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铁刚 《当代医学》2022,28(9):117-119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与胃复春片联合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不良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浅析胃苏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12月在该院门诊就诊时采取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的55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三联组,同时选取2014年1—12月门诊就诊在三联治疗基础上加用胃苏颗粒治疗的5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胃苏颗粒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胃苏颗粒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0%,三联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苏颗粒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三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疗法联用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轻微,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雷贝拉唑和中药胃苏颗粒治疗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雷贝拉唑胶囊及两种杭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胃苏颗粒.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较对照组高,且服药后的第1天和第3天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83.7%(P<0.05).治疗组 Hp根除率为92%,对照组HP的根除率为83.7%(36例),两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别.结论:联合使用雷贝拉唑和胃苏颗粒治疗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消失快、溃疡愈合迅速、Hp根除率高等优点是,治疗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胃宁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评价。方法:9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以复方胃宁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克拉霉素缓释片,2次/天,14天后续予复方胃宁片,2次/天,服用14天;对照组予以枸橼酸铋钾、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克拉霉素缓释片,2次/天,服用14天,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患病和根治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75.56%、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嗳气、腹胀症状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并退出治疗,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并退出治疗。结论:复方胃宁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疗效与对照组相近,但治疗组改善症状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刘颖 《当代医学》2021,27(31):51-53
目的 探讨胃苏颗粒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住院时间和烧心、吞咽困难、反酸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IP水平较低,MTL、GAS水平均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烧心、吞咽困难、反酸改善时间均较短(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9%(c2=4.21,P=0.0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70,P=0.40).结论 胃苏颗粒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调节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孙炳吉  谈小明 《当代医学》2010,16(34):92-93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维持治疗方案在胃食管反流病长期维持治疗中的成本、效果。方法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每日疗法及隔日疗法与法莫替丁每日疗法分别对三组胃食管反流病人进行一年期初始治疗加维持治疗,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隔日疗法的效果与每日疗法相当,但成本效果比明显小于每日疗法,也明显小于法莫替丁每日疗法组。结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隔日疗法可以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维持治疗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胃苏颗粒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76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均38例。参照组采用奥美拉唑与阿莫西林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行胃苏颗粒治疗,对比分析2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参照组(60.53%),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胃苏颗粒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联合治疗老年慢性胃炎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应予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近期于本院治疗的112例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6例。实验组同时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照组联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连续治疗4周后,实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9.6%、98.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14.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与莫沙必利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更优,降低了治疗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替普瑞酮与雷贝拉唑联合用于慢性胃炎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该院消化内科的慢性胃炎患者,共68例.将此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经传统西药奥美拉唑、铝碳酸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选用替普瑞酮、雷贝拉唑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替普瑞酮、雷贝拉唑联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TH结论:替普瑞酮与雷贝拉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疾病时疗效显著,值得被广泛应用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予雷贝拉唑和替普瑞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150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行替普瑞酮治疗,研究组76例在其基础上行雷贝拉唑治疗,观察两组疗效、胃黏膜的EGFR表达及修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9.7%低于研究组97.4%,且EGFR表达的水平低于研究组,慢性炎症及活动性炎症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予雷贝拉唑和替普瑞酮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以及血清PG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PG检测与胃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相结合,对比分析625例接受胃镜观察的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和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水平有所下降(P<0.05)、胃溃疡患者PGⅠ、P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GⅠ、PGⅡ变化不明显、胃癌患者PGⅠ、PGⅠ/PGⅡ明显下降;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各组之间PGⅠ、PGⅡ水平没有明显差异,但伴异型增生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有增高趋势,PGⅠ/PGⅡ有降低趋势。在浅表性胃炎组伴有异型增生患者,PGⅠ、PGⅡ水平均明显升高,PGⅠ/PGⅡ均明显下降。结论: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与胃黏膜的病变密切相关,血清PG异常可作为癌前病变及胃癌的早期筛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胃黏膜病变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MHD患者纳入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62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水平;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最常见的胃黏膜病变为慢性糜烂性胃炎(35.48%)、胃十二指肠溃疡(32.26%)及慢性出血性胃炎(25.81%);观察组患者的PGⅠ和PGⅠ/PGⅡ比值均分别为(212.4±85.6)μg/L和(20.8±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6.3±43.2)μg/L和(11.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出血性胃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胃黏膜病变,且患者常伴有PGⅠ和PGⅠ/PGⅡ比值的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胃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胃肠疾病病人作为观察组,80例非胃肠疾病病人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胃蛋白酶原1(PGⅠ)、胃蛋白酶原2(PGⅡ)、胃泌素-17等的检测,比较2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的胃蛋白酶原以及胃泌素-17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GⅠ/PGⅡ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胃炎病人PGⅠ、胃泌素-17水平高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病人,PGⅡ水平、PGⅠ/PGⅡ水平低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病人(P<0.0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与胃溃疡病人PGⅠ水平接近(P>0.05);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泌素-17水平明显低于胃炎和胃溃疡病人(P<0.05),胃溃疡病人PGⅠ/PGⅡ水平高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P<0.05),胃炎组与十二指肠溃疡组PGⅠ/PGⅡ水平接近(P>0.05)。结论: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在胃肠疾病中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复康加味方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其比值(PGR)的影响。【方法】将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虚气滞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标准抗Hp四联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胃复康加味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Hp阳性率和病理组织改善情况以及血清PGⅠ、PGⅡ、PGR、G-17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29/32),对照组为73.33%(22/30),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H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的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水平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30例SD大鼠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慢性胃炎动物模型复制,对照组正常进食进饮;造模结束后,以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两组大鼠血清PG I、PGⅡ及PGI/PGⅡ比值(PGR)和G-17水平.结果:慢性胃炎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 I水平和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巨幼细胞贫血发生的影响。方法检测117例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与非萎缩性)患者(其中不伴巨幼细胞贫血者55例,伴巨幼细胞贫血者62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Hp经13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巨幼细胞贫血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非贫血组(P<0.05),尤其以胃窦胃体萎缩为著(P<0.05)。伴巨幼细胞贫血组中,萎缩性胃炎组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窦胃体萎缩组中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低于胃窦萎缩组(P<0.05)。在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性胃炎中,Hp阳性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Hp阴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巨幼细胞贫血可能相互作用、互为因果;Hp感染可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同时会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吸收,间接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娴  罗红波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10-1612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对老年慢性胃炎的筛查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98例,其中老年组(≥70岁)52例,中青年组(20~60岁)46例,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PGⅠ、PGⅡ检测,计算PGR(PGⅠ/PGⅡ)值。结果:2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和PGR均明显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P<0.01);老年组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和PGR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慢性萎缩性患者的ROC曲线图中,PGⅠ的临界值为98.06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2和0.858;PGR的临界值为6.6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8和0.810。结论:检测血清PGⅠ、Ⅱ对于筛查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确定其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扶正活萎汤治疗气虚络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气虚络瘀型CAG患者根据SPSS软件随机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扶正活萎汤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和病理疗效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及胃泌素(G-17)等结果差异。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胃镜疗效、病理学组织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PGⅠ、PGR水平明显升高(P<0.0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1.8%,高于对照组68.8%(P<0.05)。结论 扶正活萎汤能够有效缓解CAG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理组织学病变,促进黏膜修复,其治疗CA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GⅠ、PGⅡ、PGR、G-17等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亚群水平在健康体检者及胃部疾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清中PG亚群测定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意义。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健康体检者和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PGⅠ、PGⅡ及PGⅠ/PGⅡ值的变化,将正常对照组与疾病组及各疾病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比值降低(q=5.97、q=6.18,P均<0.05;q=6.24、q=6.34,P均<0.01),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升高(q=5.01,P<0.05)、PGⅠ/PGⅡ比值降低(q=4.72,P<0.05);②与胃溃疡组相比,萎缩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PGⅠ明显降低(q=7.20、q=7.03,P均<0.001),PGⅠ/PGⅡ比值也降低(q=7.20,P=0.001);③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相比,PGⅠ和PGⅠ/PGⅡ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q=1.05、q=1.36,P均>0.05)。血清PGⅠ≤80μg/L且PGⅠ/PGⅡ≤6时,检测萎缩性胃炎的灵敏度为53.3%,特异度为94.3%。结论血清PGⅠ和PGⅠ/PGⅡ的降低,是胃癌及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筛查和辅助诊断的一项血清学指标,血清PGⅠ≤80μg/L且PGⅠ/PGⅡ≤6对检测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胃肠疾病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79例各型胃肠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PGⅡ显著性上升(P〈0.05);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显著下降(P〈0.05),PGⅡ差异无显著性(P〉0.05),PGⅠ/PGⅡ比值下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性增高(P〈0.05);胃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GⅠ显著性下降(P〈0.01),PGⅡ差异无显著性(P〉0.05),PGⅠ/PGⅡ比值降低。结论: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的改变,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不同胃肠疾病和胃癌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