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PTMC病灶,其钙化形式表现不同;与N-PTC比较,乳头状壁结节,增强后强化相对不明显,以及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在PTC更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能谱曲线斜率值特征,并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能谱曲线斜率值比较。方法:收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接受甲状腺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患者34例,使用GE公司宝石CT(GE Discovery CT750 HD CT)GSI模式扫描,图像采集后用GSI Viewer浏览器处理,获得病灶及正常甲状腺组织能谱曲线,分析能谱曲线并计算出斜率值K(40keV与100keV两点间斜率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病理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能谱曲线斜率值K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能谱曲线斜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具有显著性差异,K值能够明显地反映这一差异,此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螺旋CT与病理大体标本的对照研究,探讨甲状腺囊性乳头状癌的CT特征。方法:行术后肿块病理大体标本的多平面照像,然后与相近的病变CT图像相对照,以此来研究甲状腺囊性乳头状癌的CT征象。结果:10例肿物CT表现分为单囊、囊内囊、多囊型三种。单囊表现为一囊性肿物内有实性软组织壁结节,结节内、囊内有斑点状钙化,结节及囊壁均有强化,其囊壁厚薄不均,囊内囊除表现为单囊的征象外,最主要表现为壁结节周围仍有多个小囊与之相连,小囊间有分隔,粗细不均。多囊型表现为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融合在一起,其中一个囊内可见实性软组织壁结节及钙化。结论:囊内钙化性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壁结节周围可见多个小囊与之相连,小囊间有分隔,分隔粗细不均是甲状腺囊性乳头状瘤的主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种CT征象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31例249枚PTMC以及与同期直径≤1.0 cm的205例266枚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NG)的CT征象(包括结节形态、咬饼征、微钙化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4种CT征象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不同阳性CT征象及其联合在PTMC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更常见于PTMC中(P0.05),OR值分别为9.009(95%CI:4.709~17.236)、10.372(95%CI:5.495~19.579)和12.623(95%CI:6.910~23.057),微钙化在多因素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阳性单一征象中,形态不规则敏感度最高(90.4%),咬饼征特异度最高(90.2%),两种联合征象中,结节形态不规则+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的敏感度(81.9%)最高,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特异度(95.4%)最高,3种征象联合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59.4%、96.6%。结论结节形态不规则、咬饼征及增强后范围缩小/模糊在PTM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征象联合可以进一步提高PTMC诊断的特异度,从而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TC患者的CT资料.男7例,女13例,年龄22~ 81岁,平均65.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侧18例,双侧2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22个病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腺瘤性增生1例;肿瘤最大径1.2 ~8.6 cm,平均(5.2±0.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个,不规则形14个;边缘光整者5个,边缘不光整者17个;6个病灶甲状腺轮廓连线完整,16个病灶出现甲状腺轮廓连线中断,肿瘤呈横向生长,纵横比<1,其中6个侵犯食管,4个侵犯气管,4个侵犯颈前肌群,2个包绕同侧颈总动脉.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17个,等密度5个;密度均匀6个,不均匀16个;5个病灶内见钙化,以细颗粒状钙化多见(3个病灶);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强化15个,中度强化5个,轻度强化2个.14例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 侵袭性生长、纵横比<1、钙化少见、易坏死囊变、明显强化的甲状腺区肿块及伴有多区分布、环形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可以提示ATC的诊断,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特征相关,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病灶的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CT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20例MTC患者(27枚病灶),均行增强CT检查,比较微小MTC(﹤1 cm)与非微小MTC(≥1 cm)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27枚病灶中,中上极25枚,形态不规则19枚,边界不清17枚,不均匀低密度24枚,钙化10枚,动脉期不均匀低强化24枚,27枚静脉期均为延迟低强化,13枚显示肿瘤血管和不完整包膜,6枚显示“盐和胡椒征”,19枚出现条索/间隔样强化。“盐和胡椒征”在微小MTC与非微小MT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MTC大部分位于甲状腺中上极,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出现肿瘤血管、“盐和胡椒征”和条索/间隔样强化时应高度提示MTC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44例为单发病灶,9例呈多发病灶;25例单发病灶和9例多发病灶表现为边缘模糊;25例肿块内见有钙化,14例颗粒状钙化,5例乳头状钙化,6例不规则钙化。49例转移淋巴结边缘规则,另4例边缘模糊或呈融合趋势;转移淋巴结有明显钙化的25例(颗粒状钙化19例,乳头状钙化4例,不规则钙化2例);22例淋巴结有囊性变,13例囊壁内见有乳头状强化。结论:甲状腺体积增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的伴有颗粒状钙化的,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指征;若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囊性变、囊壁内乳头状结节及颗粒状钙化,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最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64层螺旋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6例均为单发病灶,左叶17例,右叶19例,大部分病灶境界不清楚增强后表现为囊性伴壁结节灶5例,其余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有5例周围可见晕环征,合并钙化者17例,其中细颗粒状钙化4例,粗颗粒状钙化8例,混合性钙化5例。36例患者中3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淋巴结强化明显,囊性变7例,合并壁结节4例,11例病灶内见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4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64层螺旋CT多维重建能够更好地评价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16层螺旋CT表现。结果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境界不清楚,瘤周“半岛状”瘤结节强化13例,瘤周“残圈征”14例。合并钙化者28例,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5例,粗颗粒状钙化8例,混合性钙化5例。52例患者中3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淋巴结明显强化,囊性变5例,合并壁结节4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16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16层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定性、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方面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CT成像特点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鉴别诊断,以提高CT影像学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9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腺体及病灶的CT成像特点.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乳头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发病时间方面无差异(P>0.05).二者甲状腺腺体体积、病灶体积大小以及甲状腺腺体、病灶在平扫和增强扫描时的CT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乳头状癌在结节形态、边界、内部密度、与腺体被膜关系、周围晕环、内部钙化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 CT扫描对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小甲状腺癌(MCT)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共50枚直径在0.5~1.0 cm MCT的CT资料.结果 50枚瘤体中,38枚瘤体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后不同程度均匀强化;33枚瘤体出现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增强后30枚瘤体轮廓较平扫模糊,瘤体相对低密度范围缩小;31枚瘤体不规则形;15枚瘤体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3枚;CT平扫未显示的12枚瘤体中,合并甲状腺炎10枚.结论 瘤体形态不规则、甲状腺平扫边缘中断征、瘤体增强后相对低密度区小于平扫、细颗粒状钙化、瘤体周围多发小淋巴结有助于MCT的诊断;甲状腺炎可以掩盖MCT,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胰管内乳又状黏液性肿瘤的CT特点,并与临床、病理对照,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54岁。术前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8例患者亦进行了B超检查,1例行MR检查。结果 CT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6例,胰头颈体部低密度肿块1例,胰腺体积增大1例,肿块最大径5.6~9.5cm不等,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例肿块边界尚清晰,1例病灶与胃后壁紧密粘连。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5例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黏液溢出者3例,胰头体部胰管中断1例,4例全程胰管扩张。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结合ERCP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小甲状腺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 对4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在1.0~2.0 cm的小甲状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为单发癌灶,2例为双侧双发癌灶;2例合并对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合并对侧甲状腺腺瘤;(2)边缘光整,包膜完整者8个病灶;边缘不光整,包膜不完整者34个病灶,但未见明显周围软组织及重要器官侵犯;(3)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或较均匀,未见明显出血或坏死囊变区;病灶内伴钙化者30个病灶,钙化形态各异,以砂粒状多见(20个病灶),也可见不规则结节状、蛋壳状或桑椹状钙化;(4)增强后41个病灶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 HU,CT值在90~140 HU之间),其中38个病灶均匀强化,3个病灶中央强化明显,边缘可见一环形低密度影,呈镶嵌征;(5)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者24例(60.0%),可呈实性、囊实性或囊性,增强后可呈均匀明显强化、不规则环形强化或壁结节样强化;8例淋巴结内可见砂粒状、结节状或蛋壳状钙化.结论 砂粒状钙化、甲状腺包膜不完整、强化明显的甲状腺实性结节及伴钙化、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的颈部肿大淋巴结为小甲状腺癌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的能谱CT影像,旨在探讨能谱CT在微小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颈部能谱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甲状腺微小癌33例(35枚病灶),采用Discovery CT 750 HD扫描机,通过能谱扫描和GSI viewer影像分析软件获得:140 k Vp混合能量影像(A组);最佳单能量影像(B组);最佳单能量影像与物质分离(碘基)影像融合获得的影像(C组)。对A、B组影像质量的客观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并对3组影像检出性能的主观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所有病灶的影像表现及能谱参数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B组的对比噪声比高于A组,噪声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影像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1.4%、97.1%、100%,主观评分分别为2.54±1.15、3.31±0.93、3.46±0.74,单能量与碘基融合影像在病灶的检出方面优于混合能量CT,并与单能量影像相仿。微小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19例(54.3%),边缘不清楚24例(68.6%),密度不均匀24例(68.6%)、可见微小钙化灶(16例,45.7%)及淋巴结转移(20例,57.1%)。病灶碘含量平均(2.50±1.03)mg/m L,标化碘含量平均0.33±0.14、能谱曲线斜率平均2.99±1.59。结论能谱CT可为甲状腺微小癌诊断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灶的检出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甲状腺淋巴瘤CT表现与其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术前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甲状腺淋巴瘤CT图像进行观察,对其病变的位置分布、形态、边缘、密度、强化及周围侵犯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探讨与其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双侧叶弥漫性肿大3例、单侧叶弥漫性肿大型2例、局灶结节型2例;密度均匀减低4例、不均匀减低3例;界不清6例、界清1例;7例均强化不明显或轻微强化;颈部淋巴结受累4例、累及颈部周围软组织1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甲状腺弥漫肿大1例、局灶结节3例;界清与界不清各2例;4例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且均未见颈部淋巴结或周围软组织受侵。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大细胞转化型表现为:双侧叶、单侧叶各1例均呈弥漫性肿大,界不清;密度均匀减低1例、不均匀减低1例;1例颈部淋巴结受累,2例强化均不明显,未累及周围软组织。结论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常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界清、平扫呈稍低密度、强化不明显、颈部淋巴结受累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淋巴瘤CT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结节的CT灌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的CT灌注成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40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腺瘤6例,甲状腺癌12例,术前行CT灌注扫描,计算病灶ROI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渗透性(PS)。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性,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值进行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判别。结果 2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MTT中位数为4.33 s(范围1.42 ~10.93 s),12例恶性结节MTT中位数为2.18 s(范围1.95 ~2.87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甲状腺癌BF中位数为560.23(范围330.66~1000.00)ml·100 g-1·min-1,良性结节BF中位数为374.79(范围117.47~1000.00)ml·100 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经判别分析,良、恶性结节之间MTT的差异对结节性质判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以此建立判别函数,经Bayes判别分析,总体诊断准确度为87.5% (35/40)。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灌注扫描中,MTT和BF对其鉴别诊断具有价值,但以MTT的诊断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