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肖凌  王光安  王华 《中国针灸》2012,32(5):435-439
目的:观察"双固一通"配穴电针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取30只大鼠经皮下注射D-半乳糖42d制作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剩余10只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结束后将衰老模型大鼠再随机分为双固一通组("关元""足三里"穴接电针,"百会"穴手针)、针刺对照组("委中""水分"穴接电针,"印堂"穴手针)、衰老模型组,每组10只大鼠。每日治疗1次,6日为一疗程。正常对照组与衰老模型组不予治疗干预。治疗3周后处死动物,检测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占T细胞的百分率及CD8+CD2-8T细胞占CD8+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衰老模型组大鼠脾脏指数(1.74±0.059)、胸腺指数(0.64±0.03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脾脏指数(1.93±0.061)和胸腺指数(0.81±0.053)(均P<0.05);CD8+CD2-8T细胞占CD8+T细胞百分率,衰老模型组[(26.28±4.6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08±5.58)%](P<0.01);CD8+T细胞占T细胞百分率,衰老模型组[(43.33±2.84)%]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70±4.24)%](P<0.01)。双固一通组脾脏指数(1.91±0.081)、胸腺指数(0.79±0.080),较衰老模型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CD8+CD2-8T细胞占CD8+T细胞百分率[(16.09±2.96)%]显著降低(P<0.01);针刺对照组CD8+CD2-8T细胞占CD8+T细胞的百分率[(18.07±1.73)%]较衰老模型组亦降低(P<0.01);但双固一通组比针刺对照组的CD8+CD2-8T细胞占CD8+T细胞比值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双固一通"配页电针可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的比例,延缓D-半乳糖诱导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的免疫衰老,其疗效优于其它组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肾虚质大鼠IL-2水平的变化对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猫吓鼠"的方法造成肾虚质孕鼠,将肾虚质孕鼠所产雄性子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及药物组,每组8只,随机选取正常组孕鼠所产雄性子鼠8只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组的16只子代鼠于每日定时进行恐吓,空白组不予恐吓,持续1个月;同时药物组给予桂附地黄丸混悬液,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含量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率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2的含量降低(P<0.05),CD4+百分率下降(P<0.05),CD8+百分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药物组IL-2的含量、CD4+百分率升高,CD8+百分率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虚质大鼠IL-2的水平与T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M  Zhang H 《针刺研究》2012,37(2):136-139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针灸防治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7)、电针组(n=16)。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每次150min的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免疫抑制模型。电针组自第2周起每次训练后在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百会"穴与"关元"穴实施电针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天平称大鼠脾脏、胸腺的重量并计算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采用3 H-TdR渗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的CD3+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组的CD3+、CD4+、NK细胞(CD161+)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性下降(P<0.01,P<0.05);电针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长期剧烈的运动应激导致大鼠的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抑制,但电针能明显提高CD3+、CD4+、NK细胞的水平,同时能有效防止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显著性下降,提示电针对运动性免疫抑制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灸及其血清对荷瘤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H_(22)荷瘤小鼠CD4~+CD25~+Treg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体外增殖的影响和针灸血清刺激下的CD4~+CD25~+Treg细胞的体外增殖变化,探讨针灸及其血清对荷瘤小鼠免疫调节细胞的干预作用。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艾灸治疗组、肿瘤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用H_(22)肿瘤细胞移植性实体瘤模型,电针和艾灸"大椎"治疗后,磁珠分离CD4~+CD25~+Treg细胞,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观察不同组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和针灸血清对CD4~+CD25~+ Treg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肿瘤对照组CD4~+CD25~+Treg细胞增殖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电针治疗组和艾灸治疗组CD4~+CD25~+Treg细胞增殖水平与肿瘤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电针治疗组和艾灸治疗组1:1、1:8稀释度血清刺激正常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较正常对照、肿瘤对照组血清显著增高(P<0.05),各组1:16、1:32稀释度血清对Treg细胞作用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下调荷瘤小鼠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不同浓度针灸血清体外刺激CD4~+CD25~+Treg细胞增殖表现出不一致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CD8~+ T细胞CD28表达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CD8+T细胞CD28分子的表达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对24例热毒炽盛患者,16例肝肾阴虚患者和20例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CD 28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常规检测SLE病人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C反应蛋白(CRP)、补体、免疫球蛋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中医两型CD8+、CD8+CD28-及CD8+CD28-/CD8+CD28+比值升高,CD8+CD28+比例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与热毒炽盛组比较,肝肾阴虚组CD8+CD28+、CD8+CD28-比例升高,C3、C4升高,SLE-DAI、CRP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经直线相关分析,SLEDAI、C4与CD8+CD28+相关性非常显著(P<0.05)。结论:外周血CD8+T细胞CD28分子的表达水平变化与SLE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SLE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参多糖对炎症性及免疫抑制性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建立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及刀豆蛋白A肝炎模型,人参多糖处理,检测免疫抑制模型中胸腺指数、脾脏细胞增殖能力、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亚群比例,及肝炎模型动物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和脾脏炎症性细胞因子表达,观察人参多糖对2种模型动物免疫的调节作用。结果在免疫抑制模型中人参多糖处理能逆转环磷酰胺造成的CD4+/CD8+T细胞的比例减小(P0.01),以及CD69+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升高的效果(肠系膜淋巴结P0.05,脾脏P0.01);在Con A诱导的免疫性肝炎模型中,人参多糖处理能降低外周血氨基转移酶(P0.01)和细胞因子IL-4和IL-17表达水平(P0.01)。结论人参多糖在炎症性模型和免疫抑制模型中都能发挥免疫调节的功能,在炎症或抑制的情况下都对免疫系统稳态的维持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实验研究肾气丸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小肠黏膜内CD4+T细胞、CD8+T 细胞的影响,探讨肾气丸延缓衰老作用.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实验组(高、低剂量组)和模型组用D-半乳糖颈部皮下注射,实验组同时灌服肾气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42 d,分别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用免疫组化SP法显示黏膜内CD4+T细胞、CD8+T 细胞,分别对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内的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上皮和固有层内CD4+T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或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上皮和固有层内CD4+T细胞也有显著差异(P<0.05);CD8+T 细胞在模型组和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肾气丸能改善衰老大鼠小肠黏膜内免疫细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6):110-116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方抑制小鼠Hepa1-6肝癌转移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转染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firefly luciferase gene)的C57BL/6小鼠肝癌Hepa1-6细胞,经筛选获得稳定表达GFP绿色荧光蛋白及荧光素酶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株Hepa1-6 (luc2/GFP)。采用尾静脉注射及右侧腹部皮下注射的方法分别建立尾静脉肝癌转移模型及皮下肿瘤模型,并分别给予活血化瘀方52、104 g/kg组、索拉菲尼30 mg/kg组。造模后进行小动物成像荧光观测,16天后取皮下肿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法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法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标记的微血管密度(CD31-MVD)。结果:活血化瘀方能抑制小鼠Hepa1-6肝癌的转移和生长,与模型组比较,活血化瘀方52 g/kg、104 g/kg治疗组可使PD-1、IL-8、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同时上调CD4~+T蛋白表达、升高CD4~+T/CD8~+T比值,下调CD8~+T、CD31MVD蛋白的表达。结论:活血化瘀方可能是通过调控CD4~+T细胞、CD8~+T细胞、PD-1、CD31、IL-8、TNF-α等多靶标来抑制小鼠Hepa1-6肝癌的转移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164-168
目的:研究壮药透骨香水溶部位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壮药透骨香水溶部位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采用牛源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乳化剂进行多点皮下注射致炎造模,致炎21 d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透骨香水溶部位18.45、36.89、73.79 g生药/kg组、雷公藤多苷0.01 g/kg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取大鼠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取大鼠部分关节组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关节组织匀浆液中IL-2、IL-10水平,取大鼠踝关节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升高,CD8~+T细胞数降低,CD4~+/CD8~+比值显著升高,关节组织匀浆中IL-2含量显著升高,IL-10含量显著降低,病理提示滑膜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排列紊乱(P<0.05或者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透骨香水溶部位73.79 g生药/kg组及雷公藤多苷0.01 g/kg组能显著降低CIA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升高CD8~+T细胞数,降低CIA大鼠关节组织匀浆中IL-2含量,提高IL-10水平,改善CIA大鼠滑膜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P<0.05或者P<0.01)。结论:壮药透骨香水溶部位对CIA大鼠有干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调控细胞因子IL-2、IL-1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糖尿病小鼠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BALB/c小鼠,每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mg/kg,连续5天,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从小鼠内眦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取小鼠尿液,检测尿糖;流式细胞术检测BALB/c小鼠脾细胞悬液CD4+T细胞中CD28分子的表达水平及凋亡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注射STZ第2周和4周,BALB/c小鼠CD4+T细胞中的CD28水平未见明显变化;凋亡细胞的数量在注射STZ第2周明显升高(P<0.05),第4周进一步明显升高(P<0.01)。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抑制CD28共刺激抑制BALB/c小鼠CD4+T细胞活化,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可能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发挥抑制作用的又一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银杏酮酯(GBE 50)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和海马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探索针药结合治疗对学习记忆改善作用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银杏酮酯组和针药结合组。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的方法建立记忆障碍衰老大鼠模型。电针组在造模第21天开始给予电针治疗,选用"百会"、双侧"足三里"穴位,隔天1次,治疗21 d;银杏酮酯组在造模第21天开始按150 mg/kg给予GBE 50灌胃,每天1次,持续21 d;针药结合组在给予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GBE 50灌胃后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以及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游泳距离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P<0.01);而电针组、银杏酮酯组和针药结合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P<0.01),游泳距离百分比明显增大(P<0.01),且针药结合组逃避潜伏期与电针组和银杏酮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海马IL-1β和TNF-α含量增高,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银杏酮酯组、针药结合组大鼠海马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银杏酮酯组和针药结合组IL-6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和针药结合组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电针和GBE 50对大鼠海马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抑制D-半乳糖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炎性反应;针药合用在改善学习记忆方面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电针组。除正常组外,其它3组均制作戊四唑慢性点燃癫痫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后痫样波发作潜伏期及痫波密度,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内Ca2+的荧光强度。结果:电针组脑电痫样波发作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痫波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变小(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Ca2+荧光强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Ca2+荧光强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尼莫地平组Ca2+荧光强度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调节戊四唑点燃型癫痫大鼠脑电及海马内Ca2+含量,电针的抗癫痫作用可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大椎"命门"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椎组、命门组、尾部中点组,每组8只,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电针"大椎"命门"及尾部中点,每次20min,隔日1次,共8次。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足跖肿胀度,使用MTT比色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白介素(IL)-2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大椎组、命门组的T、B淋巴细胞增殖率,脾IL-2活性,血清IL-2含量及尾部中点组T、B淋巴细胞增殖率,脾IL-2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大椎组血清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降低(P<0.05),大椎组脾IL-2活性及命门组T、B淋巴细胞增殖率,脾IL-2活性与尾部中点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电针通过对T、B淋巴细胞增殖率,IL-2,TNF-α的相互调节,起到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h 1/Th 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每组10只,并另选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学方法并加局部刺激建立大鼠UC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双)和"气海"进行隔药灸或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d。采用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干扰素(INF)-γ、白介素(IL)-12、IL-4和IL-10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NF-γ、IL-12、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组织细胞中CD4~+INF-γ~+/CD 4~+IL-4~+的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NF-γ、IL-12mRNA和含量显著升高(P0.05),IL-4、IL-10mRNA和含量显著下降(P0.05);隔药灸组和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INF-γ、IL-12mRNA和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IL-4、IL-10mRNA和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D 4~+INF-γ~+/CD 4~+IL-4~+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和电针组CD4~+INF-γ~+/CD 4~+IL-4~+比值显著下降(P0.05)。隔药灸组和电针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和电针均能显著改善UC模型大鼠炎性反应,通过下调结肠组织中INF-γ和IL-12水平,上调IL-4和IL-10水平从而保持Th 1/Th 2细胞间平衡,进而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医杂志》2009,50(9)
目的 观察补肾强脊颗粒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30例AS患者随机分为补肾强脊颗粒组和柳氮磺吡啶(SASP)组各15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分离CD4~+T细胞,采用RT-PCR测定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及Bcl-2、Bax mRNA的表达.结果 补肾强脊颗粒可促进A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Fas、FasL的表达(P<0.05或P<0.01),而对Bcl-2、Bax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补肾强脊颗粒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影响CD4~+T细胞的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异基因脐血干细胞(h UCBSCs)穴位移植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先进行脐血CD34+细胞分选,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h UCBSC尾静脉注射治疗组、h UCBSCs外关穴注射治疗组、甲氨喋呤(MTX)灌胃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邓安梅法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于大鼠免疫后第31天(除正常组及模型组用等体积蒸馏水)向外关穴、尾静脉注射0.5 m L氯化钠注射液和0.5m L h UCBSCs悬液(含干细胞2×107/m L),4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CD4+CD25+细胞的百分含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h UCBSCs外关穴注射治疗组外周血CD4+CD25+细胞的百分含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与甲氨喋呤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 UCBSC尾静脉注射治疗组与甲氨喋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 UCBSCs外关穴穴位注射治疗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抑制关节炎症和关节骨破坏吸收,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L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不同时间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和电针经穴组,各组随机分成1 d、3 d、7 d 3个时间点,每时间点6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经穴组取"曲池"足三里"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取材前2 h再针刺1次。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醇(CORT)含量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P<0.01);与电针非经穴组和模型组各时间点比较,电针经穴组可明显降低CORT含量及CRF mRNA、ACTH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并可明显升高GR mRNA表达水平(P<0.01,P<0.05)。结论:电针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PA轴相关激素的调节具有相对特异性,电针经穴通过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PA轴功能紊乱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对环氧合酶(COX)-2的干预与前炎性反应细胞因子调控途径的相关性。方法:大鼠背部埋植一个经灭菌的聚四氟乙烯空心圆柱体(容积1.5 ml)建立气囊模型,10 d后将确认无感染合格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与电针组向囊内注射1 ml人重组白介素-1β细胞因子造模,电针组即刻电针"曲池"穴30 min。于造模后1、52、4 h抽取各组囊内液体,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注射后1 h,模型组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组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注射后5 h,模型组、电针组COX-2 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模型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注射后24 h,模型组、电针组COX-2 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电针组COX-2 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干预人重组白介素-1β诱导的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即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