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淋球菌mtr系统的IR区基因突变与其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多传递耐药(mtr)系统反向重复序列(IR)区基因突变与淋球菌染色体介导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琼脂稀释法做淋球菌药敏试验,选择耐不同药物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含IR区的目的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2株敏感株及5株仅耐青霉素菌株无IR区基因突变,17株多重耐药菌株中,1株同时耐青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淋球菌有IR区碱基T/A,T/A插入,其余耐药株IR区均有碱基A/T缺失。结论 淋球菌染色体mtrR启动子区域的IR区基因突变会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株的产生,增加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耐药淋球菌菌株多传递耐药(mtr)系统反向重复序列(IR)区基因突变与mtrC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性,进一步探索mtr系统介导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含IR区的目的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同时采用反转录(RT)-PCR检测mtrC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5株敏感株及5株仅耐青霉素菌株无IR区基因突变,16株多重耐药菌株中IR区均有碱基A/T缺失。敏感株mtrC转录水平显著低于耐药株(P〈0.05),而耐药菌株组中IR区碱基突变组mtrC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无突变组(JP〈0.05)。结论:淋球菌染色体mtrR启动子区域的IR区基因突变会引起mtrC基因转录增加,进而提高奈瑟淋球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球菌多传递耐药系统回文序列(IR)区基因突变及mtrF表达水平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水平,PCR法扩增mtrR编码基因和IR区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同时用RT-PCR测定mtrF基因的表达。结果5株敏感菌及6株仅耐红霉素的菌株mtrR和IR区基因均未发生突变,21株多重耐药菌均发生了突变(8株低~中等水平耐药株发生mtrR编码基因突变,13株高度多重耐药株IR区发生基因突变或同时存在mtrR单位点突变)。高度多重耐药株mtrF基因表达量(1.019±0.161)显著高于敏感组(0.595±0.064)(P<0.01)和低~中等水平多重耐药组(0.671±0.073)(P<0.01),而后两者间mtrF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介导产生多重耐药过程中,淋球菌IR区基因突变及mtrF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所称的"耐头孢曲松淋球菌"是指临床上出现的、由染色体基因突变而形成的对目前最有效的淋病治疗一线药物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淋病奈瑟菌的新变种,代表性菌株是首次发现于日本的H041以及后来出现在法国的F89。目前,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的趋势已很明显,并且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情况比较普遍。尽管如此,国内外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菌株仍是散发出现,尚未形成大范围流行。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主要是由染色体基因突变介导,涉及的基因包括penA、penB和mtrR等,其中镶嵌型penA基因起主要作用,但迄今关于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机制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应对"耐头孢曲松淋球菌",应坚持预防为主、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加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的监测以及注意淋病治疗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5.
淋病奈瑟菌分离株3种药物耐药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常州地区的50株淋病奈瑟菌进行TEM-1基因、tetM基因检测并对gyrA基因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50株淋病奈瑟菌中32株TEM-1基因阳性,24例tet基因阳性,经PCR扩增和DNA测序,gyrA基因全部存在突变,PPNG—TRNG—QRNG3种分子检测发现青霉素类、四环素类与喹诺酮类二重耐药分别占26%和10%,耐多种药物(MDR)菌株总数已达74%。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相当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敏感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奈瑟氏淋球菌的耐药性可以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染色体介导的耐青霉素菌株、质粒介导的耐青霉素菌株(PPNG)和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菌株(TRNG)已在美国一些地区引起流行。为控制耐药淋病的传播,作者介绍了检测淋球菌耐药株和监测其流行的常规实验室方法。产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应用酸量法、碘量法和产色头孢菌素法可以检测从所有解剖部位分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江苏省淋病奈瑟菌(NG)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耐药基因突变型的分布情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江苏省三个地区临床分离的95株NG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根据结果抽取部分菌株采用PCR法扩增gyrA基因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根据所测MIC,95株NG对环丙沙星100%的耐药;60株通过测序分析,检测到gyrA的五种突变形式,以gyrA出现272位碱基C→T和283位G→A的突变型的MIC最高。结论在江苏省,NG对氟喹诺酮耐药严重,氟喹诺酮药物已不再适合用于临床治疗淋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人工诱导的耐头孢曲松淋球菌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 在成功诱导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对头孢曲松耐药的基础上,分别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进行诱导后耐药株对诱导前敏感株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差异基因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取192个差异基因作为探针点样于基因芯片,用分别标记Cy3、Cy5的敏感株、耐药株基因组DNA的RsaI酶切片段同时与芯片杂交,根据芯片扫描图选取差异荧光探针对应的基因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 分别构建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的诱导后耐药株DNA特异性的消减文库,并分别获得高分辨的基因芯片扫描图,发现两组菌株间有共同的耐药相关基因mtrR、mtrC、gyrB、rpsJ、PJD1。 结论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与mtrR、mtrC、gyrB、rpsJ等基因有关,很可能通过外排泵活性增强的途径介导耐药。伴随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同时,可能引起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即多重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9.
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淋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①纸片扩散法检测58株淋球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②E测定法定量检测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③PCR技术扩增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序列并作测序分析。结果:①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同为敏感、中介、耐药者分别为2株、4株和39株。②环丙沙星MIC为敏感、中介、耐药分别为2株、17株和39株。③环丙沙星MIC为0.004-0.016μg/mL的2株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均未发生突变;MIC为0.064-0.094μg/mL的菌株仅发生gyrA单位点突变;而MIC≥0.25μg/mL的菌株均发生gyrA双位点突变。MIC≤0.25μg/mL的菌株无parC基因突变,而MIC≥1.0μg/mL的菌株除出现gyrA双位点突变外均同时发生parC单位点突变。④在发生突变的16株菌中,Ser91(TCC)→Phe(TTC)突变为15株。结论:①gyrA基因突变介导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低和中水平耐药,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水平耐药需要parC基因突变的共同参与。②gyrA基因Ser91→Phe的突变是导致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淋球菌rpsE基因突变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 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株(MIC128 μg/ml、256 μg/ml)的rps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寻找可能的突变位点,通过DNA转化技术将含有突变基因的细菌基因组DNA转化入敏感的淋球菌株,检测转化成功的淋球菌的MIC并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发现的突变位点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 结果 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均发现rpsE基因A70C(Thr24Pro)突变,而16S rRNA大观霉素耐药决定区(SRDR)未发现任何突变;大观霉素敏感菌株的16S rRNA和rpsE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转化后获得的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中亦发现了同样的rpsE基因突变。 结论 rpsE基因单点突变与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淋球菌染色体mtrR基因突变对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淋球菌的染色体耐药机理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及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淋球菌mtrR基因的碱基序列,并做相应淋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具有青霉素耐药性的淋球菌毫无例外都有mtrR基因的单碱基突变,而耐壮观霉素的淋球菌在mtrR基因上有两个位点突变。结论 淋球菌染色体上mtrR基因的突变会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淋球菌对脂溶性细胞毒因子如脂溶性抗生素、去污剂类脂肪酸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tr系统若干基因变异与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淋球菌阿奇霉素耐药性代表株mtrR基因序列及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结构序列的突变进行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结构基因mtrC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所有中等以上耐药菌株均发生mtrR基因H105Y的变异,伴随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结构的缺失突变;敏感株有一株出现G45D的突变,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结构未检测出突变;中等以上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mtrC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trR基因的H105Y变异和回文序列碱基缺失与mtrC表达有负向相关关系,与淋球菌阿奇霉素耐药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淋球菌mtrR调控区突变片段的体外重组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重组一段突变DNA片段,用其转染临床淋球菌株,产生特异位点-mtrR调控区突变的转染株。方法:采用基因剪接的技术,通过两步PCR反应完成DNA片段的体外定点突变,突变的EF片段用于后续淋球菌转染实验。结果:经重组的EF分子与淋球菌基因组DNA的相应片段并不完全匹配,测序结果显示,对应mtrR起始密码子上游第45位到第54位碱基之间有9 bp大小的片段缺失。结论:证实EF分子即为预期设计的突变DNA片段。  相似文献   

14.
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GyrA、ParC基因变异与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首先对78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和G、TA、ParC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将2株敏感菌、2株中介菌和8株耐药菌的GyrA、ParC基因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所有78株淋球菌均扩增出GyrA、ParC基因;2株敏感菌和1株中介菌的GyrA、ParC基因未发现突变,另外1株中介菌中和8株耐药菌中GyrA、ParC基因发现有一个或多个位点突变。结论:GwA、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海南淋球菌耐药状态及耐药基因分型情况。 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方法鉴定四环素高度耐药菌株(TRNG)并进行TetM基因分型;用纸片酸度法测定β内酰胺酶(PPNG),PCR方法鉴定β内酰胺酶质粒并进行TEM-1基因分型。 结果 2011—2012年共检测214株淋球菌,环丙沙星中度敏感率7.94 %(17/214),耐药率为92.06%(197/214);头孢曲松敏感率24.30%(52/214),中度敏感率为75.70%(162/214);未发现耐大观霉素的菌株。多重耐药情况:对四环素和青霉素耐药的菌株39株(18.22%),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菌株66株(30.84%),对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 91株(42.52%),对四环素、青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 37株(17.29%)。检出TRNG 101株(47.20%),TetM基因分型结果99株(98.02%)荷兰型, 2 株(1.98%)美国型。检出PPNG 65株(30.37%),TEM-1基因分型结果55株(84.62%)亚州型,10株(15.38%)非州型,未见多伦多型、里约型。 结论 海南省淋球菌对大观霉素敏感率高,应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多重耐药菌株应引起重视。PPNG以亚州型为主,非州型次之;TRNG以荷兰型为主,偶见美国型。  相似文献   

16.
淋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PNG基因与耐青霉素类药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 2基因 (PenA)突变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 (PPNG)与耐青霉素类药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技术对 97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PPNG基因检测 ,并对 4例PPNG基因检测阴性、而抗生素药敏试验表明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的淋球菌菌株的PenA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97株淋球菌菌株中有 67株为PPNG基因检测阳性 ;而 4株PPNG阴性的耐药菌株的PenA基因序列均存在点突变。结论 PPNG所导致的耐药是淋球菌耐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来源 ;PenA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菌株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