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患者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临床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并总结GDC的操作要点。方法 DSA检查 32例 ,发现颅内动脉瘤共 34枚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 16枚 ,后交通动脉瘤 14枚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枚 ,大脑后动脉 ,眼动脉各 1枚。随后用GDC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32例 (34枚 )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 ,其中完全致密栓塞 (瘤颈完全封闭 ) 2 0例 ,部分栓塞 (瘤体、瘤颈可见残余 ) 12例。并发动脉瘤破裂 1例 ,治疗后痊愈。并发脑血管痉挛 2例 ,治疗后 1例遗留轻偏瘫。术后 1年内随访 6例 7枚动脉瘤 ,无明显变化。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者的操作技术及对并发症的正常处理是影响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 ,对部分栓塞者有必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伴有脑血管痉挛 (CVS)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 2 4例脑血管造影显示有CVS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Hunt&Hess1 5级分别有 2、8、7、4和 3例。前交通动脉瘤 8例、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 3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3例。采用全麻下 ,超选动脉瘤囊内弹簧圈 (GDC或EDC)栓塞后 ,动脉内注射 0 .3%罂粟碱 ,部分血管痉挛改善不明显者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术后均给予“三高”治疗。结果 脑血管造影CVS位于动脉瘤近端 9例、远端 5例、两者均有 10例。CVS位于一侧 13例、双侧 6例、弥漫性 5例。 2 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注射罂粟碱 ,并有 4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 10 0 %闭塞 17例、闭塞 90 %以上 5例。 2例因微导管无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本组无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载瘤动脉闭塞 ,球囊成形术者没有出现动脉夹层瘤或破裂。随访无动脉瘤再出血 ,GOS优良 17例、中重残 3例、死亡 2例。结论 伴有CVS的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降低病死率和残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4 8例。结果  10 0 %闭塞 2 5例、90 %闭塞 18例、80 %闭塞 5例。术后并发症8例 :微弹簧圈移位 2例 ,术中动脉瘤破裂 3例 ,严重血管痉挛 3例 ,死亡 2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微导管芜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 ,余 1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罂粟碱注射 ,并有 3例行球囊成形术 ,该 12例患者病后 3个月时格拉斯哥后果评分 (GOS)优良 7例、中残 2例、重残 1例、死亡 2例。B组患者均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 ,GOS优良 18例、中残 2例、重残 2例、死亡 1例。结论 所谓的CVS期并不都伴发CVS ,在CVS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经验。方法 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先后应用MagicBD,Tracker-16,Tracker-10和Cordis 3F/2.5F微导管,送入球囊、不同长度的国产、进口游离微弹簧圈,配用MDS、GDC系统送入不同长度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5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3例、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P2段动脉瘤1例,治疗颅内动脉C3-4段假性动脉瘤5例。结果 本组无1例死亡。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5例均痊愈,无并发症;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栓塞达100%者9例、95%者2例,其中1例因血管痉挛遗留轻瘫,1例因MDS到位后不能顺利解脱导致部分脱垂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2cm,遗留轻瘫;5例假性动脉瘤完全治愈;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2例椎动脉完全治愈。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只要前、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脱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旋转DSA的应用及GDC操作要点。方法 对 38例共 4 0个颅内动脉瘤常规行旋转DSA检查 ,动脉瘤直径 4~ 2 5mm ,平均(12 5 1± 5 37)mm。瘤体直径 <12mm的小动脉瘤 2 9个 ,12~ 2 5mm的大动脉瘤 11个。术前Hunt Hess分级Ⅰ~Ⅳ级分别是 2 6例、8例、3例、1例。随后使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37例 39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 ) 2 2个 ,大部分栓塞 (80 %~ 95 % ) 12个 ,部分栓塞(<79% ) 5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2例 ,治疗后痊愈。并发脑动脉痉挛 6例 ,治疗后 2例遗留轻偏瘫和单瘫。 2例弹簧圈部分遗留于动脉瘤外 ,经抗凝治疗未发生并发症。 2例复发再次栓塞后痊愈。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 1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应用旋转DSA技术、熟练的GDC操作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1例共 5 6枚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5 1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5例、Ⅱ级 2 4例、Ⅲ级 8例、Ⅳ级 4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和DSA造影诊断。 4例宽颈动脉瘤和 2例梭形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应用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成功 4 8例 5 3枚动脉瘤 ,占 94 .3% ;3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 ;1例弹簧圈尾端残留于载瘤动脉 ,但未导致临床后果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4 8例随访 3~ 12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结论 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能够有效栓塞颅内各部位动脉瘤 ,术中有明显的促进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的作用 ,术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动脉瘤颈口的作用。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4D-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的方法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发生SAH 3 ~ 14天内行全脑灌注成像检查.使用西门子公司SyngoMMWP后处理工作站,用Inspace软件重组4D-CTA图像,以VPCT Neuro软件,生成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延迟时间(TTD)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伪彩图.在检查残余动脉瘤的同时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及其他血管病变,并用灌注参数评估SAH继发的迟发性脑缺血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4D-CTA共检出59个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改变.其中动脉瘤夹闭术后50个,栓塞术后9个.1例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存在残留动脉瘤.2例患者发现颅内其他部位存在动脉瘤.4D-CTA上18例患者共28条血管出现血管痉挛.共29例患者的伪彩图上出现异常灌注区域,其中23例患者为迟发性缺血,2例患者为血管夹压迫相关脑缺血,4例患者为手术操作损伤相关脑缺血.结论 4D-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术后有无瘤体残留、动脉瘤夹及栓塞材料与载瘤血管的关系.4D-CTA联合全脑灌注成像可同时显示宏观上的血管痉挛及灌注上的微循环改变.全脑灌注成像可显示术后多种并发症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破裂出血动脉瘤的早期栓塞治疗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治疗。方法 Hunt 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 72h内进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 32 9例 ,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 ,并有TCD和 (或 )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 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 6 2例 (18.2 % ) ,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 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6 2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 4 1例 ,中度致残 13例 ,重度致残 6例 ,死亡 2例。结论 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常规手术治疗 ;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并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136个动脉瘤,132例痊愈,4例死亡,病死率2.9%。动脉瘤腔100%闭塞者123个,95%闭塞者8个,90%闭塞者5个。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7例;术后2例弹簧圈末端逸出。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13例。术后随访6~54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及积极有效的术后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在栓塞治疗中不全栓塞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不全栓塞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电解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共45例47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9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颈内动脉动脉瘤5个,2例同时存在2个动脉瘤。结果完全致密填塞(动脉瘤体积100%不显影)35个;不全栓塞动脉瘤12个,其中95%不显影9个,90%不显影2个,80%不显影1个。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大动脉瘤以及蛇形、不规则分叶状动脉瘤不全栓塞率较高,采用筐篮技术,球囊辅助技术,血管重建术和蚕食样分步栓塞术以及应用新型栓塞材料GDC-M atrix可降低不全栓塞率。  相似文献   

13.
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Tru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对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DCS或DCS ORBIT方法,在起病72 h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5例栓塞成功,100%栓塞29例,95%栓塞3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1例并发术中破裂出血,1例并发血栓栓塞,预后较好。1例死于肺部感染。30例获得1~15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16例获得3~12个月DSA随访,1例部分再通。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患者,应急诊治疗。用DCS或DCS ORBIT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20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采取早期血管内治疗技术,用自制的多形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囊。动脉瘤的位置:前交通动脉(ACoA)7例,后交通动脉(PCoA)6例,中动脉(MCA)2例,眼动脉1例,后循环4例。病人分级:HuntHesII级3例,II级及IV级各7例,V级3例。16例于3天内治疗,其余4例于6天内治疗。结果18例闭塞90%以上,其中8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0%),2例死亡。术后观察3个月~2年,15例效果良好,3例残留轻~中度瘫痪,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急性期破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 mm)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2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77个动脉瘤进行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2例,多发性动脉瘤13例。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宽颈、最大径和瘤颈)。随访脑血管造影3~88个月(平均24.8个月)。结果对所有77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单个弹簧圈栓塞,其中10个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19个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破裂出血7例,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移位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42个,次全栓塞30个,部分栓塞5个。除2例死亡外,所有病例进行了至少2次复查(术后3和12个月),其中再通5个,对3个进行了再次栓塞,延迟性弹簧圈移位2例。12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完全栓塞61个,次全栓塞14个。结论单个弹簧圈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可行、安全并有效,联合支架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其再通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颅内动脉瘤病例的CTA与DSA资料,其中1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无明显差异;就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及其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方面DSA检查优于CTA检查。14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无1例死亡,术后行DSA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使用药物后缓解。结论CTA可以作为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在观察动脉瘤附近重要的穿支动脉血管方面明显优于CTA;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using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 To obtain long-term follow-up, we selected patients treated between October 1992 and March 1994. Among the 251 berry aneurysms treated by detachable coils at our institution, 36 were located at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d treated with GDC. The most frequent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 this group (86 %) was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30 cases). There were 23 aneurysms which were completely and 6 were partially occluded. We did not treat 7 aneurysms. In 3 cases, n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as attempted either because the aneurysmal neck was not clearly distinct from the adjacent, or parent vessels (2 cases), or because the aneurysm sac was too small (1 case). In 4 cases, treatment failed because of atheroma of the cervical and intracranial vessels. Complications were,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related to clotting (3 cases) with a good outcome in 2 cases and neurological sequelae in 1. In 1 case rupture of the aneurysm occurred during treatment. Endovascular packing was continued until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aneurysm was achieved and no clinical complication was observed after the treatment. Two patients died as a result of complications of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vasospasm in one cas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the oth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using GDC is an efficient technique for treating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even in the acute phase of bleeding. Received: 6 June 1995 Accepted: 25 August 1995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2007年至2011年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8例脑动脉瘤,其中86例为破裂出血性动脉瘤,3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76例在出血72 h内实施了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结果支架准确释放115例(97.5%),因为血管扭曲和痉挛失败植入支架1例,支架移位2例。实施单纯支架植入2例,采用微导管经支架网眼技术66例,支架后释放技术49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7例(74.4%),次全栓塞30例(25.6%)。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事件发生,术后症状性脑梗死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6.8个月,共随访到105例,复查1~5次脑血管造影,完全栓塞99例(84.6%),次全栓塞病例中11例(36.7%)存在血栓形成;9例(7.7%)瘤体复发,其中5例进行了再次治疗达到完全栓塞,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除3例外,所有患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