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会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2.
从肺论治小儿泄泻52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肺论治小儿泄泻52例临床小结江苏省武进市中医院(213161)王武强【关键词】泄泻小儿从肺论治对小儿泄泻的治疗,因遵“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的观点,故论治泄泻均从脾胃着手。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病例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则多与...  相似文献   

3.
小儿泄泻的辩证护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秀 《实用新医学》2006,7(10):970-970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以1岁多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以大便增多,粪便稀或完谷不化为主证。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由于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或感受暑热时邪,饮食不洁,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为泄泻。泄泻的证治,分为急性及慢性,习用自拟方治  相似文献   

5.
韩碧群 《海南医学》1995,6(1):50-5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类质据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下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清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统称为泄泻,泄泻是内科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引起泄泻病因很多,但是脾胃功能失调是泄泻的主要环节。因胃主腐熟水谷,牌上运比精微,如脾胃受病,则水百不能消化吸收,水及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六i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2·辨证施护原则2·IL护反护;正护.是泄泻的临床失现和它的本质相~致时.采取逆…  相似文献   

6.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泻4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文 《当代医学》2009,15(7):141-142
小儿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症,以小儿大便形状改变(便稀薄带水,可有少量黏液或沫或呈蛋花样夹有奶瓣)和次数增多等为其临床病征,属中医“腹泻”范畴。其病因有内外两大因素,“小儿脾常不足”,从脏腑而论以脾著.“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相似文献   

7.
小儿肠胃脆薄,无论感受外邪还是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根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从调理脾胃着手,运用钱乙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泄泻,疗效确切,无久用西药易出现不良反应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脾胃失调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不良或中毒性消化不良。泄泻一证,早在《难经》中有:“五泄”的记载。《幼科合书》说到:“凡泄泻皆属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署湿,邪干于正所致也。”《证治准绳》淡到:“凡小儿吐泻,皆六气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逐致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幼幼集成》说:“若儿先因脾气不足,脾胃素亏者,多食易伤”。《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决》提到:“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清温补治宜精”。历代医籍论证了  相似文献   

9.
小儿慢性腹泻属中医“疳症”、“脾虚泄泻”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喂养不当,脾虚运化无权而成。笔者运用针刺四缝穴配五倍子敷脐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是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而言.中医学对本病有详尽的论述.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其病变主要在脾胃,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为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受病,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本证有内伤、外感、虚实、寒热的区别.治以调理脾胃为本,根据临床不同征候,分辨寒热,审察  相似文献   

11.
七味白术散最先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方由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七味药物组成 ,为健脾益气之方剂。《六科准绳》中本方主治“脾胃虚弱 ,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杂病心法》中本方“治消渴 ,不食而渴 ,胃虚无热 ,兼之泄泻”。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曰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四季脾旺而不受邪 ,若脾胃虚弱 ,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腐熟功能不足 ,可导致许多病变。笔者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科疾病 ,稍有心得 ,概括如下。1 脾虚泄泻泄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其中脾虚泄泻占有很大比例 ,尤其是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方法:运用益气健脾消积,养胃生津,健脾燥湿等方法,治疗小儿疳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调理脾胃治疗小儿消化道疾病,见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小儿泄泻常吐泻兼作,特别易耗津夺液,极易出现伤阴的变证。故在治疗小儿泄泻时要特别注意顾脾。 1.清热勿久用苦寒 治疗湿热泻,常用苦寒之品清热利湿,但苦寒能戕生发之气,过用久用能伤脾败胃。脾胃之气伤,则统摄无权,而致泻愈甚。且苦寒伤津,不利疾病的恢复。故在小儿泄泻用苦寒之品时,宜“中病即止”以“顾脾保津”  相似文献   

14.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温运脾阳法治疗顽固性小儿泄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提出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论点指导了临床治疗小儿厌食、小儿泄泻等脾胃疾病。汪受传教授继承了江老的经验,在运脾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脾消食、运脾化湿、温运脾阳、理气助运的四法,指出“气行则运”,拓展了运脾法的含义。作者遵其思想应用温运脾阳法治愈1例顽固性小儿腹泻。  相似文献   

16.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之腐熟和运化。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其病机以脾胃功能失常为本,故临床治疗本证当以调理脾胃功能为大法。  相似文献   

17.
七味白术散载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名白术散。由人参、白茯苓、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内耗,烦渴多饮等。该方为笔者临证常用,随证化裁,用治于湿阻脾胃,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厌食、慢性泄泻等病症。每获良效。现选介于下。  相似文献   

18.
泄泻病是小儿常见多发病之一 ,多见于 2岁以下者。发病季受地理环境及气象变化的影响 ,一般一年中发病有两个高峰 ,尤以夏秋季暑湿行令最易发病 ,其他如冬春之风寒 ,亦为导致泄泻的重要原因。泄泻以大便稀便、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 ,其病多由外感六淫 ,内伤乳食 ,损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如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 ,则可造成阴津枯竭 ,气阳衰惫 ,阴阳两伤 ,甚则危及生命 ;久而不愈 ,则酿成疳积病症 ,严重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泄”和“泻”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幼科发挥》亦说 :“泄泻二字 ,亦当辨之 ,泄者 ,谓水…  相似文献   

19.
杨晓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162-1163
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我国婴幼儿发病率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四季均见,以夏秋季为多。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相似文献   

20.
江育仁老师在治疗小儿脾胃病时,重视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提出“脾运则健”的指导思想.经常向我们强调“健脾贵在运而不在补”。长期以来,江老对儿科常见的脾病证候,在处理方法上虽灵活多变,但始终突出一个“运”字.对我们启发颇深。兹就随师临床学习以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泄泻的点滴体会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