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盆腔肿瘤放疗后所致放射性肠炎病例增多,目前放射性肠炎无标准治疗方案,现就着重近年来有关放射性肠炎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壳寡糖(COS)灌胃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ARE)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6只普通级健康比格犬为研究对象。经放射线腹部靶区照射建立比格犬ARE模型。观察各实验犬照射第3天的症状。分别于照射前、照射后、治疗后,每天于固定时间观察并记录比格犬的体温、体质量。分别于照射前、照射第3天、治疗第8天,收集并比较所有实验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分别于照射第3天、治疗第8天,对所有实验犬进行肠镜检查,收集内镜下图片,并进行维也纳直肠镜评分。结果 所有实验犬照射第3 d均出现明显RE症状,均达到2度放射性肠损伤表现,包括摄入减少、恶心、呕吐、腹泻、间断便血等。COS灌胃治疗第8天,所有实验犬体质量、体温平均值基本恢复到照射前水平。照射第3天,各实验犬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CRP均高于照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天,各实验犬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均低于照射第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犬治疗第8天的维也纳直肠镜评分为(1.33±0.52)分,显著低于照射第3天的(6.83±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小鼠放射性肠炎模型。方法雌性BALB/c小鼠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6 Gy组(28只)及10 Gy组(32只),60Co γ射线对小鼠腹部一次性照射,在照射后3、7、14和21 d检测血象及肝、肾功能,并取肠道组织做病理及一氧化氮(NO)检测。结果照射后3、7 d,6 Gy及10 Gy组WBC、PLT均较对照组降低;10 Gy组肝功能异常;10 Gy组照射后3 d肠道组织NO水平降低;照射后3、7 d,2个照射组小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变浅、数目减少,隐窝腔变大,均出现放射性肠炎改变,10 Gy组死亡较多,6 Gy组更能模拟临床放射性肠炎,为研究提供模型。结论60Co 射线一次性腹部照射建立小鼠放射性肠炎模型,6 Gy照射剂量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高能电子束过量照射致放射性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对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放射性肠炎患者87例,其中观察组45例中药复方治疗,对照组42例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肠镜改变及症状积分,比较其有效率,症状积分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1.4%,组间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仅腹痛、腹泻积分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各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血、尿、肝、肾功及心电图等方面异常。结论:采用中药复方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肯定,安全、副作用少,为放射性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脂肪干细胞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共52只。随机数字表法选取46只给予全腹15 Gy X射线照射制作放射性肠炎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2 h,随机数字表法从受照大鼠中选取23只受照大鼠给予P6代青年女性脂肪干细胞腹腔注射治疗(Ad-MSC治疗组);取另23只受照大鼠给予双磷酸盐缓冲液(PBS)腹腔注射治疗(PBS溶剂对照组);剩余6只未照射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造模后首个10 d内,分次抽取受照大鼠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的含量;分离受照大鼠胸腺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阳性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获取受照小肠组织,HE染色分析炎症细胞浸润程度,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胶原成分的沉积程度,髓系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浸润的炎症细胞类型。Kaplan-Meier方法对受照大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照射后30 d内,与PBS腹腔注射治疗的大鼠相比,接受脂肪干细胞治疗的大鼠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t=4.53,P<0.05)。另外,脂肪干细胞能够上调受照大鼠外周血中IL-10的含量(7 d: t=13.93,P<0.05);上调外周血(3.5 d:t=7.72,7 d:t=11.11,10 d:t=6.99,P<0.05)和胸腺(7 d:t=16.17,10 d:t=12.12,P<0.05)CD4/CD25/Foxp(3)阳性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进而减轻炎症细胞在受照小肠中的浸润及胶原的沉积。结论:脂肪干细胞对放射性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放射性肠炎(RE)多见于行放疗的肿瘤患者。近年来,肠道菌群与RE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RE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益生菌补充治疗能够缓解部分RE患者的临床症状。最近一些研究聚焦于粪便菌群移植及小分子新药在RE中的治疗作用。笔者总结了近期基于肠道菌群的RE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期望为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湿润烧伤膏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株洲市二医院收治的68例放射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试验组患者予以湿润烧伤膏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7、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第7天:t=14.609、9.718、14.732、10.195,P均<0.001;治疗第14天:t=29.312、16.069、13.450、14.619,P均<0.001)?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治愈2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21例、有效2例、无效11例(Z=-2.069,P=0.039)。结论湿润烧伤膏保留灌肠可明显改善放射性肠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肠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们对40例宫颈癌经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肠炎者给予中药结、直肠滴注治疗,结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以及腹膜后肿瘤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放射性肠炎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且临床缺乏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手段。高压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 针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价值得到越来越多肯定。本综述主要介绍高压氧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研究现状及其修复机制, 重点综合既往文献循证医学研究, 总结临床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针对高压氧是否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疑虑进行分析解答, 旨在对放射性肠炎的高压氧治疗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临床常采用放射疗法治疗腹盆腔肿瘤。放射性肠炎是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009年1月我科收治1例放射性肠炎行结肠造瘘术后造瘘口狭窄的患者。入院时查体显示,造瘘口缩至0.4 cm×0.4 cm,由于患者不能正常排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在探讨宫颈癌患者放疗过程中粪便样本中代谢产物的表达变化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宫颈癌放疗的患者51例(其中1名患者因入组后不能按要求留存有效标本而剔除,实际共50例),收集患者放疗期间4个时间点的粪便样本,即放疗开始、放疗2周、放疗4周、放疗结束,共计200个,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凝聚层次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鉴定粪便中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结果通过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5770个代谢峰,鉴定出121个显著失调的差异代谢产物,其中77个代谢产物表达上调,44个代谢产物表达下调。有19个差异代谢产物在放疗4个时间点发生显著变化,包括1-甲基黄嘌呤、亚油酸、5-氨基戊酸、苯乙胺、苯乙烯、N-乙酰谷氨酸、19-去甲睾酮、4-乙酰氨基丁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大豆苷元、胆酸、花生四烯酸、甲蓝氨酸、N-甲酰-L-蛋氨酸、槲皮苷,苯丙氨酸、葡糖酸、蜜二糖及α-CMBHC。共筛选出4个代谢通路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有关(Pathway imPact>0.1),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赖氨酸降解代谢通路。结论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粪便中代谢产物发生明显改变。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粪便上清中的差异代谢产物表达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为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放射性肠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经肠镜、X射线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放射性肠炎的5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实验组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检测肠屏障功能指标、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2次术后送病理光镜下测量每厘米肠黏膜厚度及绒毛的高度.结果 肠屏障功能各项指标11d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DAO 2.568,L/M比值2.427,D-乳酸2.143,内毒素水平2.443,P<0.05),21 d时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DAO6.019,L/M比值12.834,D-乳酸7.837,内毒素水平7.997,P<0.01);各项免疫指标1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d实验组IgG、IgM、IgA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IgG 2.096,IgM 2.211,IgA 2.182,CD4/CD8比值2.301,P< 0.05),21 d时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IgG 2.703,IgM 2.679,IgA 3.138,CD4/CD8比值5.107,P<0.01);2次术后肠黏膜厚度及肠绒毛高度出现明显差异.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明显降低放射性肠炎患者DAO、D-乳酸、内毒素水平,提高IgG、IgM、IgA及CD4/CD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肠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肠道微生物与放疗期间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37例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粪便样本。包括根治性放疗(RR)和术后放疗(PR)患者。根据CTCAE 5.0中腹泻和直肠炎的级别记录症状,任何症状2级及以上记为高症状级别(HG),否则记为低症状级别(LG)。用16S rRNA测序方法对粪便样本的DNA进行测序及生物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和MetagenomeSeq分析。结果 放疗前LG患者的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HG患者(P<0.05)。两组的β多样性也存在差异(stress<0.2)。放疗前HG组患者样本中的Ruminococcus gnavus明显高于LG组患者(P<0.05)。这种微生物有可能成为放疗前预测放射性肠炎的标志物种。另外,根治性放疗(RR)患者与术后放疗(PR)患者相比,放疗前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更高,且放疗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更低。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放疗前根治组中较高(P<0.05),可能与放疗不良反应呈负相关。结论 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征与放疗期间放射性肠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手术等治疗可能会改变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状态,降低患者的辐射耐受性,使其更容易发生更为严重的放射性肠炎。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抗菌药物品种不断增多,作用机理越来越复杂,为了发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提高治愈率,必须提倡合理应用抗菌药.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定义为:“抗菌药的应用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临床治疗作用,并将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美国卫生保健流行病学会(SHEA)和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将抗菌药合理使用的内涵定义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包括选择最佳药物、剂量和疗程,而且须控制抗菌药的使用,以预防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  相似文献   

17.
肺部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见也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近年由于品种繁多的新抗菌药物不断投入使用,免疫抑制剂应用日趋增多,再加上人工通道建立,机械通道应用等,使肺部感染的致病原、耐药性及抗菌药物应用原则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重点从肺部感染概况、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及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概念、病原菌和抗菌药物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抗菌药物在老年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加 《西南军医》2008,10(1):113-115
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不断衰老和生理功能不断衰退,机体储备能力逐渐降低,适应能力下降,再加上基础疾病的伤害,抵抗能力越来越差,常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不合理应用所造成的过敏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越来越多,老年人由于自身特点不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下降,而且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年轻人明显增多,如果按照常规方法用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引起比原发感染性疾病更严重的医源性损害,造成严重的医疗问题。所以应综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毒副反应和避免耐药性。本文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中的合理应用问题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抗菌药物在严重烧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防治严重烧伤病人继发感染的合理方案,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36例烧伤面积在50%TBSA以上深度烧伤患。在烧伤早期无明显感染前提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周后停用,以后仅围手术期或在有明显感染时才再次使用。结果:36例病人无一例死亡,亦无一例发生发生真菌二重感染。结论:大面积烧伤后,中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1周后停药,能有效的防治烧伤感染和避免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20.
汪骏  邹若飞  汪莹 《武警医学》2005,16(9):674-674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直是临床药学、治疗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我们调查了我院2004年1月~2004年6月处方中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做了初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抽取我院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