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人和常用实验动物正常涎腺的定量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详细准确地掌握人和实验动物涎腺在正常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使在选择动物模型进行涎腺研究时更具科学性,我科首次采用图象分析仪,系统地检测比较了8种实验动物和人正常涎腺泡的大小和腺体内各组织成分的平均体积比。结果发现:人和猴的3种腺体的腺泡大小无明显差异;除兔以外,人的腮腺腺泡最小,人的颌下腺腺泡大于啮齿类动物的颌下腺腺泡而小于其它动物的;除兔的舌下腺腺泡明显较小,羊的舌下腺腺泡明显较大外,其它动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建立常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数据库.方法 选取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和食蟹猴6种实验动物的所有主要器官和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经HE染色,在镜下观察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并拍照描述.对采集好的图片、文字信息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软件,汇编开发成易于查询的比较组织学数据库系统.结果 通过6种实验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形态进行比较分析,获得了这些组织器官形态学差异的特征,镜下拍取具有组织特征的显微图片,对每张图片进行文字描述,建立了常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数据库,对其内容进行初步分析,实现了界面友好、便于查询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结论 建立了常用实验动物主要器官和组织的比较组织学数据库,可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动物实验的病理学研究及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提供使用方便的组织形态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并比较六种常用实验动物不同部位肥大细胞异质性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应用麻醉后处死的方法,取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和猴的皮肤、肺脏、乙状结肠和脾脏组织,经4%中性缓冲甲醛溶液或Bouin''s液固定后,制作常规组织切片,分别作HE、甲苯胺蓝、阿尔新蓝-藏红和P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形态学分析;另取皮肤组织固定于磷酸缓冲戊二醛溶液,制作常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 六种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各有其分布特点,且在形态大小、异染性及染色特性等方面表现各异,肥大细胞密度和形态学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豚鼠、犬和猴皮肤肥大细胞颗粒具有特殊亚微结构;小鼠皮肤组织内可见P物质免疫阳性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犬脾脏内可见P物质免疫阳性肥大细胞. 结论 在六种实验动物的同一组织中以及同一种动物不同组织中,肥大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异质性对采用实验动物开展与肥大细胞功能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姜晓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8,(4)
涎腺造影方法按其传统习惯均采用注射针头,将其弯成一定的角度,针头需磨平钝,边缘圆滑,由于针头长度有限,质硬,因而插入腮腺导管内深度亦受限制(一般可插2~3cm),在注射碘油时,由于碘油注入较困难,用力稍不当,针头即有滑脱之可能,或造成刺痛。注射完毕拔出针头后,一部分碘油也随之溢出,虽用纱卷或棉签压迫腮腺导管口,但溢出之碘油总是影响X线片的质量,且注射时病人体位也不舒适。为此,作者采用麻醉科废弃的硬膜外导管作腮 相似文献
8.
1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行临床资料总结和HE组织学观察。结果 本组腺样囊性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1.5%,占涎腺癌的27.0%;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年以上好发;发生于小涎腺者多于大涎腺,以腭部为最常见;腺样型103例,管状型42例,实性型2l例;Ⅰ级17例,Ⅱ级128例,Ⅲ级2l例。结论 需与基底细胞腺癌、涎腺导管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鉴别诊断;浸润性极强是其显著特点,手术治疗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腺样囊性癌组织学类型与蛋白多糖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腺样囊性癌组织学类型与蛋白多糖形成的关系王洁,吴奇光,孙开华,贲呈瑞我们采用钌红示踪的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以揭示其筛状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囊内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组织来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收集近期内外科手术标本中腺样囊性癌4例...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5种与分化有关的抗体:EMA、CEA、Lys、Actvn、S-100对2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结果显示:以上5种抗体均可作为多形性腺瘤诊断检测全面反映的分化表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NF—κ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NF—κB的表达。结果:30例多形性腺瘤石蜡切片NF—κB免疫组化染色中,10例(33.3%)呈强阳性(+++);12例(40%)强表达(++);6例(20%)弱表达(+);2例(6.6%)无表达。NF—κB的表达主要见于浆液腺腺泡上皮和导管上皮,呈强阳性(+++)表达;黏液腺肌上皮样上皮呈强表达(++);间质成分中血管内皮呈弱阳性(+)表达、纤维结缔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结论:NF—κB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呈阳性表达,提示瘤细胞增殖力较强,可能是涎腺多形性腺瘤容易复发和发生恶性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中国四川地区EB病毒感染和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一个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1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LEC)、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本组病例中16例LEC的癌细胞核均见EBER-1强阳性信号,4例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及2例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均为阴性。结论本结果提示EB病毒与中国四川地区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涎腺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5例涎腺肿块进行了检测,其中69例良性肿块,26例恶性肿块。结果:高频超声不但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结构、大小、部位、毗邻关系,并且通过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肿块的血流情况进一步提示其病理类别。良性病变的血流分布以周边型为主,血流分级以I、Ⅱ级为主。而恶性肿瘤的血流分布以内部型为主,血流分级以Ⅱ、Ⅲ级为主。说明恶性肿瘤血供较良性病变丰富(P<0.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测涎腺肿块简便、无创,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为涎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涎腺肿瘤DNA倍体、DI指数及S期细胞增生率的检测,分析这些参数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其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能力。方法对156例涎腺良性肿瘤、临界瘤及恶性肿瘤新鲜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组未检出异倍体;临界瘤组44例检出异倍体,S期增生率达最高,提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肿瘤组异倍体的检出率最高。DI与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SPF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DNA异倍体的检出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S期细胞增生率为恶性肿瘤增生的指标。临界瘤中检出异倍体预示有癌变倾向;SPF高揭示肿瘤增生活性强。DI可以鉴别细胞的良恶性;DI和SPF可以作为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实验测定了整体家兔和在位灌流大鼠肺的呼吸力学参数。8只家兔结果(x±s):潮气量13.75±2.78ml,每分通气量547.94±39.42ml/min,动态肺顺应性36.67±9.27ml/kPa,肺阻力6.52±1.45Pa·s/ml。18例在位灌流大鼠肺的相应结果为:2.12±0.40ml,127.28±24.13ml/min,4.46±1.04ml/kPa和13.11±5.47Pa·s/ml。并在肺标本上测定了气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8.
涎腺腺癌中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涎腺腺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4 3例涎腺腺癌中MVD和VEGF的表达 ,采用SPSS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 6 5 .12 %的涎腺腺癌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涎腺腺癌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 (P <0 .0 5 )。VEGF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无关。VEGF阴性表达的病人术后 5年生存率较阳性表达者高。结论 涎腺腺癌组织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是涎腺腺癌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 ,VEGF可做为涎腺腺癌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蛋白与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37例涎腺MEC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涎腺MEC临床病理特点的联系及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1%(20/37),正常涎腺组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涎腺MEC中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9%(34/37),正常涎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8.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P-糖蛋白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涎腺MEC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突变型p53蛋白过表达与涎腺MEC的生长、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检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判断涎腺MEC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