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PVP和PKP治疗的OVCF患者84例,以接受PVP治疗的43例患者为PVP组,以接受PKP治疗的41例患者为PKP组。对比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后凸Cobb角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PKP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均显著优于PVP组(P0.01)。治疗前,两组在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状态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PKP组以上4项评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1)。结论 PKP与PVP相比,应用于OVCF治疗中更有利于促进椎体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西峡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其意愿分为A组(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和B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责任椎Cobb角、责任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责任椎Cobb角均较术前小,责任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高,A组变化较B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患者,PVP、PKP手术均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有助于恢复椎体功能,但在责任椎形态恢复方面,PKP较PVP优势更明显,但手术花费相对较高,建议综合考虑,为患者制定最优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OVCF)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贵航平坝医院收治的老年OVCF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P组与PKP组各43例。PVP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K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至术后6个月,对比2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脊柱功能、伤椎高度、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PKP组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少于PVP组,手术时间短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伤椎前缘高度、前缘高度/后缘角度均高于术前,且PKP组高于PVP组,2组Cobb角低于术前,且PKP组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PKP组,PKP组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率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老年OVCF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中PKP更利于伤椎高度、Cobb角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不同骨水泥剂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OTCF)的临床疗效。方法 统计2020年8月-2022年4月期间我科运用PKP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水泥剂量不同分为A组(低剂量组,骨水泥剂量为1.5ml-3.0ml)和B组(高剂量组,骨水泥剂量为4.5ml-6.0ml),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性别、椎次、年龄、术前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矢状位Cobb角、术前椎体前缘压缩比(1-伤椎前缘高度/上下椎体前缘高度平均值)、手术次日VAS评分、术后1月VAS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手术次日矢状位Cobb角、术后1月矢状位Cobb角、手术次日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1月椎体前缘压缩比、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VAS评分、矢状位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两组间手术前后及术后一月与手术次日差值方面:术后一月与手术次日椎体前缘压缩比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治疗OTCF疗效明确,骨水泥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但低剂量有更低的骨水泥渗漏率,安全性更高。高剂量对恢复脊柱后凸畸形、伤椎椎体高度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许昌龙耀医院就诊的86例老年OVCF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PVP术,B组行PKP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量,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压缩比,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术后Cobb角、椎体压缩比和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PKP术治疗老年OVCF临床效果优于PVP术,可作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弓根双侧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8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资料85例,依术中采用双侧与单侧PKP分为双侧组41例与单侧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椎体新发骨折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双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大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椎体新发骨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组内术后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双侧与单侧PKP治疗OVCF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单侧PKP具有手术时间短和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改良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3月于井冈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2例腰椎OVCF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传统入路组与改良入路组,各31例。传统入路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改良入路组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疼痛程度、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情况。结果 改良入路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传统入路组,再骨折发生率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腰椎OVCF患者中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或经单侧椎...  相似文献   

8.
原旭海  张飞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17-3918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OVCF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行单侧入路PKP治疗,B组行双侧入路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骨水泥灌注量少于B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B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入路PKP治疗OVCF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单侧入路手术安全性更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中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OVCF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KP术中骨水泥填充剂量分为低剂量组(2~3 ml)、常规剂量组(3~5 ml)和高剂量组(6~8 ml)三组,每组各21例。比较三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腰椎功能、伤椎高度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7 d、3个月,三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三组间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个月,三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Cobb角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三组伤椎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76%(1/21),常规剂量组为19.05%(4/21),高剂量组为38.10%(8/21),三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影响及与伤椎再骨折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PKP术的OVCF患者共437例。根据骨水泥分布形态进行分组,经两位观察员独立评估分为O型组和H型组,如有争议时,则交由第三观察员进行评估,最终分为O型组(n=248例)和H型组(n=189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以及伤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O型组和H型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组在术后第2天O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在术前、术后2 d、术后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术后2年伤椎骨折再发生率明显低于O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临床症状改善、伤椎骨折再发生率H型骨水泥分布形态明显优...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99个椎体进行PKP手术。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日常活动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Cobb角、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术前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中部高度,与术后1d、1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1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中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对维持椎体稳定性、恢复椎体的部分高度、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作用,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回顾性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其中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组65例68个椎体,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47例59个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后凸Cobb's角、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11.905,P=0.002)、骨水泥注入量(t=-2.810,P=0.007)、骨水泥渗漏(χ2=5.477,P=0.019)及相邻椎体骨折(χ2=4.394,P=0.036)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椎弓根入路组患者术后即刻椎体高度增加显著低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2.978,P=0.004),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11.511,P=0.001);两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后凸Cobb's角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3,3.765,0.072,P>0.05);VAS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3,106.558,19.101,P<0.05)。结论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并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双侧椎弓根入路PKP远期效果较单侧入路好。  相似文献   

13.
张磊  李建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32-1635, 1638
目的探讨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OVCF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病人44例为多点扩张组,单次球囊扩张PKP术治疗病人40例为单次扩张组,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当天、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住院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扩张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单次扩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当天、末次随访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椎体前缘高比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点扩张组末次随访Cobb角低于单次扩张组、椎体前缘高比高于单次扩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OVCF能增加骨水泥灌注量,有助于减少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76-7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0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采取PKP手术治疗,对照组行PVP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1年,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比术前小,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PKP与PVP术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复位椎体,改善椎体功能障碍,在安全性方面,PKP术略优于PVP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神木市人民医院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14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组(74例,单侧入路PKP)和双侧组(74例,双侧入路PKP)。评价两组的疼痛评分、病椎功能、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间上述指标在各观测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住院天数及1年内临近椎体再骨折率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单侧和双侧入路PKP在改善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功能方面的效果相当,但前者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骨水泥用量及放射暴露,降低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KP治疗的98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有85例病人获得超过1年的临床随访,根据术中通道建立方法将病人分为2组:观察组47例,采用术前图像测量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轨迹联合术中精准穿刺PKP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PKP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伤椎高度恢复、术后骨水泥分布及渗漏发生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上均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弥散至中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病人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均有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时间点2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扫描发现,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1.0%(10/38),2组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术前图像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法可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使骨水泥更好地弥散超过中线,且骨水泥的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庞彬  钟传礼  翁玄 《重庆医学》2012,41(15):1492-1493,1495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该院经单侧入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28椎)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24h和15d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4±0.7)、(2.3±0.8)分]低于术前[(7.8±0.7)分],P<0.05。术后24h、15d伤椎前缘平均高度[(19.6±3.2)、(19.5±3.0)mm]和椎体中线平均高度[(21.1±3.6)、(21.1±3.3)mm]及伤椎Cobb′s角(12.8°±2.8°、13.1°±2.9°)与术前[(15.5±4.1)mm、(17.9±3.8)mm、26.8°±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行疼痛评分及健康状况评分,并观察患者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VAS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及PKP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复位,PKP较PVP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陆纯德 《当代医学》2022,28(3):10-12
目的 探讨单侧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PKP)联合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近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3例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7)与观察组(n=56),对照组接受单侧穿刺PKP治疗,观察组接受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9-11+2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胸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差异性分为PVP组和PKP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结果 PVP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为(4.79±0.92)mL,低于PKP组的(5.78±0.89)mL,术中透视时间为(8.14±1.02)min,手术时间为(28.15±6.63)min,短于PKP组的(9.94±1.38)min和(35.84±6.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高于PKP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KP组和PVP组患者的VAS评分、伤椎前缘椎体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KP组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为(27.27±2.04)mm,高于PVP组的(22.45±2.47)mm;Cobb角为(10.25±1.22)°,低于PVP组的(13.4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可有效恢复压缩性椎体高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PVP手术时间短,临床上对于身体状况好者可首选PKP;而对于椎体压缩程度不严重、Cobb角相对较小的患者可首选PV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