两种接合转移试验方法,以5 株伤寒杆菌的不相容性 C群( Inc C) R 质粒、6 株大肠杆菌及2 株鼠伤寒杆菌的 R 质粒作供体,研究其在肠道杆菌间的传递。结果显示, R 质粒能在4 种肠道杆菌间互相传递,其中伤寒杆菌 Inc C 群 R 质粒能在这4 种菌中稳定复制并表达耐药性。质粒的可传递性给阻断耐药性的传播和疾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单纯消除某个菌中的耐药质粒已难以奏效,正常菌群中庞大的耐药基因库是致病性耐药菌株流行的潜在危险;合理选择、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选择性压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4年5月间我院呼吸科临床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110株,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等电聚焦电泳、耐药质粒电转化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确定AmpC酶基因型.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检出率分剐为9.30%和4.48%.药敏试验显示产酶株对头孢西丁全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氨曲南、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头孢吡肟及亚胺培南较敏感.7株产AmpC酶菌株中有5株通过电转化试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经PCR扩增和测序证实为质粒介导DHA-1型AmpC酶.结论 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已经出现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其耐药性能够水平传播,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1989年5月~10月舟山地区伤寒流行菌株64株和台州地区伤寒散发菌株32株,进行耐药谱和R质粒检测.结果显示,舟山流行菌株普遍对氯霉素、SMZco和氨苄青霉素耐药,对几种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亦在70%以上,但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三嗪、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和新药氟啶酸极度敏感.接合转移和转化试验证明,多重耐药性系R质粒所介导,检出率达93.8%,但痢特灵、链霉素、头孢菌素及喹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不能传递,似与R质粒无关.台州散发菌株中的耐药现象还不明显,但也发现了3株R质粒阳性菌.  相似文献   

20.
罗布麻对耐药性菌株R质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了解罗布麻对耐药性菌株R质粒的作用。②方法获取活化多重耐药痢疾杆菌D15菌株的R质粒,加入罗布麻浸液中,再与受体大肠杆菌1485相互作用,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设空白对照实验。③结果罗布麻浸液加入后,受体大肠杆菌1485在含有抗生素平皿上不生长。不加罗布麻浸液的受体大肠杆菌1485在含有抗生素平皿上生长。④结论罗布麻浸液对R质粒有一定的消除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