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0例脑梗死非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列入以下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压、血糖水平,梗死面积,酗酒,吸烟,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对以上因素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将可能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房颤动(OR=5.483,95%CI∶2.756~10.253,P=0.000)、大面积脑梗死(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入院时血糖(OR=4.500,95%CI∶1.029~19.684,P=0.046)、入院时血压(OR=2.050,95%CI∶1.019~3.016,P=0.047)、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OR=2.353,95%CI∶1.198~4.292,P=0.018)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血糖、入院时血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由于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液重新灌注梗死的病灶,引起梗死区的出血,CT平扫在梗死的低密度灶中出现高密度灶,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由于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液重新涌人梗死的病灶,引起梗死区的出血转化,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自CT和MRI问世以来,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物的普遍应用,出血性脑梗死引起广泛关注。现将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8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护理人员保持较强的责任心,能够细致认真地观察患者的病情,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由于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液重新涌人梗死的病灶,引起梗死区的出血转化,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自CT和MRI问世以来,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也日渐增多,尤其近年来溶栓和抗凝药物的普遍应用,出血性脑梗死引起广泛关注.现将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和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和预后.方法 对52例患者经过CT等检查,确诊27例为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有25例出血性脑梗死,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23例治愈好转,1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手术后;出血性脑梗死Ⅰ、Ⅱ型预后较好.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心源性脑栓塞;对患者定期进行CT检查有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指脑梗死患者由于梗死区血管再通,血流重建而发生的出血。我院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出血性脑梗死6例,经治疗大多好转,现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头CT检查特点。结果根据头CT特点,出血性脑梗死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者,均应定期查头CT,便于及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及时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3例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并分析磁共振成像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03例疑似患者,手术结果显示,62例为出血性脑梗死,41例为非出血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10%、90.24%、88.35%,均高于CT诊断的66.13%、70.73%、6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图像显示大片状或斑片状信号(长T1、T2),T1WI序列低信号区表现为类圆形、斑点状,高信号区表现为云雾状,且边界清晰,T2WI序列高信号区表现为大片状,且信号不均匀,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花边状、地图样强化,2例出现脑回样强化。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并非少见,自CT、MRI检查普及以来,其临床诊断有了很大提高,回顾我院四年来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对其临床资料及诊治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实例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另外选择50例无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及相应的治疗恢复情况,探索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心房纤颤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梗死指数都影响着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它与使用降纤、抗凝药物无关。结论:导致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常见原因是心源性脑梗死,其独立危险因素是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或者在梗死后出现大面积的脑水肿,梗死后高血糖也是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3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单纯应用奥扎格雷或降纤酶组(对照组)和奥扎格雷与降纤酶联合应用组(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联合应用奥扎格雷与降纤酶组(观察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奥扎格雷或降纤酶组(对照组),P〈O.05。结论联合应用奥扎格雷与降纤酶能够有效阻止急性期脑梗死的进展,且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2 0 0 9年1月~2 0 1 3年1月收治的9 3 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单纯应用奥扎格雷或降纤酶组(对照组)和奥扎格雷与降纤酶联合应用组(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联合应用奥扎格雷与降纤酶组(观察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奥扎格雷或降纤酶组(对照组),P0.0 5。结论联合应用奥扎格雷与降纤酶能够有效阻止急性期脑梗死的进展,且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 对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主要为:高龄、高血糖、高血压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结论 为避免发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建议根据患者情况调控血压、血糖,对于高龄患者慎用抗凝、扩容、扩血管药物.病情变化及时完善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以及进行溶栓治疗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腑梗死、皮层梗死、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机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进行降纤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5例临床资料,根据降纤治疗后复查头颅CT及MRI发现梗死部位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HT)组,非出血性转化(非HT)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3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15.11%,24例发生于降纤治疗后1周内,10例发生于第8~13天;中位时间4 d。因脑实质血肿死亡1例。HT组冠心病、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皮质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占比例明显高于非HT组,HT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尿酸值明显高于非HT组,均与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严重神经损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纤治疗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HI)的危险因素,为老年出血性脑梗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抚顺某医院住院,临床证实为脑梗死后出血的患者96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入院的101例无脑梗死后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居住地以及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等)、入院时病情(包括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B超、影像学检查等)、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心脏病史)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HI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分别占62.5%和43.75%,出血部位位于脑皮质最多(75.00%),基底节区颞顶叶、顶叶、小脑半球各占9.38%,87.5%的患者出血表现为片状渗血,12.5%形成血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栓塞、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高血糖、高血压(OR值分别为6.39、2.35、2.58、2.29、2.10)是H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梗死类型、梗死面积、发生部位、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并发症,Bayramoglu等提出当脑梗死发生时缺血脑组织内,有多灶性继发性出血,其程度为小出血点到实质血肿,这种缺血区内的继发出血,称为HT,也可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出血性转化并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探索增强CT扫描在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16-08-01—2018-03-31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急诊行头颅CT平扫,于发病后2448h再次行头颅CT平扫和增强扫描,7d后再次行头颅CT平扫复查,观察增强CT扫描结果。结果 92例患者CT增强扫描14例有陈旧性脑梗死病灶,52例出现局灶性改变,余26例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后进行CT平扫可见7例出血性转化;经增强CT扫描可见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的有18例,1周后进行头颅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发现有24例患者出现出血性转化,其中17例缺血灶内部、周边有条状及点状高密度影,7例可见块状高密度影;18例造影剂外渗加强患者均存在梗死灶内高密度变化,均为出血性转化,CT增强扫描对HT的预测准确率为75.0%。经CT进行HT分型,点状出血5例,弥散性出血15例,小血肿11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发作期早期应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助于检出出血性转化,观察到造影剂外渗能预测HT发生,及早发现出血性转化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非溶栓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 153例非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CT复查有无出血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和非出血性转化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SE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头颅CT改变进行分析.同时与6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出血性转化组、非出血性转化组与对照组血清NSE水平分别为(29.4±14.4)、(18.3±12.3)、(7.9±8.1) μg/L,出血性转化组、非出血性转化组血清NS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出血性转化组血清NSE水平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1).出血性转化组不同亚型及有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患者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NSE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 通过检测血清NSE水平可以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进行早期预测,增加临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预防出血性转化,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