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侔构成,为临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对1 08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常规检查,WBC(o~+)者做轮状病毒抗原(RVAg)检测,对WBC(++-++4-+)者进行细菌培养,寻找病原体。结果:采集了815例患儿的粪便进行了RVAg检测,阳性292例,占35.8%。多数为婴幼儿,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初冬也有少部分发病。采集265例患大便,细菌培养后发现阳性137例,阳性率较高,还分离出致病细菌36例,占13.6%,其中91例是条件致病菌,占34.3%,分离出还有10例是真菌,占3.8%。主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变形菌、痢疾杆菌、克雷伯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以及弗劳地枸橼杆菌。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与年龄及季节密切相关,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往往有多种病原体感染,以夏秋季为主。同类型的腹泻不但要做大便常规检查,还要做病原学检测,尽快查出病原体,为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小儿感染性腹泻452例临床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月 ̄2005年12月的452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的病原学检测情况,并结合临床、发病年龄、季节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52例中粪便检出病原体者279例,轮状病毒感染者占159例,细菌感染占120例,其中志贺菌属占100例,鼠伤寒沙门菌占8例,真菌占3例,致病性大肠杆菌占5例,其他条件致病菌4例。讨论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为细菌及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细菌感染以志贺菌属为主,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为主,以6个月 ̄2岁小儿多发。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改善,轮状病毒疫苗的普及,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本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 回顾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的452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的病原学检测情况,并结合临床、发病年龄、季节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452例中粪便检出病原体者279例,轮状病毒感染者占159例,细菌感染占120例,其中志贺菌属占100例,鼠伤寒沙门菌占8例,真菌占3例,致病性大肠杆菌占5例,其他条件致病菌4例。讨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为细菌及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细菌感染以志贺菌属为主,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为主,以6个月-2岁小儿多发。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改善,轮状病毒疫苗的普及,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4.
蒋莹  庄天彦  郭祥萍 《北京医学》2012,34(9):824-82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及病原学分布特点,指导经验性治疗感染性腹泻,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10月及2010年5~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药敏结果。结果以急性腹泻为首发症状就诊的183例患者中,26例(14.2%)粪便细菌培养阳性,其中志贺菌属感染14例(53.8%),大肠埃希菌属感染5例(19.2%),沙门菌属感染3例(11.5%),肺炎克雷伯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摩氏摩根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感染各1例(3.8%)。年龄≤60岁患者病原菌的检出率高于年龄﹥60岁者(P﹤0.05)。志贺菌属感染以黏液便、水样便为主,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感染以稀便为主。志贺菌、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普遍对氨苄西林耐药,对β-内酰胺酶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尚未发现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结论肠道门诊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仍以志贺菌属为主要病原菌。监测病原菌分布、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降低细菌耐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细菌、病毒病原学临床特点,旨在为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合理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为对象,由迪安检测中心进行病原菌、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人腺病毒等)的病原学检测,同时结合患儿疾病信息进行病原谱流行规律分析。结果:67例学龄期急性腹泻发病无明显性别、年龄、季节等分布特征,2例同时感染细菌与病毒,细菌感染率为56.52%,略高于病毒感染的43.48%。细菌类型以沙门菌(35.90%)、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8.21%)为主,病毒感染类型以轮状病毒(46.67%)、诺如病毒(23.33%)较常见,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病原体感染类型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等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主要致病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均高于71.00%,且沙门菌对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耐药率高于78.00%,此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耐药性均为45.45%。结论:学龄期急性腹泻患儿常见感染源为细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  相似文献   

6.
贺芳 《当代医学》2016,(20):33-34
目的:对儿童腹泻病的病原学及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873例腹泻患儿粪便以及肛拭子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并展开药敏试验。结果本组共搜集到腹泻儿童粪便以及肛拭子标本1873份,病原学培养得到病原菌1293株,其中志贺菌属所占比例最高,为1101株,构成比为85.2%;沙门菌属69株,构成比5.3%;其他均属123株,构成比为9.5%。不同均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头孢三代的耐药性相对较低。结论儿童腹泻病原菌与志贺菌属为主,其次为沙门菌属,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性,而对头孢三代的耐药性相对较小,临床治疗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组3年间观察386例住院急性腹泻病患儿四季均有发病,但呈两次发病高峰,一是6~9月份;二是10月至次年1月份。有病原学资料的135例中,第1个高峰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其中痢疾杆菌感染为46.3%;第2个高峰以轮状病毒(HRV)感染为主。以6月龄以上至2岁以下小儿为发病的多发年龄,占同期腹泻患儿的71%。病原学与病情分析提示,有无脱水和发热不是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腹泻的可靠依据;发病季节有助于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感染的判断。在6~9月份肉眼大便无脓血,不能作为排除细菌性痢疾的依据。细菌性腹泻检出病原菌痢疾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沙门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等,真菌性肠炎的发生率为0.75%;发现肠道滴虫1例。迁延性腹泻患儿大使细菌培养阳性8/17(39%)例,其中福氏痢疾杆菌6(33%)例,提示1岁以上患儿细菌感染为引起迁延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而1岁以下患儿则HRV感染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感染性腹泻细菌学病原谱以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12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以上患者的大便进行培养,根据培养基的菌落形态来判断病原菌的种类,使用CLSI-2012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无明显关系,但是在年龄方面,<60岁患者在感染性腹泻中所占比例达到65.83%,明显高于>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感染数量最高的菌种类型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克雷伯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5.00%、12.50%和6.67%.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以及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均有较强耐药性,肠球菌则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以及头孢唑林等有较强耐药性,克雷伯杆菌则对头孢唑林以及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结论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致病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为了提高感染性腹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并促进患者更快地康复,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患者的致病菌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抗生素滥用以及细菌耐药性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病原学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2016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收集患儿病原学相关检查结果,并对不同时期新生儿病原检测情况比较,同时对患儿病原学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中,细菌培养检查阳性36例,占30%;其中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占41.67%,明显高于其他细菌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阳性患儿主要以气促、缺氧、肺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其中气促占66.67%、缺氧占55.56%,明显高于其他临床表现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新生儿,在出生7天内检查的细菌23例,占63.87%;晚期新生儿,在出生7天后检查的细菌13例,占36.1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所受到的细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而且感染性肺炎在出生之后比较常见,细菌培养阳性患儿主要以气促、缺氧、肺啰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问卷调查,对其病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患儿细菌感染最多,占比60.19%,其次为病毒,占比39.81%;本组感染性腹泻患儿年龄段主要分布在1岁及1~3岁,分别占比36.89%、30.10%,发病季节多分布在夏季与秋季,分别占比为37.86%、27.19%;患儿发病病因主要与居住环境、饭前饭后洗手、喝生水、家庭收入、剩饭有无加热、蚊蝇等因素相关,其中城镇、饭前饭后有洗手、未喝生水、家庭收入≥2000元、剩菜有加热、无蚊蝇的患儿发病率相对降低(P0.05)。结论儿童感染性腹泻多发于夏季与秋季,病原菌主要为细菌与病毒,发病病因主要与居住环境、饭前饭后未洗手、家庭收入、喝生水、剩菜未加热、蚊蝇等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积极预防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汤丽霞  龙显科 《广西医学》2012,34(8):1078-1080
目的 了解病原菌感染的特点及细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检验.结果 11 023例临床标本中分离出4 6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 195株占69.00%,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938株占20.25%,以表皮葡萄球菌占首位,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5.31%;真菌497株占10.73%,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在4 630阳性标本中以痰为主占34.27%.结论 分离出的病原菌普遍存在耐药现象,临床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本地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细菌耐药情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诊治的腹泻病人并符合病例纳入条件者共533例,对患者采集病史临床检查、大便常规、细菌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耐药分析。结果感染性腹泻533例中,共检出病原菌368株,其中以致病性弧菌为主,占71.7%(264/368);志贺菌属次之,占14.9%(55/368)。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喹诺酮类药物对大部分细菌敏感。大部分细菌感染的患者表现为腹痛,主要在志贺菌感染的患者中里急后重的临床表现常见。结论感染性腹泻患者主要致病菌为致病性弧菌,其中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大便性状与细菌菌种有关;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致病性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氯霉素、青霉素.G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大部分细菌对于喹诺酮敏感,可首选,也可选用敏感的头孢菌素及氨基糖甙类。  相似文献   

13.
陈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250-4251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 200例腹泻患儿,对其发病原因、抗生素的应用及简便的补液治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00例患儿腹泻的病因以非感染性因素为主,为900例,占腹泻患儿总量的75%,病因多为食物引起及消化不良;感染导致的腹泻300例,占腹泻患儿总量的25%,以肠道轮状病毒感染为主要发病原因。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的患儿为96例,仅占8.0%,余患儿均进行简便的补液治疗。结论婴幼儿腹泻主要为非感染性腹泻,约占婴幼儿腹泻的70%-80%。所以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要严格遵循抗生素应用指征,大部分患儿不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给予液体疗法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小儿腹泻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减少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措施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就诊,每日排便≥3次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大便细菌病原学检验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39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44∶1,共检出101株病原菌,总分离率18.73%(101/539)。居前三位的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37.62%(38/101)、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27.72%(28/101)、沙门菌17.82%(18/101)。3岁以下小儿检出病原菌最多占85.15%(86/101);以秋季腹泻最多占52.48%(53/101)。结论龙岗区小儿感染性腹泻以EPEC和ETEC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集76例HAP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测。结果:76例HAP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其中7例为混合感染,分离鉴定出病原菌85株,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中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钠、庆大霉素等的耐药率均在50.00%以上。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两者均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HAP致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细菌耐药严重,而且出现耐多药菌株,应根据药敏结果慎重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采取措施控制耐药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病科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老年病科院内肺部感染的所有分离的细菌菌株、真菌菌株的耐药性进行调查。结果:医院获得性感染中仍以G-菌为主占73.3%,其次为G+菌17.9%,真菌8.7%。在细菌感染中,G-菌占80.3%,G+菌占19.7%。G-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21.7%。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1.4%。耐药性方面,细菌耐药性严重,真菌耐药性较轻。结论: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严重,且呈多重耐药。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腹泻病的临床特点与病原学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于本院住院的203例腹泻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组腹泻病的发病年龄92%在3岁以下尤以两岁内的为高发年龄占84%,男孩病例数多于女孩(1.86:1).2.发病季节视不同病原而不同.轮状病毒肠炎高发于10~12月的冬季(占66%),其次为1~3月的春季(占13%);感染性腹泻以春秋季比例高,分别为31%和42%;非感染性腹泻以冬春季为多占38%和35%.3.临床表现特点与不同病原的关系:轮状病毒肠炎主要症状为稀水样、蛋花样便占87%,发热占74%,呕吐占55%;感染性腹泻以稀烂便和含粘液便为主,占67%和83%,发热、呕吐少见;非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肠炎基本相似;以稀水便、蛋花汤便为主(69%),发热次之(54%),呕吐居第三占42%.4.病原学检测:170例检测轮状病毒抗原,119例阳性,阳性率为70%;43例大便细菌培养,仅5%阳性.[结论]3岁以下尤以2岁以内为儿童腹泻病的高发年龄.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冬季为高发季节,不同病因肠炎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邬吉伟 《中外医疗》2013,32(3):75-76
目的分析探讨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1—12月确诊为小儿感染性腹泻244例,根据病原学检测与药敏测试结果给感染性腹泻患儿适合的抗菌药治疗,记录患儿入院的症状和体征、病原学检测与药敏测试结果、抗菌药使用情况、联用情况。分析抗菌药疗效。结果引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有志贺菌属、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涉及的抗菌药种类有6类17种,其中氨苄西林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的位于使用最高前3位,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类型的头孢菌素类。单独用药有133例,占54.51%;二联用药87例,占35.66%;三联用药24例,9.84%。结论该院治疗小儿腹泻的抗菌药主要有氨苄西林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用药大致合理,仍需继续改进,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宋贤响  方代华  权艳秋 《重庆医学》2014,(27):3684-3686
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原虫及真菌[1]。目前,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中,死于腹泻的高达300~400万,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2-4]。为了解本院就诊腹泻儿童的感染性腹泻病因及感染的细菌具体分布和药物敏感情况,便于临床及时治疗,现对本院腹泻儿童病原检测和药物敏感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及其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多为多重耐药菌,其中G-杆菌占79.1%,G+球菌占16.7%,G-杆菌以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大多数G-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次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100%。结论:依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并减少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